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宋恒一刀砍过蛰龙寺。
现在,谢宝树来,二话不说又是一刀。
四明神僧真的服了这一对师徒,有什么事情,不能好好说?上来就是一刀,谁受得了啊。尤其是,现在还有韦陀菩萨在的情况下,简直是乱来。
谢宝树将手中的金光神僧提起,笑道:“四明大师,这种货色,可是你们蛰龙寺的僧人?”
四明神僧点点头,金光神僧是他的晚辈,什么品性,自然知道。可是他也没办法,金光神僧,辈分晚,但是能说会道。还有菩萨在他身后,不可撼动。
四明神僧大声说道:“谢宝树,今日有韦陀菩萨在此,你莫要胡闹。”
看似威胁,实际上是提醒。
谢宝树的修为增长很快,已经是地仙境了,四明神僧坐下的十八罗汉,如今才刚刚跨过天堑。可就算是地仙,在韦陀菩萨面前,也是土鸡瓦狗。
谢宝树听说过这位韦陀菩萨,还是第一次见到。
寺庙只要有供奉观音菩萨,大部分都会配祀伽蓝与韦驮两大护法。韦驮护法被安奉在观音菩萨左方,粉面无须、身着甲胄、肩被飞带、手执金刚杵;伽蓝护法在观音菩萨右方,红脸黑髯,身着铠甲、肩被飞带、腰佩宝剑,英气逼人。
自古以来,佛寺伽蓝之建立,必安奉韦驮神,皆为头戴兽头盔,腰扎革带之装束,手持金刚杵,且有两种姿态,一是双手合掌捧杵,二是以手按杵据地,双手合掌捧杵为接待之意,凡四方由僧前来挂单,必受供养;以手按杵据地,是指示由僧看见韦驮此状,便知此佛寺不接待外来僧家。
韦驮尊者是佛教的八大将军之一,自古以来,佛寺建立后,一定要安奉韦驮尊者以镇守道场。韦驮的佛像造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双手和掌,两手同握金刚杵,另一种是单手握金刚杵立地,两种照行的韦驮佛像各有不同含意,双手握杵者表示该寺庙欢迎四方游僧前来借宿,单手持杵者表示本寺不接待外来和尚,游僧只要看一看佛殿中的韦驮造型就知道自己受不受欢迎。
相传大隋末年时,建在普陀山上的一间佛寺半夜突然起火燃烧,当时有一名小和尚就睡在韦驮佛像的脚下。起火时,小和尚就正好梦见一身金甲的韦驮尊者告诉他:佛寺失火,尽快逃生小和尚一惊,赶紧起身一看,果然火势已经延烧到正殿中来。
情急之下,背起韦驮佛像就往外舂,跑到殿外时,整间佛寺已尽成火海。而令人惊异的是,这尊获救的韦驮佛像重达数百斤,根本不是身躯瘦小的小和尚可以背动的,因此当时这件事就轰动远近,韦驮的灵验更深入人心。
大隋有一位高峰妙禅师,很喜欢打坐,但是一坐下来就打瞌睡。禅坐的目的
是要得到禅定,如果有昏沉、瞌睡的毛病,禅定就修不成功。高峰妙禅师为了对治自己昏沉的毛病,就将打坐的地方移到一个悬崖上,崖高数十丈,如果昏沉来了,一不小心就栽下去,一定会粉身碎骨。
高峰妙禅师藉此来警惕自己,希望能改正打坐昏沉的毛病。可是习气难改,才一打坐不到几分钟瞌睡就来了,一个筋斗整个人就栽了下去,高峰妙心想这下子一定是死定了。但是在半空中,突然有一股力量将他救了上来。高峰妙觉得很奇怪,就问:是什么人来救我?
只听到空中传来一个声音:我是韦驮菩萨。听到这句话,高峰妙禅师心里想,认为自己修行实在是了不得,竟然能感得韦驮菩萨来护法,于是问韦驮菩萨:世界上像我这么精进用功的人有几个?
