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设置: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磨刀 > 第三百五十七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第三百五十七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第四十六章有“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的名句,并且以“少私寡欲”作为主要的道德规范之一。对治理天下的君王来说,则“我无欲而民自朴”。《南华真经·天地》中所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也就是这个意思。

早期道教承袭并且衍化了道家的寡欲观,《老子想尔注》中称,“道常无欲,乐清静”、“王者也当法之”,这就能“令天地常正。”同时,对于世俗的人来说,也应是“道之所说无私,少欲于世俗耳。”

《清静经》将清静视为进入“真道”的得道境界,而有欲就是清静的对立物。《清静经》称:“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将除欲和心清联系在一起。这里所说的欲指六欲。六欲即六根,六根是佛教概念,指“眼、耳、鼻、舌、身、意。”

侯善渊描写“六欲不生”的状态是:“眼观无色,神不邪视。耳听无音,声色不闻。鼻息冲和,

不容香臭。舌餐无味,不甘酸甜。身守无相,不著有漏。意抱天真,不迷外境。”要达到这种境界,“有道之士,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以道制欲,所以清心,所以静至。”

道教认为道包含着清和浊,静和动等对立的两个方面,其中清静是本,浊动是流。因为清是浊的根源,静是动的基础。所以,不论是治国治身都要清静。学道者如能清静,则与天地同寿。

从魏晋至唐代,清静一直是道士学道和修道的重要内容。葛洪《抱朴子内篇》称:“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将“静寂”作为学仙之法的基本要求。

道教修炼的终极目标是长生成仙,它所提倡的一切都是奔着这个去的。要成仙,你得先变得不像人,即变得清心寡欲。欲不仅是人类的自带属性,只要是有情众生,必会有欲

欲,广义上来说是一种动力,它的存在驱使着你像一个正常人一样过完一生,欲可被看做一种维持人类世界正常运转的“程序”。

纵观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因有欲而被欲驱使:想吃好,想变得更厉害,想谈感情,想各种满足感官和心理需求的东西。所有的行为、情绪都在耗精气、耗心神、耗能量,当先天元气用完的时候,人就死了。

如何长生?开源节流。开源是通过修炼等方法与大宇宙形成能量循环,并让肉身保持生命力,普通人只能通过吃睡获得能量,修炼的人可以通过各种方法给自己充电,比如采日采月,虽然我从不用这个,但好像很流行的样子。

节流就是题主所问的清心寡欲,也包括减少有意识、无意识的思考。从根本上减少能量散失,最起码要达到出入平衡的状态才能保持身体状态不下滑,不要小看清心寡欲节流的效果。

如果不改掉这个问题,入定这一关永远都达不到。对于男人来所,心理上要清心寡欲,生理上要断白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是一起进步而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生理上不漏泄,性能量有循环的路子走,自然让自身清心寡欲。心理上清心寡欲,生理上也就不容易起歪念头。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首先要知道寡欲不是无欲,而是少欲。《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长足矣。”

老子教人知足常乐,也潜移默化地告诉人们欲望是无止境的,只要能够基本地满足于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就可以了,不要过多地去追求享乐,甚至对于不符合一切自然规律的思想和作为都要断绝,要适可而止,不能为达到自己的欲望而无节制的纵欲,这就容易丧失生命。

如人的七情

六欲不加以节制,可以败坏人的性情,阻碍人的健康长寿,若能少思、寡欲、去妄想,清静身心,不沉溺于声色,不牵缠于名利,就能长生。究其原因,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却是无限的。若不节制欲望,不保元养气,慌乱无度,元气损伤,人就面临早亡,难享天年。

古人说“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也就是说不知保养自己的身心,光知消耗体内的营养,人的精气神就会枯竭而死去。所以圣人教人清心寡欲,养精蓄锐,滋养神明,劳逸适度,以健康身心。

寡欲是长期的解决办法。道教的清心寡欲常被人诠释为断情绝欲,其实寡欲是儒道两家共同的养心之法,孟子就曾言“养心莫善于寡欲”。

人寡欲则静,心宁神安,会少很多焦躁压抑等情绪,这不会影响大家追求梦想,因为寡欲的秘诀在于“有主则虚”,就是诸葛亮所说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乐却百灾既是长期的解决办法,也是针对压力过大者的短期解决办法,如果读者压力非常大,应先快乐,再进行寡欲这件事。

当然对于某些被人生皆苦,苦才是修行的洗脑的人,乐却百灾他们可能接受不了,但这是最正宗的道家思维。最早可追溯至《道德经》里的弱胜强、柔胜刚、哀兵必胜等需要乐观的心态才能想出来道理,它的开花结果在东汉末年里的《太平经》。

其中言“元气乐即生大昌,自然乐则物强,天乐即三光明,地乐则成有常,五行乐则不相伤,四时乐则所生王,王者乐则天下无病,蚑行乐则不相害伤,万物乐则守其常,人乐则不愁易心肠。”

这段话很明显是模仿《道德经》里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在这派道家实践中,得一和得乐被视为很相近的存在。在后世的道家内炼、修身典籍里乐也是人有进步的体现。

信仰“道”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相信人可以长生不死,可以成仙。道教认为道具有永恒的生命,获得它、保持它便可长生,这也叫作“德”。德即得,即得道。道教重生,追求长生,相信人通过求神或修炼可以得道,不仅可以享受人间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还元,与道同体,肉体永生,白日飞天,长存仙界。

道教所信奉的神仙,上至三清、四御,下至城隍、灶君,风雨雷电、山川社稷均有神灵。而道教最根本的教理教义,是“道”和“德”。“道”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论基础,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这种“道”就是道教最根本的信仰。

谢宝树有些明白了

,这就是佛宗和道门的区别。

道教呢,宁劝十人还俗,不劝一人出家,佛教呢,是你要不进来,老让你进来,它本身它有一句话“阿弥陀佛”也很好念,是吧。

但是道教来说是,你要顺其自然,就说是你只要在家里孝道,只要在社会上做好事儿,做善事,能修成性,能与出家的差不多,所以说道教跟佛教不一样,因为佛教它,你只要信佛,都行,都进来,都可以。

道门首先就是说先决志,因为是道教的这个路呢,说是修道的路比较窄,你在修行上,你一丈宽的路,到了庙上来以后呢,一尺宽的路,所以这个路很窄,要求的条件非常高。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