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设置: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磨刀 > 第三百六十二章 南边来了个道士

第三百六十二章 南边来了个道士

谢宝树和景宁,来到这座大阵前。

守在这里的,是玄武卫,他们检查了三人的身份读碟,才放他们过去。谢宝树穿过了阵法,才看清两界山现在的模样。一座高耸入云的长城,比当时谢宝树离开的时候高多了。

这么高的长城,再厉害的妖物,怕是也能挡住。

景宁惊讶道:“这长城,可比我的真龙之躯要高多了。”

谢宝树微微一笑,在两界山上,感受到一个熟悉的气息。他沿着墙壁,走上城墙,这里人很多。但长城很大,十分开阔。谢宝树他们一边上,一边望去。

漫天都是妖族,举步攻来,简直遮天蔽日。

其中不乏一些身形高大的妖物,它们嘶吼着,一步一步朝两界山攻来。因为它们感觉到,那个男人的气息,正在一点点变虚弱。

正在这个时候,长城南边,突然出现了一个道士。

道士修为很高,与挑水真人站在一起,他御风飞起,大声说道:“九天神雷,卫我大唐。今道门修士,幽冥真人,送诸位一座大阵!”

说完,一座遮天蔽日的大阵,在他身后亮起,停留在阵法内的妖物,地仙境往下的,全部都被神雷劈死。

谢宝树很是惊讶,不是说好的,道门的修士,不管大唐么?难道除了挑水真人,还有其他人,来到两界山?这位幽冥真人,又是何方神圣。

一旁有人解释说,这位幽冥真人,也是唐人。

而且他还是药王,孙思邈的传人。

原来是这样。

在刘看山出现之前,大唐的道门,还是很发达的。

大唐没有主体的宗教信仰,它以强大的自信和包容接纳了众多的宗教流派。

大唐的教派很多,儒释道此时已成三足鼎立之势,还有外来的景教、拜火教、摩尼教等,它们在发源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斥和打压,但在唐朝却得到了礼遇和尊重。

佛教自两汉传入中国,至唐代达到鼎盛。

唐玄奘出发前往西天取经,唐太宗李世民执酒相送,和他结拜为兄弟,称玄奘为“御弟”。太宗御指拾一撮尘土,弹入酒中,殷殷嘱托:“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多年前的一个早晨,唐都长安的国学,气氛显得庄严肃穆,一场隆重的释奠礼仪正在这里举行。释奠,本来朝廷祭祀先圣孔子的大典,但这次仪式却显得非同寻常。

因为参加这次礼仪的,不仅有当朝一代大儒国子博士徐文远与太学博士陆德明,唐高祖还特意邀请了佛教界和道教界的代表人物:长安圣光寺沙门慧乘和普光寺沙门道岳,清虚观道士刘进喜和李仲卿。

期间,刘进喜、徐文远和慧乘三位大师相继升座讲经,之后

相互辩难,气氛极为热烈。切磋,琢磨,斗争,融合。道教、儒教、佛教等各种宗教,在唐代获得空前繁荣与发展。

这是一个讲究排序的国度。从各种场合的排序,可以看出不同人物及其所代表的集团和势力,在主人心中的主次轻重。从这次三教讲论的顺序人们预见,本土的道教将获得李唐王朝更多的支持。事实正是如此,虽然道教在佛教面前一直处于弱势,但它成为唐朝的国教。

大唐对佛很重视,为什么他把道做为国教呢,因为道是本土本乡本生的文化,所以把道教作为国教,因为老子思想。还有一个,具体一点就是微观地看,老子姓李,是大唐李家祖先,有人说李渊为了抬高门第,追认老子是祖先,所以把道教称为国教。

起因可追溯到隋末农民起义兴起之际,当时民间流传“老子度世,李氏当王”的歌谣,李渊称帝后一再宣称“李氏将兴,天祚有应”,意为李家主宰天下是上天的旨意。

李世民继承其父的说法,更加明确宣称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唐太宗下达诏书,继续置道教于佛教之上,用政权手段进一步巩固了道教作为唐朝国教的位置。

唐高宗在泰山举行了自东汉光武帝之后的第一次封禅大典,这次大典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道教色彩。就在大典之后,高宗命令全国各州各置观、寺各一所,这是历史上道教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有了国家支持的宫观网络。

从泰山上下来的唐高宗,特意绕道赴老子故里亳州谷阳县,并将其改名为真源县。他正式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庙,派官员进行日常管理。从此以后,道教在唐代宗教中的位置更加特殊。

唐玄宗同样尊崇道教,唐玄宗在长安亲自朝献太清宫,并追尊老子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对道教的追崇和狂热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玄宗时期,老子故里的太清宫也受到国家的重视,据说当时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规模达到鼎盛,琼楼玉宇,金碧辉煌,可与皇家的殿堂相媲。

那是还没有刘看山的时代,有一个名为孙思邈的道长出现了,道门在大唐才拥有了众多信徒。

一个孙思邈,可以抵得上几百位真人了。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孙思邈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只是后来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他便立志从医。

孙思邈少年好读,天资聪明,七岁的时候,就认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据《旧唐书》载,西魏大臣独孤信对孙思邈十分器重,称其为“圣童”。

十八

岁岁时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到了二十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被人称为“圣童”,开始为乡邻治病。

北周静帝时,杨坚执掌朝政,召孙思邈任国子博士,孙思邈无意仕途功名,认为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坚决不接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隋开皇元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太白山中。他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

同时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他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新的医药学研究成果,以毕生精力撰成了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药王孙思邈孙思邈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讲求预防为先的观点,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并提出“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强调“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他提倡讲求个人卫生,重视运动保健,提出了食疗、药疗、养生、养性、保健相结合的防病治病主张。

孙思邈对针灸术也颇有研究,著有《明堂针灸图》,以针灸术作为药物的辅助疗法。他认为“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积极主张对疾病实行综合治疗。

在研究医学的过程中,孙思邈把硫磺、硝石、木炭混合制成粉,用来发火炼丹。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

《千金要方》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