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设置: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磨刀 > 第三百六十章 佛与道之间的故事(下)

第三百六十章 佛与道之间的故事(下)

谢宝树想睡,却由不得他。

他看着两位争吵的大佬,无奈道:“你们争你们的,找我干什么呢?”

两位同时说道:“你与大道有缘。”

《后汉书》记襄楷上书有云:“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由于佛教道教之争,这“为浮屠”越来越神秘了。揭开宗教的神秘外纱,方晓老子“为浮屠”的实在意义。

浮屠,亦作佛陀,是梵文的音译,其意思是“觉者”。

“觉”在佛法中有三义:自觉、觉他、觉行。据说,凡人无此三项,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而圆满,人皆可以修成三项俱全而圆满成佛。据如来说:“弥勒发意先我四十二劫,我于其后发道意。”

而“以十事致最正觉”。弥勒“发意”虽比他早42劫,但未“发道意”,爱吃穿,好交游,所以还只能是菩萨,将来继而“发道意”则可成佛,所以佛家称弥勒是“未来佛”。

只是“发意”还不能成佛,必须“发道意”方能成佛,这样的“佛”,无异于老子讲的“圣人”。故如来佛又被称作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也许“佛”的本义,原自道家的“圣人”。无论如何,佛家是把佛与圣人合为一体的。

老子在流沙指导那里的人民识道行道,而成“道德之乡”,在佛家看来,老子无异于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佛陀,故从流沙西来到中原的传教僧人,向人们传颂道德之乡时,便传作“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了。实际上是说老子入夷狄后,做出了神圣的大事业,公认为大圣人。

佛陀即圣人,圣人也就是佛陀。这在佛理中可得到证实。

佛理,主要在如来佛的“说法”之中。如来说法,深入浅出,多以神话故事来表达。他配称为神话艺术家。古代印度轮回报应的哲学与现实生活的考察,给了他丰富的灵感,从而创造了具有巨大魅力的不少神话。

例如,释迦牟尼说:“从这里往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一个世界叫‘极乐’、那里有个佛叫阿弥陀佛。他现在正在说法。那个世界为什么叫作‘极乐’呢?

那里的众生生活在一个宁静祥和的环境中……彼此之间都是同学和法友。那里的自然环境无比优美……地上众宝充盈、树林葱郁,各种果子都是奇珍异宝……”

这可与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在和田的游记作对比研究:“昔如来曾至此处(牛角山),为诸天人略说法要,悬记此地当建国土,敬崇遗法,遵习大乘”。“当建国土”,自然是建“佛国净土”,应“敬崇”之“遗法”,当是“道流”“德行”之法,其核心是,没有主仆,没有贵贱,一律平等,都

是道家弟子,恰如“彼此都是同学和法友”。

玄奘还记述,这里“气序和畅”,“人性恭温,好学典艺,博达技能,众庶富乐,编户安业”,确如如来所说的“众生生活在一个宁静祥和的环境中”。

这不正是“极乐世界”的原型吗?“现在正在说法”的“阿弥陀佛”的原型再没有比正在和田搞道德之乡的、又是如来之友的老子更贴切的了。

阿弥陀佛又称作超日月光佛。佛经中有个“国王月光的故事”,说:“在雪山的北方,有个国家叫良石国”,“这个国家的人,寿缘特高”,“不喜好斗”,多是“仙人们”,其“国王名叫月光”。

他乐善好施,连国王的华盖、王冠都施舍出去了”。有个婆罗门无赖来到这里,要求国王把自己的头颅施舍给他。为了“布施能换来全体生灵脱离轮回的痛苦”,月光真把自己的头颅割下来布施了。这大概就是“超日月光佛”的来由。

“良石”,美玉也。“雪山北方良石国”的原型正是昆仑山北坡产美玉的和田。连华盖、王冠,甚至头颅都愿施舍的国王月光,其原型是不称王的,不要华盖,没有王冠的,提倡“成功遂事弗名有,万物归焉弗为主”,提倡“爱以身奉天下,若可拓天下”的和田道德之乡的导师老子。

什么是道,道不是封建迷信,道是一种宇宙观,是宇宙的一些规律。这个宇宙间的规律谓之道。就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人们每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学习道并遵守道,人就会少灾难、少病痛。当然,道也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别的东西在里面,这里先别谈。

佛很重因果,什么是因果?因果论最早由佛教的缘起论而产生,是指通过行为或心念而产生一定的后果,就好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不会得出豆。

