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绛指着呼呼直响的蒸汽机道:“这个物事,这边烧炭,那边带着个扇子就有风出来,看起来甚是有趣。不过在下看它一天烧炭不少,带着个扇子却无大用。”
杜中宵道:“这只是个玩物而已,做来试试如此烧水,到底有多用处。若是用得好,把那边扇子换掉,就有无穷用处。现在带个扇子,只是天气炎热,本来并不是用来纳凉的。”
韩绛点头:“我看也是。若只是吹风纳凉,此物就大材小用了。只是我有一事不明,怎么这边烧水那边就会转呢?此物妙处,全在其中。”
杜中宵耐心解释:“我们烧水,水便成了汽,占的地方比原先的水大了许多。用这汽,明,把蒸汽机这种东西向船上安是这个年代最容易想到的用途。
杜中宵一心要考进士做官,在蒸汽机这种东西上不会花太多精力,最少现在是如此。一年多来,他除了跟苏颂一起改造机器,顺便还教着苏颂画图。其他的事情,不愿多花心力。这机器最初的改进,要靠这个时代的人,而不是靠杜中宵,杜中宵首先要考虑自己的前程。
苏颂家学渊源,自小就接触天文知识,包括天文机械。在这个年代,是极其罕见的。自太宗时候起便就禁了私人研究天文,苏颂家里一直教授天文,不知是怎么传下来的。
天文机械极其精密,苏颂对机械并不陌生,对机械图纸也不陌生。不过以前的图纸,不注重实际尺寸,更像是示意图,有些类似杜中宵前世轴测图的画法。杜中宵手把手教苏颂轴测图,包括透视原理,再教他三视图,现在两人已经基本能用图纸交流。图纸是工程师的语言,能够用图纸交流,就避免了很多交流的误会。在杜中宵看来,这比做个更完善的蒸汽机模型更重要。
苏颂显然对这些东西比对儒家经典更感兴趣,一年多的时间便就学会了绘图,还正在试着编一本画图的教材。在他看来,这对此时的画师也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