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设置: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磨刀 > 第三百五十八章 佛于道之间的故事(上)

第三百五十八章 佛于道之间的故事(上)

修道若能够达到专心致志,诚敬奉师,广度有缘,品德高尚,自然就如佛教一心不乱,万缘放下,慈悲为怀,智慧圆满。道教也一样可以派化身下界,而真身不动,脱离轮回,只不过必须达到功德圆满之境。因此决定自己入不入轮回的,和佛道了无关系,是由自身之修为功德全然影响的。

所以以“入不入轮回”来判断佛道高下属实可笑。不仅仅因为佛道都可以入也可以不入轮回,更是因为入轮回本身就是一件随缘之事,不信可以参考经典,看看佛道两界的最高神袛是不是都会下界传法救人呢?

两个教派看似有许多差距,其实细细想来并无差别,决定自身修行境界的,与教派毫无关系。只有自己的修为才是决定自己最终果位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希望凡尘之人不要再妄论两教,制造口业,真实了解自身教派含义,以德实证,以德实修,救人救己,在今生的根基上尽最大努力再提升一层,勿好高骛远,谈玄说妙,诋毁两教,因果不虚。

同样是无上的大道传播者,何以释迦牟尼佛为众生量体裁衣的八万四千法门,如此无微不

至的照顾却还造就了难以计数的愚痴不通之人;而老子对“道”的谨慎,被褐怀玉的处世态度却还能产生种种捏怪的道桍者?

佛陀是个觉悟者、彻悟者,是无上师,他示演以苦学道、悟道、得道、行道,因他大悲同体深知众生疾苦,使得他悲悯一切受苦众生。在这个世界他说法四十九年,法传八万四千,所谓慈悲无限,智慧无限。然而虽然他佛力无边,神通手眼无边也不敌众生的业力。

有智者曾这样描述佛教的寺庙道场,先是信徒从四方纷至沓来,香火旺盛,男女老少羌胡夷狄,老幼贵贱,可说门庭若市,蔚为壮观,慢慢的门可罗雀,僧多粥少,再然后只剩那些老头老太还来坚持进香。所求五福临门,子孙平安,保佑自己健康长寿,能与儿孙长相厮守,平安快乐。

再然后,边进香边相互吐苦水,埋怨自己的媳妇不敬,女婿无用……这就是多数寺庙道场的真实写照,多的是随众迷信人,少的却是殷勤的实修者。这是“佛教”无用还是法师无用亦或终究是众生无用呢?

所以遍观佛教,迷信者多,而实修者少,然而实修中盲修瞎练,愚痴无目,对佛旨大义一无所知或皮毛不得,又没有福报和不具备为道者的质素,贪快贪法,邪知邪见之人十之八九,曲解佛道玷污三宝种种不解更落地狱种性。

这些“实修者”因离于德道的贵尊,是听闻佛法中的边地受生报,甚至于比不听闻佛法还糟糕。

所以是否要授于佛法,要观其根,哪怕再方便的法,如果怕吃苦,习气业力重得令人难以置信的人我们还是出于人道,让他做好人天善法,而千万不能寄希望他出离三界,否则连授法的法师以后也欲哭无泪,后悔把人害苦把自己害苦。

这个非得借鉴东方的太极智慧,听力听劲,取舍得当,不丢不确实是虚无缥缈的,能与大道有缘的看来却属小众。正因如此,老子也只能求质量不求数量了。所以道经很高,要求很高,这就是道思想对于东方人来说虽无处不在,但却难见经典的出处,悟到本源。能修大道的是修行人中的“贵族”。

老子的后人及其追随者也深明其意,所以以后的道家继承者传播者,无不设置门槛,秉承“天机不可泄”的原则立书作著,藏头露尾。

道家虽然耕耘了几千年,但成为信士,修士却属小众,而且看似“消极待命”,却不知历代祖师与佛教祖师无异,悲天怜悯,心系大众,表面的不积极却暗潮涌动,一旦时机成熟必定抓住机遇。

对于道桍者而言,老子的处事原则就是被褐怀玉,这不是悭吝,也不是不作为。否则他的五千言也不可能影响后世近三千年了。

他的被褐怀玉一方面,为了不愿见到更多太多的道桍者、假道者,而因此毁人慧命。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因果,不强入、不冒入、不盲入的护众思想、和谐思想、身教思想、无形无疆的思想、大同思想,无不是佛如来的涅槃境界圆满智慧的体现。

老子及其后人为了保全大道,与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殊路同归,相辅相成。但其可悲处,老子的经典和其后人的著作,却都逃不过一个共同的命运,那就是曲解圣意。因为民甚好解嘛!

自然有众多的道桍者,这于儒释二教又有何不同呢?孔子早就有被曲解圣意之忧了,当初是那样,后世也是那样,纵使继承者大力宣扬又能为之奈何呢?

东方的圣者,不拘教理,也不偏于神道,可见东方的文字无不体现出无穷的回味,和东西南北中六方八隅十维空间的余地。因众人的心地与境界不同,悟出不同的理解与三观。毕竟世界万物因不同而多彩嘛,这就是顺应。但西方的佛祖则因大悲大愿,去度化不同根性的众生而苦说四十九年。

、他也不希望看到后世的学子学理即僵,学神道变神叨,谈境界即贪境界,说正法即绝对真理的教条,除此之外一切皆错。谈戒律即一切不做,谈空性就变玩空,谈诵经持咒就变播经机而剥离一切,谈知见即生大我慢……

虽然有这么多的难处,先驱还是以各自的方法,不同而同的风格设教传教,早知道是这样不可避免,又何必过虑呢,只管行去了。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