佛教认为人生今世的一切福祸由今世或前生或前前生种下的因而成。道认为人的福祸是今世不遵守宇宙大自然之规律而成。

道认为天凉了就要添衣加被,你反其道而行,就会着凉得病,这个不关什么前世前前世的事,当然,道也承认前世,侧重点的问题,别抓字眼。

佛、道都讲究积福,也都信因果,因为因果也是宇宙规律的一部分。佛遇灾难更侧重于福德,认为这是冤亲债主所为,是好事,是消业等。行为上主张更多地积福与回向给冤亲债主化解灾。

道也讲积福,但更侧重于检讨自己的言行那点违反了“道”的这个宇宙规律,这个是佛与道的最大区别。

但佛与道又有相同的一面,佛最终讲涅盘寂静,不生不灭;道最终讲天人合一,宇宙即我,我即宇宙,字面不同,但其意相通。

由上可看出,道包

含因果,而因果不包含道。比方说春天播种,秋天收成,这是因果。早上太阳出来,旁晚西落,这个是规律。

我个人认为宇宙最高的规律就是阴阳论,即生灭论。有阴自然有阳,有生自然有灭。只是生灭的表现形式不同,入涅与出世,也是生灭的一种,你不能象无赖那样死都说没有生灭,学术讨论发展成要别人下地狱那是脑残智障人士的行为,所以请你自重!

你说人生无常,这个对,但说人生有常,这个也对,佛讲一切生灭都是因缘。但佛没有说让学佛的人怎么掌握这个因缘论,最后总结为无常二字。

道说只要是规律,就肯定有迹可寻,问题是你有没有掌握这个规律。比方说,用佛教的角度看,一间屋的形成就是砖木水泥等的因缘和合,而成为一间屋,但最终会有一天这间屋又会分解,尘归尘,土归土或者说这屋以另一种形式而存在,等到因缘和合时,又结合在一起。

但风水界事实存在有风水师在建屋时就偷偷在屋梁底下藏有“此屋拆于某年某月某人之手”的断语,后来果验。

例如说算命,算命其实是推算人生规律的一种手段,很细小的事虽然说不好推算,但人生那十年升官,那十年发财,那十年败退,这个只要有一定算命基础的人应该都可以推算出来。

万事万物都有阴阳,皇朝也不例外,一个朝代由生到鼎盛到败落到灭亡,这是一个生灭的阴阳转化过程,这是规律的一种,是不可避免的,但也并非一成不变的,不可变的是规律,可变的是形式。

由此看来,佛教说的无常,其实也是有常,无常是相对不明白宇宙规律的人而说,无常论在掌握宇宙规律的人眼里并不成立。

我们要了生死,无量亿劫来就在这一念,临命终求生极乐世界也在这一个正念。达摩大师当时「欣逢」战乱,后来去闭关,出关以后他一直劝导人们:不可轻视造恶的众生,他们在一念回光返照亦得成就佛道。

统统在一念之间,这一念就叫做般若正念,有智慧的正念。强烈的正念,正知、正见、正念,生死都在这一念之间。因此我们平常修学佛道,就是一直在修正错误的观念,趋向于正念。

有了正念,临命终的时候就依循这个正念出离三界。简单讲,愈执著的人,愈强烈分别的人,临命终死得愈痛苦。现在这一正念提起来,平常学习放下、放下,重复的训练放下,临命终灵魂出来的时候不会那么痛苦。平常要听经闻法,慢慢的训练,所以这个强烈的正念是非常重要的。

求生净土的人,下面这个故事就非常、非常重要了。往不往生,见不见佛,就看这个故事。我们要讲到「无著论师」的故事,

唯识宗的无著论师,他是修唯心识定的。

他一直很想见到弥勒菩萨,他每天拜弥勒菩萨,南无大慈弥勒菩萨,南无大慈弥勒菩萨,每天都在那边磕头一直拜,他一直很想见到弥勒菩萨,哪怕睡梦当中给他一个吉祥的梦也没有关系,可就是见不到弥勒菩萨。

他每天都念南无弥勒菩萨,南无大慈弥勒菩萨,南无大慈弥勒菩萨,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每天念南无弥勒尊佛,就像我们修净土的人,每天念南无阿弥陀佛,却从来没看过阿弥陀佛一样的,每天都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这个无著论师就是每天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每天拜弥勒尊佛,修行了一年没有消息,两年没消息,三年过去了,还是一点消息都没有。他心里想:弥勒菩萨多慈悲,我可不相信他不来给我看。

他坐在那个地方,很失望就坐在那个地方。

这时,一只狗跑来他身边,这只狗很肮脏,得了皮肤病,叫做疥癞,很痒,不时的跑到石头旁边磨一磨,身上没有毛,又丑,又老,又臭。这条狗不管走到哪里,人家都给它丢石头。

这条狗就来了,在石头旁边,树木旁边,就一直磨,一直磨,没办法了,这只狗痛苦不堪。无著论师就用手把这只狗抱来,用这个指头把它抠一抠,抓一抓,看看狗痒哪里?

