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端平皇帝和林海等人完全没想到,最后还是皇帝问诸臣僚:如此恶形恶状,此人若不服法,岂非置国法于无物?诸卿不要忘了,当日朱门酒肉臭,日后是要被黄巢拖出去腌成军粮的。
问的人哑口无言,这才统一意见,朝廷只有一个声音:必须严惩!朝廷风气虽不至于说糜烂,可是这么一件事就有人反对,实在让人出乎意料。林海就对端平皇帝说:“若放任,将来风气败坏,恐不能治,还望陛下早做打算。”
端平皇帝叹息,他也知道不能这么下去,正巧《吴会典》也编撰的差不多,大吴立国至今,应该开始整理前朝史书了。林海听到最后,他知道,自己不必操心。但是皇帝紧接着加了一句:此事等楚王金陵回来在提不迟。
林尚书眉棱骨一跳,他明白,这是端平皇帝同他明示:楚王将入主东宫。
“你怎么知道这是皇帝的明示,”贾敏笑道:“陛下偏爱楚王,愈发明显是真的,不过能这么看出来,老爷您也是神了。”她调笑林海,林尚书换了衣裳,也不打算去书房忙活,就坐在榻上看着妻子忙活。他笑道:“修史,是想借着这个机会,将一些问题统一看法,自宋朝开始,史书喜欢讨论对前朝诸事盖棺定论,有喜欢评什么忠臣奸臣。”
“你是说,陛下想要借着这个机会,”贾敏想了很一下,总算寻摸了一个合适的词:“对比如甄家这样的事情,做个定论?嗯,以为万世法?”
林海躺在榻上微笑:夫人所言甚至啊!
“那琰儿岂不是要去编书?”贾敏想了想:“如果楚王主管此事,琰儿参与进来还是正该的,说到底这才是他文臣正道。能够参与这等大事,对他这样的年轻人也好,履历上也添了一笔。”
说起这个,林海倒是摆摆手:“看琰儿自己的意思,不过就我的想头,估计他自己不会愿意的。”也不能把好事都占全了,再说这个活也不见得就适合贾琰,贾琰更应该去做些实务。在林海看来,年轻读书人多偏重清谈,外放出去做官的,身边也都是家里给找的幕僚,而贾琰却自少年就管着家里……
贾琰这样在京中趟熟了,趁着林海不算很老,没有致仕的时候在出京历练几年,回来就能继续入六部,将来内阁未必没有他的一席之地。纵然没有,资历深厚的六部实权主官,加上他和楚王的关系,足够这一门受用不尽。
“等这次回来,若是陛下立刻就要进行全国土地勘查,我就打算让琰儿换个位置。”林海语速很慢,似乎也在思考:“就说他需要出京历练,资历够了将来才能为楚王效力,让他避开这一遭。”这个道理,贾敏也懂得。
她说道:“是啊,万事不止开头难,其实也是开头招人恨,成了习惯定例之后倒好。不过若真要如此,你也要提前办,得让楚王觉得琰儿、咱们畏难,那就不好了。,我不过白嘱咐一句。”
林尚书赶紧拉着妻子的手:这怎么是白嘱咐呢,这才是正经大事,你对他的关怀爱护嘛。
儿女都是债,林海夫妻桩桩件件都打算好了,唯独一件事没想到:楚王现在已经习惯,甚至大部分事物都指望贾琰和石光珠这一文一武处理,他怎么会放人呢?大吴也没有文官不去地方不能入阁的要求,哪朝也没有这种硬性要求。
而且在司徒阔看来,贾琰现在的年纪,外放其实有些吃亏:贾伯衡还不到二十五岁,出去若是直接做知府,有些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