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的话让庞籍皱起了眉头,军国大事岂能这样口出狂言?但上首官家的赞同表情却让他心中犯嘀咕,显然大宋对西夏的羊毛之计已经成功,又有青塘诸部的配合,挥兵西夏不是不可以。 更新最快
官家准备了这么多不就是为了要复套吗?现在机会就在眼前为何自己又开始犯嘀咕犹豫了?他不知大这是文人的保守思想在作祟,在他和晏殊看来,能不打仗便不要打仗,能不用兵便不要用兵的好。
战争和文人永远都是相互排斥的,当然也有极少的文人通晓兵事,比如夏竦,比如范仲淹等人,在庞籍看来可怖的战争却在他们眼中是荣耀和辉煌的象征。这是硬币的两面,就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
复套是历史前进的车轮,无论是谁都不能阻止,赵祯召见的人越来越多,三司使包拯来了,三司副使蔡伯也来了,当然也少不了路政使兼参知政事的范仲淹以及崇文苑大学士的欧阳修。
大宋副相的人数显著增加,这里的人除了庞籍和狄青之外,几乎都是辽人双手份上了燕云十六州,大宋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与辽人决战。
但西夏不同于大理,更不是南海诸国,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一个武力强盛的国家,一旦大宋与西夏发生全面战争,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消耗国力的一场大战。
现在的大宋正处于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文人方面自不用说,随便挑出一个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存在,很多都是辅弼之臣,晏殊的稳重,夏竦的计谋,包拯的守法,范仲淹的进去,但这些柔和在一起成为大宋前进的动力时所产生的所用让人瞠目结舌,前提是赵祯要驾驭好这些有能力的臣子。
让这些人把自己的特点与才能向着同一个方向使劲,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相互掣肘起来也是极为可怕的事情。
如今大宋的制度已经完善,武将方面可用的人才也是不少,将门的子弟经过赵祯的改造也已经可堪大用,从军武院出来的武将都要进入军中历练,以资质和军演结果获得任命,从而选拔出许多优秀的人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些军演中获胜的佼佼者还要通过更高的层次考核,拥有大魄力和大眼光的人才能成为将帅之才的后备人选,再经过打磨和考校才有可能成为军中的高级将领,否则便只是一个领军作战,冲锋陷阵的武夫。
战斗的事情赵祯不会过多的干预狄青,外行领导内行显然不是一个好策略,但在大方向上却是以赵祯的部署为主,狄青有随机应变之权但不能改变战略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