可是一抓,狗就很痛,一直叫一直叫,用手抓没办法,还是叫还不能止痒。好,今天就跟你拼了,手指太硬,不行,我就用舌头,流脓也不怕,大慈大悲的精神拿出来,就用这个舌头。

当他大慈悲心显现,用舌头舔的时候,弥勒菩萨突然虚空当中显现,还看到弥勒内院。这时候,他恍然大悟,原来佛就在一念之间。

我们现在念佛不能见佛,为什么?你念佛,求佛保佑,而没有大慈悲心,这不相应。阿弥陀佛是这么的慈悲想要救我们,我们就把责任统统交给他,自己好坏不重要,慈不慈悲也不重要,反正我念你,你就是要保佑我。

这,跟阿弥陀佛完全不相应,一点都不相应。无著论师,唯识宗的一代祖师,念弥勒尊佛念了三年,拜了三年一点消息都没有,当他看到这只得皮肤病的狗的时候,大发慈悲心,用舌头舔,这一念慈悲心,与弥勒菩萨的慈悲心相应,扣上去,一下子扣上去,弥勒菩萨现前。

他搞了老半天,怎么弄都是见不到弥勒菩萨,这一念慈悲现前,立马相应。

诸位,你听得出来这里面的含意是什么吗?要跟诸佛菩萨相应,没有什么法门,你就是要慈悲、平等对待众生,你就是要无相乃至一条狗都不能轻视它。

这一条狗竟然是无著菩萨的大善知识

,你想想看这一条皮肤病的狗,竟然是他的大善知识,让他大发慈悲心。在座诸位,你念佛念了几年了?

外省人讲的:“啥都没看到!”一味地要求佛祖保佑,我去恨人去嫉妒人家,反正你就是要保佑我,我念你,你没条件就是要保佑我,这怎么能相应呢?

我们跟佛的频率不相应,怎么念就是没办法感应,一个是那么大慈大悲的佛陀,而我们是这样执著,自私自利,就是只有为自己好。

所以修行一定要听经闻法,用般若的智慧打破那个执著,不要伤害一切众生,而且要大慈大悲的怜悯众生。众生不是要让你恨的,众生是要让你同情的,众生是要让你怜悯的,众生是要让你救度的。

现在很多人说佛道双修,佛家道家一样,没有高低之分,不要有门派之见。本文专门探讨佛道两家的具体实修之异同,及取舍问题。

佛道两家在具体实修上有很大的“重合性”,“证悟空性”是两家重合的,其核心修法,以及其最高成就,是一致的,修佛也有可能成道,佛就是道,道就是佛,指的都是同一个杳然难知的本体。

这也是为什么历代祖师有的讲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原因。但是落实到具体修炼细节,特别是对万物的理解,两者就是有差异的,甚至于很多地方呈现出完全相悖的趋势,比如典型的佛家认为一切皆空,缘起性空。

道家则认为本体实有,有物昆成,佛家向死,求空求解脱,甚至走向形神分离,行出离法,仙道则贵生,长生久视,性命合一,营魄抱一。这是两家的基本现状。

先是为什么佛道两家会有很大的重合性,其根本原因都是因为,其“客观现实”都是在效法道的无为,注意是客观现实,跟人的定义是没有关系的,比如说你证空性,跟清静、寡欲这些在具体本质,有很大一部分是一样的。

以庄子来看,他认为道是极虚的,“唯道集虚”,以及超越性,不可知论等,以及道本身是完全无为的,不会去主动干涉世间万物的,而同时这个道的规律,又是遍及世间一切,既然这个规律遍及万物,也就包括人,那么你这个人,要是采取和道相悖的做法,就是“不对”的,所以我也就去效法这个道,所以他关于修炼的认识之一就是从致虚下功夫,以及混沌思想,闲居无为,清净,虚无游世等。

他在《庄子?天地》中举例只有象罔可以找到玄冥之珠,就是这个意思。在《庄子?知北游》说:“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在“证空性”,就是一种最上乘的无为法,以无法为有法。也就是有的人说的修行就是行住坐卧的说法。包括入定

,看起来也是很像“证空性”。

实际上四禅八定是所有得道者都必须要走的路,无论是哪个门派,跟门派名称无关,修道是客观事实。因为你不得先天一炁是不可能真正转换色身,真正得究竟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