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设置: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春秋小领主 > 第 77 部分阅读

第 77 部分阅读

晋国君臣兴高采烈,军队也感染了喜悦的心情,悠悠闲闲用看风景的心情缓缓行军,等到了戚这个地方。

戚这个地方是孙林父的封地。列国诸侯早已等候多时了,鲁国国君也特地赶来听候处分,不想,本次盟会主要宾客一吴国人却没来。考虑到吴国人向来主意变得快,悼公稍稍犹豫了一下,马上想到与吴国结盟后,便能在南方牵制楚国他决定再等等。

于是,会议直接跳入第二个议程:如何帮助陈国戎守以抵御楚国。

随着晋国霸业持续。霸主的威严越来越不容冒犯。各国君主答应的很爽快,同意交出军队指挥权组成联军南下,帮助陈国戎守以抵御楚国此时,楚国新令尹子囊已经组织好了军队,开始北上,准备攻击。

新官上任的子囊意气奋发,听到晋国联军即将拿下救援的消息,他回顾左右,笑着说:“晋国人不应该把它最能打的队伍,都放到一支军队里。这样的话,一旦那支最能打的军队撤退。晋国的攻击力顿时下降一多半,,我听说,赵氏的军队与魏氏的军队已经回国,而晋国新的援军迟迟没来。如今陈国只剩下本国的军队。

如果晋国援军里有赵武子在,我子囊需要考虑一下怎么打。毕竟赵武子是曾经冲击到大王车驾前,并从养由基眼皮底下全身而退的当世名将,但现在晋国人还没有来,即使来了。赵氏魏氏都不在军中,光剩下陈**队,有什么好考虑的,且让我们去陈国收获吧。”

楚军左右高声大笑。他们就这样神态轻松行军至武昌城对岸。子囊隔着宽阔的大河。边打量河对岸的那座著名的“军城”边得意的说:“这是赵武子的手笔吧?我听说虎牢城也出自赵武子之手,不过,由于建造虎牢城的时候人手充足,赵武子把虎牢城修得更加雄伟宽大。今日就让我们拿下武昌城。改天我们再攻破了虎牢城。看赵武子还有什么脸面见我们楚国人。”

可惜,楚军得意的过早了,等他们艰难跋涉过河来到武昌城下,子囊看清了武昌城全貌,他被这座城市的建筑技巧惊呆了,吸着冷气直感慨:“武子年幼,我原先只以为一个幼年不停逃窜四方的人,能有什么学习时间,能学会什么东西?我原先以为他的赫赫名气,只走出于国君的爱护,元帅韩厥以及三荀等正卿宠溺”

如今看来。赵武子果然有真才实学啊,不愧是天下知名的筑城大师。这样雄伟的城市,怎么攻打啊?”

楚国一名将官建议:“令尹刚才上任,不好见了武昌就转身撤军,现在我们只有把城市包围起来,采用长久的围困战术。”

子囊赞同:“我听说。赵人擅长单骑走马,当初赵武子单骑走马追逐寡君,连潘党奋力拦阻都丧了命,如果赵兵还在武昌城,我一定不敢围困这个城市。怕他不知从哪里冒出来袭击”但现在,既然赵兵不在了,哪怕晋国其他人来了,我也不怕传令围城。”

子囊有眼光,这要是赵武守城,他一定会利用城边临水的码头,源源不断的运来物资。并通过船只诡异地运兵至楚人后方,频繁骚扰楚军要知道。赵武现在的名声里,既有“筑城大师”的称号。也有“突击大师”的称谓,他的短促突击曾使楚王回避,使郑君逃窜,使许国、顿国应声陷落。

幸好现在守城的是陈国人,面对超级大国楚国,刚刚升格为中等国家的陈国瑟瑟发抖。他们把自己的百姓都安置在城内,关上城门,打死也不出去,”

