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以夷制夷,则是让本地的地头蛇世袭土官的制度,土官又称土司,是当地少数民族的最高长官,掌握当地的生杀大权,在本地是比土皇帝还要土皇帝。
明朝早期采取的以夷制夷政策,无非就是希望通过让少数民族内斗消耗实力已达到坐收渔翁之利的效果。
一开始的效果确实达到了明朝统治者预期的效果,各土司之间矛盾不断,常有矛盾冲突,少数民族通过内耗实力大减,无法对大明朝的统治构成威胁。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隐藏在背后的弊处就慢慢的显现了出来,介于各土司之间的仇杀不断,势必演练成武侠剧中的传统桥段,他杀了他父亲,他又杀了他儿子。
仇恨是一代传一代,因此各个土司部落之间时常出现仇杀、械斗之类的事情,
各土司之间的这种仇杀与械斗正是朝廷喜闻乐见的,朝廷向来都是坐山观虎斗,看着土司们都得两败俱伤为止。
而这种所谓的仇杀与械斗的事件,往往并未只是报仇这么简单,以夷制夷的同时也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一个土司被打垮,注定这另一个土司要站起来。
许多土司在报仇的过程之中,往往吞并了对头的地盘,从而越发壮大起来。
从明朝初年的麓川宣慰司思任发、思机发引发的叛乱、到万历年间的播州宣慰司杨应龙引发的叛乱都是以夷制夷埋下的隐患。
有了这些前车之鉴,朝廷也发现了以夷制夷的坏处,土司世代为官,长久以来必定独霸一方,更有一些土官对境内百姓实行压榨,使得怨声载道。
垄断必然会造成行业的退化与官僚化,土司制度自然也不例外,土司垄断了当地的统治权,治下的百姓自然无法受到更好的教育,只能是奉行土官推崇的那一套教育理念。
明朝后期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大明朝开始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所谓改土归流政策,则是废除以往的土官世袭制,由中央派遣官员到地方上就任。
这一举措,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推行儒教,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
改土归流这一政策,很显然的损害了土官的利益,土官自是不肯,推行也便因此受到了阻碍。
朝廷也不好硬来,但朝廷改土归流的决心从未改变,但凡一有机会便绝不放过。
如凡有土官绝后,没有子嗣的,朝廷便趁机派流官上任,土官之间互相仇杀,被平定后,即派流官接任,土官反叛朝廷被镇压后便革职改流官充任。
乃至于有土民上书向朝廷申请的,朝廷也都表现的十分的民主,顺应民意改土归流。
即便朝廷没有硬来,而是借着原任土官无后为由推行改土归流,却还是引起了土官家族的不满。
永宁宣抚使奢崇明便是那积极不满意土官中的一员。
天启元年,原永宁宣抚使奢效忠卒,永宁宣抚使这个位置便空了下来,奢效忠之第奢崇明与其子奢崇周为了争夺土司之位开始互相攻伐。
朝廷也在等着这个机会进行改土归流,就在奢崇明与他侄子奢崇周为了争夺土司之位打的你死我活之时。
四川永宁总兵官郭成、马呈文突然领着兵马就杀了进来,美名其曰,为调节叔侄之间的这场纠纷。
实际上,这位郭总兵对于这类调解纠纷的居委会大妈工作并不热衷,他之所以赶来,只是来趁火打劫的。
郭总兵趁着叔侄相互攻击之时,将奢家累积多年的财富洗劫一空,很是发了一笔横财。
而后,奢家的这场叔侄之争由叔叔打败了侄子,以奢崇明的大胜告终,解决完内部矛盾后奢崇明得知郭总兵不请自来倒也没有多说什么。
奢崇明只是向朝廷上书,要求由自己承袭兄长的土司职位,但这一提议遭到了朝廷的拒绝,朝廷好不容易才等来这个机会,自然是要将奢家土司的地盘永宁改为流官来治理。
这对于奢崇明来说,就不仅仅是不满的问题了,他好不容易才从侄子手中拿到了继承权,明廷竟然不承认他这个合法继承人的身份。
辽阳失陷前,朝廷调遣多地土司前往辽阳作战,奢崇明对此是比较积极,虽然朝廷不承认他的身份,但他还是去了。
到了集结地,四川巡抚徐可求,以奢崇明的军队素质不高,多为老弱为由克扣了奢崇明的军饷,又命奢崇明回去重新征调人马。
一心渴望转正的奢崇明被浇了这么一盆冷水,想起郭总兵抄了自家的仓库连句谢谢都没有,自家如此积极响应朝廷号召,却被这样对待,奢崇明是越想越气。
奢崇明又不是忍者神龟,自然是忍无可忍,于是在校场演武之时,奢崇明抄家伙剁了四川巡抚徐可求,发动了叛乱。
白莲教的徐鸿儒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自己苦苦等待的白阳时期即将到来。
明朝此时辽东不稳,后金对辽东虎视眈眈,四川的奢崇明又发动了叛乱,无论是派兵驻守辽东,还是派兵镇压叛乱,调动这么多人去打仗总得管饭啊。
这样一来朝廷的国库耗费必定剧增,为了筹集军饷,朝廷只有增收赋税这一条路可以走,百姓便会叫苦不迭,白莲教便可以趁机行事,发展一波信徒,再次壮大自己,时机得当便可一统天下。
可这回,杭州府发生的这两起案子,让朝廷注意到了近几年来十分低调的白莲教最近突然冒头了,必定是白莲教最近有所行动,想趁着奢崇明反叛朝廷时搞点事情。
这样一来,白莲教又成了朝廷的重点打击对象,这么多年来的隐忍与卧薪尝胆便要付之东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