尽管朝中上下无人不知高氏之害,可这个从萧琰登基以来就一直延续到现在的隐患,竟然一夕之间就被彻底g除,仍是让整个大昭朝廷受到了不小的震撼。
萧琰是个强势的君王,近来又有意扭转自己在臣下心目中英明理智、为顾全大局不惜妥协忍让的形象,动起手来自是格外雷厉风行。连同高氏兄m在内,当夜被直接处决的高氏一系全都被摆到了城门前曝屍三日,与高如松有过联系的朝臣家中也被奉旨前来的禁军大肆抄检,一旦搜到相关的证据就直接下狱,委实让整个京城陷入了好一阵的风声鹤唳当中。
说来也让人无奈,虽然高如松在许多朝臣眼里早就是秋後的蚱蜢、再蹦达也蹦达不了j日,可中g虚悬、储位未定的事实,却仍让不少人生出了从龙拥立的投机心思。而结果,就是高氏一倒,朝中竟也大大小小地牵连了将近五分之一的官员。就算其中有不少是存着只收钱、不办事的心思,此案波及之广,仍教负责调查的大理寺办得心惊胆战。
在楼辉等一众熟知帝王脾x的朝臣看来,案子发展到了这个地步,以萧琰一贯大局为重的作风,少不得会落个高高拿起、轻轻放下的收场,只重惩首恶、而将那些只是稍带着沾了点边的小鱼小虾稍作申斥罚俸了事。毕竟,若真按谋逆、从逆等罪逐一论处,前朝一下少去五分之一的官员,运作起来少不得会有些状况。可萧琰虽也对这个结果感到心惊,却更多是一种终於让朕等到了的感慨,遂直接驳回了阁老们奏请帝王从轻发落的摺子,下诏让大理寺按律查办。
萧琰即位至今虽已十一年余,可最开始的两年忙着对抗北雁、康平乱弭後又得花上不少心思收拾善後,故整个朝廷的发展,还是直到近两三年才慢慢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在此情况下,朝臣的脾x和胃口还没被帝王的妥协忍让养大、彼此间的关系也还没因长年的安逸发展到盘g错节的地步,就算帝王雷霆万钧的手段确实吓着了不少人,朝中也未因此生出多少反对的声l来。
铲除了这十多年来的心腹大患、收拾了一批见风使舵的朝中蠹虫,还在群臣里成功立威、就此解决了往日作风留下的隐患……按说这足称一石三鸟的收获,本该让帝王高兴上好一阵才是。可因着收当夜心中做下的决断,尽管朝中近日来好事频传,萧琰的脸se始终不怎麽好得起来。
──而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了当夜心中做下的决断,尽管朝中近日来好事频传,萧琰的脸se始终不怎麽好得起来。
──而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了出了口。
──他想让萧宸以养病为名暂离g中,到民间好生历练一番。
萧琰会有这麽个决定,其实也是出於无奈。
以他将萧宸视若珍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德x,又怎会舍得长时间让ai子离开自己的视线?可若让宸儿继续留在g中,就算以独立为名让ai子搬出紫宸殿,萧琰也不认为自个儿有足够的自制力,能看着宸儿在眼前跌跌撞撞、吃亏受挫而不出手。
如果他对宸儿没有太多的期许、也不期望这个嫡子担起什麽重任,这麽继续将人宠着自然没什麽问题。可宸儿却是他心底唯一有资格承继大位的人,要想肩负起如此厚望,不只要有出se的政治到底还是承了岐山翁的情──尽管岐山翁本人并不知晓──所以萧琰以此为由让ai子去拜谢师父、同时确定一下功法的修习状况,也是相当合乎情理的要求。
事实上,为了增加说f力,他还让打算告老的孙元清与ai子同行,说是为了让孙元清有和岐山翁切磋的机会──孙医令对萧宸的功法有兴趣已经不是一不准,但对着ai子泪眼朦胧的模样,萧琰光心疼都来不及了,哪有余裕去思考那些?好在他此前早有准备,如今也是派上用场的时候了,遂由怀中掏出了一个略有些陈旧的锦囊,将之递到了ai子手中。
这个锦囊是母妃当年留给朕的,里头的东西则是朕亲自挑了料子打磨的……宸儿拿出来看看吧。
……好。
萧宸虽不知此间有何玄虚,但听父皇说得郑重,便也乖巧地依言接过锦囊、将里头的东西取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