直到悼公举行完戚的完盟会,楚国对陈国的围攻还在继续,悼公在半路上接到楚国出战的消息,他停了下来,重新在鄙(在今河南省鲁让县)召集各国国君集会,商量救援陈国。

这次集会,等晋国截回“戚之会”的散会人员,重新聚齐了各国诸侯,已经是十月了。

原本各国君主答应参加联军,是想着顺路捡便宜,没想到楚国的大军真来了。面对楚国的咄咄逼人,天下间除了晋国外,似乎没人敢真去惹怒楚国南蛮,于是,各国君主在“郡之会”上吞吞吐吐,就是不肯开口承诺自己的军队何时到达。

会议开到半中央。出事故了事主,陈国国君逃跑了。

就在陈国国君还在郡与诸侯集会的时候,陈国执政庆虎、庆寅感到晋国的庇护已经不足以维持国家安全,便私下告知楚国人:“我们把公子黄派过去跟你们交涉,请你们扣住他。”

楚国人马上明白。在陈国内奸的帮助下,顺利扣押公子黄一公子黄对陈国君位有继承权。随后,庆虎、庆寅派人来向陈国君报信:“楚国人把公子黄抓起来了!您如果还是不肯回来,群臣不忍心国家灭亡,恐怕将有别的打算了(指让公子黄登位,成为陈国国君)。”

公子黄是陈哀公的弟弟,陈国国君自然不忍心他去做楚国俘虏,况且他更害怕国内发生政变,于是私自从鄙逃归陈国。

陈国就这样重新归附楚国。

那位逃离盟会的陈国国君死后猛号为“哀”被称之为“陈哀公”就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他今后的命运不怎样。

陈国重归楚国。意味着赵武修建的武昌城也到了楚国人的手里。

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赵武正在新田城,翻看南下陈国的商队带回来的商品他修建的陈国武昌城,原本打算把它当做伸向南方的触角。没想到陈国人叛变的如此快。好在赵武对陈国人有恩。陈国高层的变动,有人预先通知了赵氏商人,与此同时,陈国的执政也没敢为难赵氏商户,赶在楚军接管陈国之前,他们将晋国的商人礼送出境。

此时,晋国的国君也在赶回国的路上。

赵武研究着手丰的物品一其尖,现在的赵人都轮认出这件东西是什么,它是弩,原本属于赵武的发明。

东郭荆旨着赵武手中的弩弓介绍

刊经杳清楚由基就是被弩弓射杀的六另据商人们吼怀刚情报。吴越之地的人。在数十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武器。”

赵武摸摸脑袋:原来弩弓不是他发明的,原来,他只不过是提前数年在中原之地推行了弩弓。

赵武不知道:真实的历史上,正是养由基被杀事件,使得楚国人开始重视这件远程武器。他们当先在自己的军队里大规模装备弩弓。随后,他们在交战中把这种武器带到了中原战场楚军主耍与晋国人交战。晋**队中最擅长射箭的是韩氏,所以,韩氏首先应用了这种武器,由此,《左传》将弩弓的发明归之于韩氏。而赵武的出现,只不过将弩弓在中原的普及提拼了数年而已。

弩弓的制作并不需要科技门槛,只要这种武器一亮相,大家一看弩弓的形状,基本上都会了。

赵武手中的这张吴国弩弓与赵氏的弩弓形状并不十分吻合,赵氏的弩弓是参照了部分现代科技制作出来的,是带滑轮助力、带棘轮上弦,带枪托与瞄准设备的。

吴国的弩弓做的没有赵氏精致,但一个弩弓该具备的东西。它也都具备了。

潘党看着弩弓沉思:“一旦这种武器大规模装备部队。天下再无善射之人。”

赵武扔下那张弩弓,下令:“从明年起,全军都装备这种弩弓。我们也无需再对弩弓保密了,今后,各**队必然会大规模装备这种东西,我们跟别人比不了数量。那就比质量吧。”

东郭离赞同:“比质量,天下诸侯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我们

我们已经开始研究铁臂弩、破甲箭,另外,我们的弩弓已经实现标准化、流水线作业,一定能在性能上超越其他国家的弩弓。

我听说,吴国的弩弓也存在射击慢、上弦困难。容易损坏等种种毛病,所以弩弓并不适合大规模装备部队”也许短时间内,它只是弓兵的补充连我们赵氏都无法解决那些难题,我不信其他人能够做。

齐策拍着大腿。打断这些人的讨论:“弩弓问题并不重要。我们至少有两年的时间进行调整,关键是接下来的卿位调整。元帅已经打定主意。等国君一回国就正式退位。这样一来,在卿位调整中,韩起应该担当什么职位就成了问题。今日众位家臣都在,我想问的是:主上做上军佐已经三年了。这次我们是否要争一争?”

