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双方的思路重新梳理,保留各自的可取之处,再从中提炼出更好的处理方式。有时哪怕是为了一个小小的段落,这样的过程也会反复数次,但为了达到更好的音乐效果,两人均不厌其烦,乐在其中。
第七十八章
谭硕完成第一乐章的初稿后,不出半月便又写好了第二乐章。这个乐章是全曲中篇幅最短、结构最简单的一个乐章,加上他早在采风时就已将其主要内容构思完毕,如今写起来下笔很快,与创作第一乐章时相比,着实轻松了不少。
这两个乐章写完,作品的完成度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对谭硕来说,余下的第三乐章,也就是最后一个乐章,无论在长度还是难度上都不会超过他已经写好的部分。这让他终于得以缓上一缓,神也随之放松了一些,一边慢悠悠地创作第三乐章,一边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小蓬门这边,和秦海鸥讨论已经写好的两个乐章。
这时候秦海鸥所弹出的第一乐章,已经与当初他刚拿到乐谱时所弹出的大不一样。音乐经过他反复的心雕琢和打磨,已经被塑造得非常立体和细腻。他的天分与才华在自身有意识的努力和谭硕的合理引导下,令这个作品焕发出丰富而富有层次感的迷人色,无论是他自己的个性和对作品的独特解读,还是作品原本所携带的谭硕的个性和创作特点,都在他的演奏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彰显并和谐地融为一体。
然而,两人并没有就此感到满足。尤其是谭硕,作为音乐的创造者,每当他听到秦海鸥的演奏,除了感性的欣赏之外,他都会忍不住在脑中一遍又一遍地对作品进行理性的梳理,一旦发现不够满意的地方,事后就会回家修改,有时甚至会当场打断秦海鸥的演奏,趁热打铁地立即修改。秦海鸥对他这种强迫症般的举动很不适应,虽然他也知道作品需要不断打磨,但在他看来,需要打磨的应该是自己在演奏时对音乐效果的处理,而绝非音乐的内容本身。谭硕的作品处处闪烁着才气,秦海鸥从一开始就非常喜欢,根本舍不得让他去改动。但谭硕似乎不这么认为,不仅越改越起劲,有时还偏拿秦海鸥最喜欢的部分开刀。秦海鸥起初还用“我觉得这里很好呀”、“已经很棒了,为什么还要改呢”等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心疼,无奈谭硕不为所动,说改就改,并且同一个地方在改过一次之后,说不定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改动。秦海鸥渐渐地习惯了,而事实证明谭硕总是越改越好,总能把原本就很出的地方改得更为出。秦海鸥叹服不已,最后连那点徒劳的抗议也彻底放弃,只要谭硕想改,他就立刻停下来由他去改,让他一直改到满意为止。
除了音乐的内容和效果,谭硕对演奏的技术方面也很留意。虽然钢琴演奏也是作曲系的必修课,但那充其量只能达到业余水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熟悉乐器的性能并方便在创作时使用,因此,谭硕作品中的那些困难的段落,他自己是无法演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