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将近两个月,武婉柔终于在各大高校招到了一批研究新材料的人员。
这两百人中,有50多个资深教授、副教授、要么是各大研究院的专业人员,剩余的全是高校和国外归来的年轻人。
而教授中,有一位真正的技术大牛。
早在二十年前,就提出收集数据推演材料新出路,并成功把方案实行下去的杨安国。
他主张不管材料实验结果是对是错,都要把这些数据收集齐全,并保存。
之后,他的学生中,有好几位都是从错误里研究出了新的思路。
这个方案间接影响了后来加入材料学的新一代人。
因为材料学本身就不存在什么绝对错误方案,或许在某一天的实验里,两个错误方案忽然出现了互补,导致对新材料的研究猛然推进一个层次。
这种事在历史中不是没有出现过。
“杨教授,你觉得这家材料厂怎么样?”
钟子星带着几个头发很少,双目却明亮异常的中老年科研人员参观刚刚收购的材料厂,为首的科研人员正是杨安国。
他看上去五十多岁,身材不高,大约一米七不到,有些文弱,身上科研气质很浓。
“看上去挺干净!”杨安国教授环视一圈,笑着说道。
这家材料厂虽然小,但是设备齐全,总共没有操作过几次就被他们接手了。
钟子星还特意让人购买了很多市面上的有功有过。
除了来自苏联的工业基础之外,咱们自己民族的工业也有很大一部分。
原子弹这种让国内再无外地困扰的镇国利器更是那时候的科学家用一台手摇计算器和无数的算盘敲出来的。
手摇计算器只能进行四则运算、乘方开方,天知道那种艰难困苦是怎么熬过来的。
这种程度的计算量在现今的超算看来不算什么,在那个时候简直是山一般多。
就算没有亲眼见证那个时代,光靠想象都能知道困难。
所以,钟子星对那一代的科学家极其敬佩,视为终生偶像。
......
陪着杨教授一众人查看厂中设备,钟子星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我觉得,这个实验室里还缺一台用来演算任务的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