师偃转过脸去看着师修,师修还在沉吟,赵武摆手:“我们不用争,今年我们主要的精力在与扩充编制,我打算把我们那一师私兵扩充成满编师。”

齐策所说的“争一争”意思是:按惯例,新入选的正卿都要从新军做起,比如赵武和魏待。都是从新军将佐逐步往前顺位爬升一如果是这样,韩起也将从新军做起,赵武也就能挪挪位子。

但齐策忽略了一个问题:赵氏与魏氏的力量都是残破的,两个人的家族武装凑不起一整支整编军,而韩氏的力量正处于鼎盛时们独自一家就能凑出一支整编军。

另外,在晋国八正卿中,还有荀偃与杂凛存在。尤其是杂靡,国君对于这个参与弑君的家族很反感,他不想这个家族稳步上升,以至于若干年后杂氏能重新坐上执政的个子,再度为谢国君。所以。为了打破顺位升迁的惯例。国君一定会想办法把韩起压在杂糜头上。

这个道理齐策也明白。他刚才顺嘴一说,听到赵武打算扩大自己的领主武装,显然。赵武是在做上位的准备,齐策马上补充说:“经过几次实战,我们的武器已基本定型,我建议辅兵今后只配备戟矛与弩弓,正卒除了保存和少量的战戟外,都配备新式战刀与弓箭。”

英触插嘴:“我们长期与魏家武士并肩作战,魏家武士选拔的标准令人羡慕啊!他们选拔武士的的标准是: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十二石之弓,背负五十枝箭。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一旦入选。则免除其全家的拯赋和田宅租税。

魏家武士跟我们的士兵起,个头明显高出一截,体格雄壮的让人羡慕,难怪当日敢用一千五百人正面硬拼许国的军队。而我赵氏武士选拔的都是骑卒。要求身材灵巧、反应敏捷”但我认为,我们今后的选择也应该借鉴魏家,至少要选一旅精锐甲士,作为中流砥柱的防御力量以前。我们不是曾从魏氏那里获得了部分武士吗,先从他们里面挑选,如何?”

所谓“十二石弓”指弓的拉力,春秋时一石约今三十公斤。但这个数据似乎是统计局出的数字。只过嘴瘾,与精确无关其实,古人凡涉及到数据记录上,向来是不准确的。因为加上阻尼效应,张开“十二石弓”需要的拉力超过半吨重,即使现代奥运会大力士冠军,也拉不开“十二石弓”

师偃摇头,笑:“魏家武士勇冠天下,在这方面我们没法超越。而要将挑选武卒的标准向魏氏靠拢,就牵扯到主上常挂到嘴边的那两个词:体制。魏家有一套完整的培养体制。能保证大多数男人成年之后。接近武卒的标准。而我们赵氏的培养体制则完全不同,我们培养的是观察力与敏捷性。所以我们无论如何努力,武卒在体格上永远赶不上魏氏。”

赵武在上面拍手:“好了,具体怎么挑选武士,补充家族兵力,那是师偃的活儿;至于军械物资方面,该东郭离考虑;家族武士享受的待遇,由师修负责策利;这一切由齐策居中调度”我们现在该考虑:陈国怎么办?”

对于这个事,家臣们早已商量一致,由齐策统一回答:“南方的商路,看来只能放弃了。毕竟楚国的力量不容忽视,我们也无法挑战。不过。这些年来,我们已经换回了足够的金银,这些贵金属,虽然数量少。但现在都是物与物交换,我看那些贵金属的数量应该足够了。”

赵武想想,记起英国中世纪据说有个全球首富,家产不过一万多英镑也就是一万多枚金币。这个家产数量,据说相当于英国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