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设置: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磨刀 > 第三百五十一章 痛苦需要排解

第三百五十一章 痛苦需要排解

我们的寿命享尽,病逝,或是天灾人祸众缘逼迫而终。临命终时,死的境象令人难以忍受,恐怖之心油然而生。有些人死时,吓的面色变青,死相可怖;有些人在死时,不愿死去,双手抓的紧紧。

如果有一天我们发觉双手不能动弹,一定苦的要命;人要死的时候,身体各部分慢慢的动弹不得,内心一定很恐慌,这就是死苦。

大家都知道这生、老、病、死苦,甚至已经麻木了,无可奈何的接受;大家说反正都要死、想它做什么?但是没人讲反正要病嘛,理它干嘛?

当你病了,会呱呱叫,病苦来时,就受不了。当死还没来临时,

你嘴巴大,爱讲大话,当它来时,你就怕死。如果有人用刀指着你,你会吓的要命,那就是怕死--死苦;还没动到你,就吓到如此这般,等死期到来时,更不用讲了。

我们和冤家、仇人没办法避开,每每要见面,这就叫做怨憎会苦。比如一对夫妻,婚姻生活美满,恩爱,过后吵架闹翻了,但是为了儿女,夫妻之缘难断,必须天天见面。

但为了家计,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天天要和不喜欢的人见面。还有某些朋友,跟你吵过一次架后,两人见面就不说话,因为某种业因缘,你不能离开他,天天要会面,这就是怨憎会苦。

与至亲,相爱的人乖离分散,所以苦。因为某一些因缘,所心爱的人儿离你远去,你舍不得,所以感觉到苦。思念总在分手后开始,常挂心头。有的伤心流泪,哭哭啼啼;有的睡不着,吃不下。

行,是迁流变化义。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这乃是宇宙人生之规律。但世人不识这种规律,追求永恒:希望身体永恒、家庭永恒、婚姻永恒、事业永恒、人际关系永恒、爱情永恒,事实上世间没有一样永恒的东西,世事无常,美好的事物往往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由于我们的认识与世间的事实行,相违背,因而就有了行苦。总之,娑婆世界,一切莫非是苦。

是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佛经中既使没有指出,我们也是认为是苦的,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变的痛苦、死亡的痛苦。

由环境引起的爱别离苦:即亲爱的人不能厮守在一起;求不得苦:是所求不能如愿;怨憎会苦:是怨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以及五蕴炽盛苦:即五蕴身心不平衡的痛苦。

佛教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解决痛苦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去修炼、净化自己的灵魂,就可以达到比较高的境界:暂时的结果,是减轻自己的压力;究竟的结果,是从根本上解决生老病死的痛苦。

过去很多人认为:佛教很悲观、很消极、主张逃避现实,其实不是这样的。佛教对人生痛苦的认识,远远不止这么几种。佛教对人生的定义,对痛苦和幸福的态度,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能够了解这些内容,一定能够受益匪浅。

人的痛苦是怎么来的?若没有深入研究,很多人会从表面上去看问题,认为痛苦是因为自己没有钱、吃不饱、穿不暖,或者是各种各样的条件不具备而造成的。其实,这些都只是痛苦的部分因素而已,但痛苦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这些,而是另有原因。

禅修呢,有世间的禅修,还有佛教的禅修。世间的禅修呢,主要是将人们的心平静下来,不要有烦恼、痛

苦、压力,这么一个状态;而出世间的禅修,有出离心、菩提心,还有无二慧,或者说是不缘的回向作摄持,这样的禅修是比较深奥的。

佛宗总是强调痛苦。

为什么人生有这么多快乐,他却只强调痛苦呢?

有人不赞同“苦才是人生”,理由是,我们既能感受到快乐,也能感受到痛苦,所以人生应该是苦乐参半的,为什么非要放大痛苦的力量?

实际上,佛宗很多大能,都是强调痛苦的。

除了学者,传统经论当中也反复提到“苦才是人生”这一观点。佛教《正念经》中云:“轮回如针尖,永无少安乐。”在六道轮回当中,所有众生都如同生活在针尖上一样。除此之外,佛经中还用火坑、罗刹洲等比喻来说明世间无有安乐、本性是痛苦的道理,即使众生能感受到一点快乐,它也是无常、不稳固的。可见,虽然生活中有苦受、乐受、舍受,但处处可见痛苦的自性。

也许有人疑惑:“生活中明明有很多快乐,为什么佛教只强调痛苦呢?”我们的确能在生活中感受到少许快乐,但是大多数时候还是痛苦的。

人类和其他众生所承受的种种痛苦,可以分为根本痛苦和支分痛苦。

根本痛苦中有一种叫“变苦”,也就是人们在感受安乐时,突然遭遇变故,之前所有的快乐消失无余,自己被无法想象的痛苦所逼迫。这种痛苦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

这种变故随时都可能发生,任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生活永远不会变化。又比如,原本感情很好的夫妻,因为一些情况离婚,各自开始新的生活,原先的快乐也不复存在。

根本痛苦中还有“苦苦”,指多件痛苦的事情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比如,正在感受病苦的同时,又与家人发生了矛盾;正在忍受贫穷的痛苦时,却又急需钱用等。

由此可见,不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不论你是才高八斗,还是不善言辞;不论你是年轻有为,还是处于垂暮之年,每个人都必须要度过生、老、病、死这四大苦海。

从实事求是的角度来讲,不论人生中充满了快乐还是痛苦,人们都应该面对它们。有些年轻人不爱听“苦”,觉得佛教消极悲观,但现实本身就是痛苦,不能自欺欺人地把“苦”说成“甜”,否则,当痛苦到来的时候,有些人可能无法面对,进而选择一些极端行为,甚至自杀。

对于很多修行人来说,虽然生活中也会遇到痛苦,但他们能面对痛苦,并将痛苦转为道用,从而对治痛苦,因此,自古以来,很少有修行人自杀。

符雪园在蛰龙寺,修行佛法,进展很快。

就在他受戒的第三天,悟出了一首佛言。

佛在灵山

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万境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红尘堆里学山居,寂灭尘心道有余。但得胸中憎爱尽,不学参禅亦菩提。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就这样,他留在蛰龙寺修行。

韦陀菩萨也不管他。

谢宝树则是带上杨山鬼,还有景宁,前往两界山。如今这里从一片荒凉之地,变得十分宏伟。远远望去,一道绵延不绝的长城通向远方。

除此之外,临近长城的时候,谢宝树还看见了一道通天巨门。

前往两界山的修士,都要通往这大门,为了就是隔绝妖族的奸细。

还有,道门的修士。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