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设置: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磨刀 > 第三百二十五章 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第三百二十五章 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如果诸相断灭,心性就自然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说诸相不能断灭。诸法不说断灭相,这个断灭指念头的取舍。应用的时候必须要起念,安静的时候念头即可止息。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犹如雁过长空,绝迹无痕。

为什么说,悟后起修才是真修,悟,就是了解到了事实真相,找到了根本,这样可以站在本体,站在自家这个角度来看问题,来进行对自心的修正,这个自心指“妄心”。

如果没有悟到,处于迷茫状态,看不到事相的根本,站在影像中这个角度来看问题,自然就会产生对影像的分别。讲得再多,语言多么巧妙也是妄念。

修行要有程序,首先要锻炼安住、静止念头,长时间的锻炼,功夫成熟,智慧展现。这时要回过头来,继续见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来进行锻炼在影像中不乱于心,不动于情,粘尘而不染尘,这种清净心态。

谢宝树跟江暮云聊了聊天,随后又说了些好玩的事情。

很多人都知道要修行,也知道要发大心、立大愿,发心立愿其实很简单,但要恒持道心却不容易.人

生无常,世事难料,如果发下大愿却动辄心生退转,把有限的光阴浪费在犹豫不决上,实在太可惜了!发大愿不能太轻易,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坚定志愿、磨炼耐心、训练毅力,方能度过难关。

《北斗真经》中说:“人身难得,中土难生。假使得生,正法难遇”。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深山修炼,环境优美,易入静,干扰小,是静修的好环境。正因为干扰少,心性不容易提高。提高心性,是经历再看淡放下,这样多次的磨炼,心性才能放空,道心坚定。因此,深山修炼者,要时刻走进复杂的红尘环境去历练,把心性修扎实,这样,果位才能稳定。

江暮云如今,来到长安城,就是在红尘中历练,

吃早饭,喝豆浆,都是一种生活。

自古以来,邪不胜正,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永远争不过天;恶,永远赢不了善。不与天争,不与人争,

争来争去落一场空。不做恶人,不做小人,活来活去只剩一人。

朱雀大阵也有一块令牌,江暮云拿出来给谢宝树看了,上面刻着一只朱雀,还有一个“止”字。

“止”为独体字,没有繁体,自古而今都是这样,这在汉字中是不多见的。你若对着“止”字细细端详,眼前可能会产生一个影像,形状就像禽鸟的脚印。在甲骨文中,“止”的图像就是脚趾。因为“趾”是后来形成的,所以止与趾被称为古今字。

止字的本义是足,作副词使用时,意为仅或只。《黔之驴》中的“技止此耳”,意思是“只有这点本事而已”。作动词使用时,主动语态是停住,被动语态是拦阻。也可理解为止息、停当,进而有平静的意思。成语“心如止水”就是心境平静。梵语有“止观”,汉语有“观止”,字序颠倒后,意思大不同。

“止观”乃佛教修行法门,是指在入定基础上作智慧观照,由念念归一到了了分明;观止乃美妙至极的赞语,是说看到这里到顶了,可以停下来了。

“止”的词义简单,词性变化也不大,但其蕴含的人生哲理却丰富而又深刻。

隋代有个叫王通的人,对“止学”颇有研究,他的语录经整理出版后,很受今人推崇。“止学”告诉人们,有大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耍小聪明的人,只会不停谋划;智谋有穷尽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作为客观规律的天道,不仅没有终极,而且不可抗拒。人们只有顺应天道,方能有所作为。于今来看,凡属违背客观规律的行为,都注定要失败。

欲望失控必定逾矩,聪明过头就会犯傻。作为个人来说,不谙适可而止之道,同样要付

出惨重的代价。历史上因贪权好利、争功邀宠而罹祸的例子太多了。范蠡功成身退,三迁皆有荣名;文种恋栈权势,终成刎剑之鬼。因此,要学会止贪欲、止骄纵、止虚妄、止盲动,凡属不可不戒的过激情绪和言行均当遏止。

私欲膨胀,索取无度,为所欲为,骄奢淫逸,从来不是人间正道。

在大隋汇编的《悦心集》中,录有无名氏的一首题为“不知足”的打油诗,将贪得无厌者的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终日奔波只为饥,才方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结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只有看透事物发展的规律,认清贪欲带来的后果并及时终止,才会获得长久的富足和安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喜欢以“知足常乐”为禅机,为训诫。其实,信奉“知足常乐”的人,心态并不相同。有的人只是在口头上劝慰别人,自己未必就知足。

有的人则是出于无奈的自我安慰,不见得想通了;只有活明白了、活到点子上的人,才会进退自如,怡然自得。其实,“知足常乐”并非教人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而是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奋发有为的人生,应该进取有度,收放自如,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收手时就收手。该出手时不出,是懦夫、懒汉;该收手时不收,是贪狼、赌鬼。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宗教都会有一种精神,或者一种宗旨,可以把这个理解为她的魂。道门也不例外,《度人经》里提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一直以来这种思想被道教奉为宗旨,指引道教徒来学道、修道、行道。

从字义来看,“仙道贵生”,就是神仙之道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千百年来众多仙家、道众以此探索,尝试,践行修身、养生之术,从而留下了大量的养生经验。然而,贵生虽然有重自我生命的意思,但并不等同就是只看重自我的生命或者身体,应当理解为尊重,爱惜一切生命。就是告诉我们,神仙之道是爱惜一切众生就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

“无量度人”,无量是指多的不可数。度人,个人感觉并不能狭隘的指人,可以理解为四生、六道等一切生命体。意思就是帮助无量多的一切众生觉醒、开悟,脱离苦海跳出轮回。因此,这句话是在告诫我们,欲修神仙之道,当有一种宽广能容、视一切众生为自我的大悲心境。这和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相通的。

另外,还要有一种为一切众生脱离苦海而不辞

劳苦的精神,这也与老子的“万物作焉而不辞”、吕祖“度尽一切众生”的宏愿是一致的。很显然,“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是一种大乘思想,道教也是一个大乘的宗教。任何一种高尚的行为都需要或都有一种高尚博大的思想做指导。

江暮云读书多,虽然不是道门的修士,但是说起道经来,一点也不落人后面。

谢宝树来长安城,本来是想看看苏茶的身世,然后顺路回去找江暮云。在这里找到,那更好。江暮云在长安城,肯定受不了欺负。他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江暮云。

现在好了,不用自己操心。

可以毫无顾虑的去两界山了。

谢宝树很是开心,长到这么大,他终于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