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的是,洛阳外围有八道重要关隘,分别为西侧的函谷、东南的太谷、南边的广成,西南的伊阙和辕,再是临近东侧郡县的玄门、孟津和小平津。
在燕清兵势初动的那一刻,董卓就派出八.路重兵,分别屯驻这几处,牢牢固守住。
董卓被这浩大声势给吓到了,并不知道盟军外强中干的底细。
燕清却再清楚不过,因此他从未想过扬短避长地去分散兵力、分多路进攻,而是集中主力,专克一出。
就如千里堤坝,只要开始破了一道小口,之后就会一发不可拾。
当然,明面上不能单屯一地,省得叫董卓有了防备的。
于是另七路看似浩浩汤汤,不过是故布迷阵、吊住董卓兵马的障眼法罢了,只有从看似最艰难的汜水关这一线进攻的,是当之无愧的绝对主力。
然而东汉末年什么都厉害,偏偏信息保密这本事最糟糕,大至黄巾起义、小至李郭争权、献帝衣带诏,无一不是坏在走漏风声上、导致功亏一篑、饮恨九泉。
为确保这计划实施顺利,燕清索性连自己人都瞒着,除屈指可数的几个心腹外,谁都不知道,他布置那些看着衣甲光鲜、气势饱满的盟军,去各地屯驻对峙时,任谁看都觉得煞有其事,却没料到,燕清就没指望过他们能出力过。
而在董卓那一方,被派去守太谷的中郎将徐荣,就是史上曾大败曹操、击破孙坚的狠角色。
他生性善战,也敢战,半点不似其他被燕清的势如破竹、一日直下汜水关的恐怖速度给吓到的同袍那般畏缩不前,而始终在寻找机会,主动出击。
徐荣在仔细观察了这些天后,察觉出对面那打东边来、领着新征来的泰山兵,终日耀武扬威的太守王匡更像个花花架子,自认颇有胜算,便蓄了一天势,第二天悍然出兵,干脆利落地就将王匡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
王匡有整整两万人,而徐荣不过五千,可交手不过一日,王匡就只剩下几十轻骑护着他出逃,剩下的全被打散,或在乱军中被斩杀,或沦为俘虏被编,辎重也全便宜了徐荣。
这一胜绩迅速传出,顿使起到了勉励人心的作用,叫听闻此事的董卓军军心大振,信心大增,就连那让人肝胆俱寒的燕清,好像都没那么可怕了。
关东联军,果真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顶多是凭着燕清那一势撑了张唬人的虎皮,余下那些,内里仍然是一盘不折不扣的散沙,不足为惧。
董卓看清这一点后,心里亮堂热络起来,迅速传令给李,让他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攻下燕清一部。
在他看来,只要破除了燕清军的不败金身,这羊质虎皮的狗屁联盟就没了仰仗的主心骨,立马就不攻自破,分崩离析了。
董卓所想的的确不差,可必须得建立在燕清军被击溃的前提下,因此他同在前线的李说的明明白白莫说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只要能叫燕清伤筋动骨,豁出去再多些人都值得。
只是李这头已到了分线送来的战报,燕清那里却还没得到半点有关王匡全军覆没的消息。
他虽在各地都有安插人手进行秘密盯梢,可毕竟重视程度不高,又是分散下来,盯梢的力度也就不大。
军队溃败,王匡也受了轻伤,心理上备受打击,既感到丢脸,又感到惧怕,一路只顾马不停蹄地逃,却羞于知会屯于荥阳的盟主一声。
而燕清的探子在回途中则饱受敌兵阻挠,一时半会脱身不得,就导致了传递上的迟滞,才害得燕清未能及时调整计划,做出充足准备了。
燕清还不知自己无形中吃了一个小亏。
原本依他的计策而行,最好的结果,就是能借这卖得不明显的破绽,成功骗出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