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设置: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明鹿鼎记 > 0267 正式成为大明一学子

0267 正式成为大明一学子

假如没有儒学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否会有更加优秀的文化作为主流,以至于能够帮助个人树立更加完美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养成更趋近于圣人的高尚品格,谁又能说得清楚?

从家庭与国家角度来讲,儒学文化的价值体现在“礼乐”为集体稳定存在制定了典章制度,良风美俗与道德规范。

儒学“生逢乱世”,并能够在战乱频繁的春秋战国时代扎根,成长,壮大。后又被西汉统治者作为官学“独尊”。其对于家国稳定存在作用可见一斑。

而且,儒学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谐,友好相处。

因此,儒学文化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价值。

“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正能量的发展目标,韦宝觉得适宜于每一个人。

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没有局限性,儒家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自然有着其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如礼乐制度中的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三从四德。造成了两千多年来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韦宝觉得经过历史的淘洗,儒学文化中最核心、经典的部分将被继承与发扬,其价值会不断提高,其局限则会不断缩小。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可以延续下来的、多灾多难的中华文明,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还能延续下来,是有魂魄的,而儒学就是这个传统中国的魂魄。

一个文明能历久弥新、挫而不折一定会自我更新,保持跟随外部变化的适应力、竞争力。

自我纠错,维护内部平衡和团结。

强大的驱动能力,保持内部的活力。

文明的核心精神益发凝练,也才有华夏在二十世纪开始的复兴。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儒学的保守首先是由于华夏的一家独大,缺少同等高度的文明彼此竞争、彼此磨砺,这也是为什么后期越来越不重视技术,因为周边的文明实在谈不上竞争,没这个需要。

由于精耕小农,虽然多灾多难,但只要勤劳日子就好过的多,所以在中原、东南膏腴之地开发后,开拓精神自然不足。

受限于技术的不足和小农的狭隘视野,对外部和非农财富的兴趣也越来越小,没有利益的诱惑、视野又非常狭隘,整个文明的重心就变成了抑制变化、抑制内部竞争,核心是保卫皇权。

文明的活力衰弱,不能都赖在儒学身上。

韦宝觉得,说儒学误国误民就更夸张了,儒学思想从来就没有在国家层面实现过,哪里来的误国误民?

真正实现儒家思想的社会应该如《大学》里描述的那样,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

在‘助教’的主持下,韦宝对孔夫子的画像完成三拜九叩大礼,然后拜廖夫子这个‘老师’。

虽然韦宝有点看不惯廖夫子满满的生意人的气质,但是马上要在这里进学,还是很尊重廖夫子的。

廖夫子端坐着,看着韦宝。此时的廖夫子,一脸严肃。

韦宝恭恭敬敬的完成了礼节,然后奉上束脩。

束脩是古代民间上级、亲戚、朋友之间相互馈赠的一种礼物。

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被称为“束脩”。

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礼,并由国家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

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

束脩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如: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

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束脩”就是一束肉干,又称肉脯,有点类似现在的腊肉。

古人对老师是十分尊敬的,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

因此,在孩子入学拜师时,人们一般都要给老师送上珍贵的“束脩”作为见面礼。学费即是“束脩数条”,束脩就是咸猪肉,后来基本上就是拜师费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费。

韦宝的束脩是一块腊肉,和白闪闪的20两纹银。

每个纹银都是2两的足重官银,排列成两列,分外夺目。

韦宝之前让人打听过行情了,一般的学生,少的二钱银子就够了,多的也不过一两,便封话。

“公子,上学挺有趣的,我想过两天,大家跟你熟识了,会更加好玩。”王秋雅在韦宝身边轻声道。

“呵呵,咱们来是求学赶考的,不是来玩的。”韦宝道。韦宝对于和这帮公子哥们交朋友,并不是很期待,尤其是看见吴三辅也在,知道是吴雪霞的二哥,他上回跟吴三辅见面的情形,并不是一个很愉快的情境,是谈释放吴三凤的事情,所以,他不认为吴三辅能对自己多友好。

韦宝既觉得自己和吴家几个子女很有缘,也觉得不是什么好缘分,似乎每次都是在敌对的情况下见的面。

韦宝最感兴趣的还是历史上的大名人吴三桂,只见吴三桂入座不到几分钟,已经坐着不停的晃脑袋,眼睛睁不开,一副随时要趴在桌上睡觉的模样。

吴雪霞不时的拍打吴三桂的大腿,才让吴三桂没有趴下睡觉。

看见吴三桂这幅模样,韦宝觉得好玩,认为让吴三桂这样性格的人来读书,真的太难为他。

“公子,你看啊。”王秋雅的注意力却不在吴家姐弟的身上,提醒韦宝看前面。

韦宝看自己前方一个公子,正在摸身边书童的屁股,简直辣眼睛。

那书童一看便知道是个男的,而且并不是脂粉气很重的那种男孩,倒是有点抠脚大汉的味道,真搞不懂这个公子和这个书童,到底谁是‘攻’,谁是‘受’?

难道大明的学堂,是龙阳君们的天堂么?

这学堂也太随意了些吧?

韦宝暗暗纳罕。

“别管人家了。”韦宝轻声道。

“我没有管,只是两个大男人这样,有点倒胃口。”王秋雅捂着嘴轻声笑道。她是生怕韦宝在这样的环境待的时间长了,也会染上喜欢男人的臭毛病。

韦宝呵呵一笑,示意王秋雅看书,别四处乱看。

韦宝本人则一边看书,一边偷听学子们讨论课程,或者说些生活上的闲话。

大家谈论的多为时政,能根据时政引经据典,说一说个人的看法。

韦宝感觉这里的每个人都挺有学问的,并没有一个人有‘草包纨绔子弟’的迹象,他觉得每个人似乎都比他有学问。

一上午的课程学下来,让韦宝充分体会到了明朝时期宽松的学习环境。

至少在廖夫子的这间书院,环境还是很宽松的,很人文。

人文主义几乎给了所有人说话的机会,阴暗的高尚的,成功的失败的,贵族和莽夫,冠冕堂皇的,和痛苦复仇的。

韦宝真的在这间课堂感受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文明风度,从帝国到它的子民,都具有极度的风流属性。

爱,宽容,人文主义,对美的极度向往和追求,对文明和风骨的推崇,这是韦宝对大明学子的第一印象,总得来说,挺好的,并没有一般的影视剧和作品中碰到的,文人相轻,同窗之间欺负新来的,欺负寒门子弟的情况。

这里地处辽西,又在山海关这天下第一雄关,与建奴和蒙古人离得最近。

所以谈论的最为火热的话题也为如何防范边疆,如何治理边疆,如何使得大明边陲稳定,国富民强云云。

光是听学子们讨论,韦宝觉得很像是在现代看论坛打嘴炮,这就是一帮古代键盘侠呀。

似乎每个学子都有一套成竹在胸的韬略,人人都是战略大师和战术大师的结合体,人人都是蓟辽督师的最适当人选。

“公子,他们说的什么主战主和?”王秋雅轻声问道。

韦宝嗯了一声,轻声回答道:“说的是对建奴的政策,咱们不谈国事。”

韦宝没有想到,后世热衷的话题,在这个时代也是热门话题,书生们很爱讨论对建奴的方略。

韦宝大概总结了一下众多书生的观点,大部分人表面上主战,而实际上是想主和,只是说出来的论调,都很统一,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着怎么弄死建奴,恢复边疆秩序,收复辽东失地。

。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