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设置: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磨刀 > 第二百一十八章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第二百一十八章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有人给他推荐了一些来自齐国的方士,也就是擅长祭拜鬼神、炼丹长生的一群人。据说,他们有让人长生不老的办法。

在古代的华南、华东,有一种观念,人死了以后,死者的灵魂不会消散,它们会生活在生者附近的高山上,尤其是云雾缭绕的山尖。它们时不时还会回到自己的后代身边,看一看后人的生活。比如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把自家死者之灵从山那神仙和练气士的故事。

汉武帝的一生,登高封禅做了,出海求仙做了,亭台、宫观更是勒紧裤腰带造了,可除了看到几个可疑的大脚印外,连神仙的影子也没见着,着实做了冤大头,得不偿失。但汉武帝却乐此不疲。

也正因为对求仙的执着,汉武帝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正月,心有不甘的他最后一次来到东莱。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年迈的他发出了“还想再活五百年”的悲壮之声,然后选择了班师回朝。

是年三月,汉武帝听从大臣的劝谏,悔恨交加,终于醒悟,说了这样一句话:“昔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哪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

谢宝树不禁有些感慨,汉武帝末年,终究是醒悟了。不像始皇帝,到死都求不得。

关于仙人二字,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仙人信仰,到了秦汉时期更上一层。西汉汉宣帝时期史学家刘向著有《列仙传》记载了上古时期到西汉初年的众多仙人。司马迁在写《史记》也多次提到仙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有了仙人信仰。仙人底根源当起于古人对于自然种种神秘的传说和一些拥有超凡能

力的人。如在《山海经》《天问》等篇,都显示着超人间生活底仙人意识。那种超人是不老不死,不为物累,游息自在,无事无为,故为道家所羡慕。

起初,人们羡慕仙人的,是自由。

现在,羡慕的,乃是长生。

若从修炼角度上看,天仙为修证之最上一成,修炼之最上乘。丹道中所指的“炼虚合道”的大成景界。届时神光普照,化身万千。一得永得,一证永证,神通恢阔,法力无边。天地闭时而不同闭,天地开时,开辟度人。

因为神仙一境,已经不可求。

十二位道君,也是常年不出现,还有佛门的佛祖菩萨。所以在世间,能见到最厉害的修士,就只有天仙境。比如说谢宝树曾经见过的,远古巨而已,还有金玉仙子。

以及长安城的鹿国公,都是天仙境。

世上之人皆不能免于一死,只神仙才能获得永生。到一个没有任何纷扰的地方,进入一个通往无穷无尽境界之门,去遨游没有终极的旷野。与太阳和月亮一起放射光芒,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

说完了仙人,谢宝树决定跟苏茶说一说剑仙。

关于剑仙,他拿出了那本《剑仙谱》,慢慢讲解。

剑仙并不是只会”御剑“,他们首先要通过某种内炼达到”仙“的层次,然后再”炼精华为剑“。内炼为主,剑术为辅。乃先有仙,再有剑,剑可以看作是他们本身的一部分。

但与其他神仙所不同的是,剑仙并非“慈悲为怀”,反而存在“好战争”,“争战洞府”这样的行为。不过主要体现在行侠仗义上,“万里闻有不平之事,飞剑立至”,“知有不平,通风处,身剑一时俱至也”

剑术,也是极端秘密的一种。上等的名剑仙,次等的名剑客。

剑仙之学,可向上追溯到远祖轩辕黄帝“作神剑利器十五,以镇九州”之时。而纵观古代滚滚几千年,出现了很多相当厉害的剑客,但相当多一部分属于那种谣传型剑客,有假的自然就有真的,一些剑客是史料记载的真实存在的,

剑修大多数表面性格直爽、豪迈,内在性格机智、坚韧。

对别人狠,不是真的狠;

对自己狠,才是真的狠。

剑修,往往主动游走于生死存亡之际,是真正的狠人。这种狠辣,不是天生的性格使然,而是剑修的修行之道所需。对剑修来讲,静修是能力的积累之道,而战斗才是能力突破之道。

战斗,生死存亡之际,个人的欲望、情绪、理智、意志、动作、灵气活动六种力量高度合一,称为“六合”。合乃能力自然突破之道。所以剑修热爱战斗,不惧生死。这种精神,也符合剑修群体作为修行界最主要的战斗力的客观需要。

唯一与能与之媲美的,只有体修。

剑修的宗旨,就是“生于剑,死于剑,一生唯剑,剑在人在,剑亡人亡。”对剑修而言,剑就是力量的来源,是伙伴,是信心,是安全的保障,是漫漫寒夜里唯一的温暖。所以他们对剑的态度,远远超过对一般器具的态度。

苏茶听完这些,对谢宝树说:“我要是狠不下心来,是不是就练不好剑?”

谢宝树点点头,说道:“不过对于怪人,自然是要狠心一点的。”

苏茶点点头,其实她继承了多位剑仙的剑气,怎么可能狠不下心来呢?她只是想起了那个一身黑袍的男子,他就是始皇帝,赢政。苏茶觉得所有的剑仙中,最霸气的就是他了。

自己以后想要练剑,可以多多领悟赢政的剑气。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