韦驮菩萨回答:像你这样修行,没有功夫,只会打瞌睡,你还自以为了不得。像你这种人,如恒河沙一样多。从今以后,五百世我不再护你的法了。一世一百年,五百世就是五万年。
高峰妙禅师听到韦驮菩萨五百世不来护法,心里真是难过。但是回头一想:修行是自己的事,菩萨护不护法与自己何干?菩萨不来护法,自己还是要修行;即使菩萨来护法,修行还是要靠自己成就。菩萨不来护法,也是因为自己憍慢、懈怠,是自己不对。于是高峰妙生起大惭愧心,更发愿要不惜生命地修行。
唯有成道,才能广度众生,否则就只能如行尸走肉一样地活在世界上,最后与草木同朽,生命毫无意义。
高峰妙禅师又开始打坐用功,日子久了,瞌睡的习气又来了,又是一个筋斗栽了下去,高峰妙禅师心想,这一回绝对是死定了。可是快到地面时,又有一股力量将他救起来。
高峰妙禅师惊讶地问:是谁救我?我是韦驮菩萨。您老人家不是说五百世不来护我的法吗?
韦驮答道:因为你有知惭、知愧的这念心,同时又不顾性命地勤奋修行。上求佛道的这念心已经超越五百世了,所以我又来护你的法。
由这个公桉可以知道,一个人有了惭愧、忏悔的心,这就是最大的超越、最大的精进。所以无论是修行也好,或是日常的为人处事也好,只要做错事,就应该知惭、知愧,不但自己的心能得到安宁,业障也能一并消除。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韦陀菩萨是佛陀的护法,也是佛法的护法,也护修行佛法的众生,寺庙都会供奉韦陀尊天菩萨,
职责是护法安僧。他将护持贤劫千佛中九百九十九尊佛出世,为他们做护法,是贤劫中最后一位成佛者,名楼至佛!
他面如童子,表示对佛教怀有赤子之心;手持金刚降魔杵,表示有能力摧邪辅正、除魔卫道。据《铸鼎余闻》:"合掌捧杵者,为接待寺,凡游方释子到寺,皆蒙供养。按其杵据地者则否,可一望而知也。"
“护法”绝不止意味着物质的供养,而必须要在法上下功夫。佛陀是真理的发现者,三藏十二部的佛法是真理,僧众则是弘扬真理的出家人。因此,我们尊称佛法僧为“三宝”。
佛宗皈依了三宝,就要明白护法的职责是护持“三宝”。尊佛、敬僧、发菩提心,圆满这整个过程就是最好的护法。也是修行及护法的真正功德所在。护法也是居士的本分。一个来到寺院的居士,需要慎因明果,时刻自省,善护身口意业。
韦陀菩萨最爱护持真正精进修行而不懈怠的人。礼拜供养韦陀菩萨,一心持念“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圣号可以增加福德,减少生活中的障碍和苦恼,让修行人有一个安定的环境。
据记载,这尊韦陀菩萨立像在铸造时,遇到了施工上的麻烦。塑造母型即要求有“童真梵行”的年少慈祥,又要显出降服邪魔的勇敢英武。若不是具备高度才能的雕塑家,是不能胜任的。因此在制作过程中,相传屡成屡毁,数次返工。正在束手无策之际,突来了一位远方的挂单僧。他自告奋勇,神乎其技,完成了这尊塑像。铸成后,他忽然不辞而别,从此杳无音信。所以,传说是韦陀菩萨化现而来塑像。
很久以前,韦陀菩萨曾化身一名行脚僧,从九华山下来。途经天目山时,顿时萌生在天目山结庐之念,没过多久,这位特殊的“行脚僧”,便在天目山募建了一座伽蓝。
是日一早,钟鼓齐鸣,幢幡高悬,祥云绕殿。诸山大德、十方善信如约前来,座坛大法会也如期举行。法事圆满后,四众缓缓散去,就在此时,坛上的那位“行脚僧”突然失踪了,众人四处寻找,均不见其踪影。
到了晚上,佛前灯点亮后。,众人发现神坛上多出一尊菩萨,只见这尊菩萨全副戎装,手执宝杵、威武端庄地坐在那里,这就是韦陀菩萨的坐像。
自此,天目山便被认为,是韦陀菩萨显圣度众之应化道场,且多次显灵异,护佑一方。
韦陀尊天菩萨在多部经典中,发愿扶持佛法和学习佛法的人。如此大愿使菩萨成为佛教护法神的代表,责任重大。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修学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障难,未入圣流之前,不能对付魔事。这时,韦陀菩萨的出现,护持四众弟子修行。
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