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官员也很茫然,叔向赶紧回答:“这没关系,元帅可以先下命令。让这队役夫暂时停止进发,等执政府计算出年龄来,再行确认老者是否合适赋役(服役)。”
赵武二话不说,摘下随身的玉佩递给叔向,吩咐说:“你去下令。”
赵武的执政府能人很多,这么多年来赵城学宫推广高等教育,不是白费的,不一会儿,官员们计算出老者的年龄,答案立刻揭晓。贤人(智者)梁丙掰着指头计算一番后,说:“老者生年,就是鲁国的叔仲惠伯与邵成子(邵克)在承匡会见的那年(前引6年)。那一年,鲁国的叔孙庄叔在(咸)战胜秋人,俘虏了三个秋人头目:侨如、及遮和豹。后来就给他的三个儿子起了这三样的名字,,如果老者的记忆没有错的话,那么他从出生到现在,已经有七十三年了。”
获得消息的齐国太夹令籍赵和**官士瑕(士文伯)闻讯也赶到了执政府,他们神情严肃。
计算起来,老人已经活了蹦的天。
赵武悚然而惊:“是我不好,在大旱之年,我发动对外战争,光
外掠夺。却不知道国中百姓凡经困窘的到了众种程度卒愕北我的过错啊。”
在晋国发动南征的同时,替国君修建庞大宫殿的宫城并没有停止。而这群老弱不是南下作战的,因为他们已经超出了辅助兵的极限,所以大司马府魏舒没有同意派这群人上战场一他们是替国君修建宫殿的。
此剪,赵武心中充满了深深的自责。
没错,赵武说的完全正确,当国内矛盾激化,财源枯竭、粮食不足、劳力不足的时候,对外发动战争,进行掠夺,确实是转移国内矛盾。壮大自己的最佳途径一历史已经证明了这点。
方法正确,但不一定结果正确。
赵武采用了正确的方法应对国内困难,虽然从表面上看来,他采用的赤字经济,以及不断发动的对外战争。确实让国库充足了,让百姓获的意料之外的收入,以及源源不断的货币量,并使得百姓暂时不为生存而发愁,然而。在为生存而挣扎的过程中,每一个百姓肩上的负担都沉重的难以想象。
这或许就是真实的历史上,赵武最终同意与楚国举行第二次饵兵大会,不得不休战的原因。
连年的战争。虽然使晋国在千年大早中咬牙挺了过来,但晋国的国力已经榨干了,连老人和孩子都已经动员起来,虽然晋国这个军国主义国家,老人与孩子参加动员,并不觉得是一种苦难,但身为执政,连老人与孩子的力量都要动员起来,这样的政绩,怎敢用来夸耀?
赵武起身,严厉的问:“修城城守是何人?”
那位老人来自修城,修城城守竟然允许,或者是强迫这样的老人服役,无论如何是有亏职守的。
叔向也觉得很丢脸,赵武不在国内时候,国内政务是由他负责的,发生这种状况,也是他的责任。叔向为此避席,侧着身子拱手道歉,恭敬的回答:“老师,绎城城守也是老师的弟子,他出身赵城学宫。”
赵武再问:“绎城城守何在?”
按照春秋规则,当地城守要负责带领本城的役夫向司马府报到,经司丐府清点之后,这群役夫交接给司马府。城守才算完成召集任务。如今役夫既然才出城,那么修城城守必然还在城中。
过了一会儿,前去召唤的使者带着司马魏舒匆匆赶来,魏舒还带来了绎城城守,这人一见赵武,立刻跪倒在地,口称老师,解释说:“老师,十四万俘虏回国,光是看守的人员,已经动用了全部的城卫军。如今我晋国两军南下,国中城卫军都去看管俘虏,君上的宫殿一刻不能停顿,南下的军队输送物资片刻不能怠慢,我修城经过五次征召,城中已经没有青年可用,唯有征召到老人与孩子。
老师在赵城学宫曾说:仁者爱人。不是我不爱惜百姓,实在是城中青壮不够,征召过于频繁,以至于我没有完成赋税的人员”
绎城城守的话嘎然而止。
赵武听出了他话的意思。
这群由老人和孩子组成的役夫出现在新田城城郊,不是修城城守一个人的责任,司马府将这群役夫检点通过,也有失察的责任。而司马府为什么连老人和孩子都征召了。这又要追究到执政府的责任。至于执政府为什么连续发出五次征召令,以至于动员到了老人和孩子赵武难辞其咎。
赵武跺着脚,追悔莫及的说:“古人说,过犹不及”我的方法正确。但采取的手段过于激进!
诸位卿大夫默然不语。
赵武转身,向那位白发苍苍的役夫郑重道歉:“是我无能啊,我担任国君的执政,让国家多有忧患,以至于不得起用您,让您曲在民间这么久,都是我的罪过啊,请允许我为自己的无能向您道歉!”
老人莫名所以,诸大臣也摸不着头脑,赵武回身追问叔向:“作为一个农夫,谁能清楚的记得自己度过了哪个甲子?”
叔向恍然大悟:“这样的人啊,非得十分清楚农时,才能做到清晰的记录每个甲子。”
赵武跺脚,懊恼的说:“天下大早,我晋国田野干枯,草木凋零,在这个时候,我光顾了对外掠夺小却忘了“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我晋国称霸这么多年,国中自然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比如这个老者,度过了七十三个岁月,清楚的记得每一个甲子,而我们的农业正在遭遇千年难遇的旱灾,你我却忘了利用这些老者七十三年的经验,使百姓摆脱干旱的困扰,这是你我的罪过啊。”
叔向也惊出了一身冷汗,他起身。跟在赵武身舟向老者郑重鞠躬:“现在春耕网过,我晋国正缺少像长者这样经验丰富的人,来指导农夫抗旱,叔向才能不够,愿意以您老为师,请教导我应付农时的经验。”
赵武再度转身,面朝晋国太史令籍赵、**官士瑕,大司马、上军佐魏舒,郑重其事的说:“这位老者不应该是叔向一人的老师他应该是我整个晋国的老师,我已经错了一次,不能再错一次,诸个以为如何?”
众人当中,魏舒官位最高,国内六大正卿当中也只剩他了,他上心帜赵武的话茬,回答说!”愿拜请谅位老者为修城佐《猜出长)。”
老者推辞:年老难以胜任。
魏舒建议:“老者超期服役,自然对此种处境感同身受,不如让他为国君负责监督劳役免除的甄别工作,并担任修县的县师(掌官农田管理)。”
不等老者回答,士瑕接着补充:“罢黜原来的修县舆尉
舆尉主持本县劳役征发,让这个老人服役,是舆尉的失职。
**官士瑕开口了,那就是法律。老者不敢抗辩,唯唯诺诺的答应着。
当时,列国的使者都赶来了新田。鲁国使者回国后向执政季武子汇报了此事,季武子感叹:“晋国还是轻慢不得啊!有赵武担任执政,有士瑕做他助手,籍赵、梁丙提供咨询,有叔向、女齐担任国君的师保。晋国朝堂有这么多的君子,怎么可以轻慢它?只有勉力事奉它才是啊”。
鲁国人是春秋的小报记者,他们知道了,这段经过自然就记载到了历史当中,,
列国使者赶来新田城,一方面是因为赵武回国了,列国使者想探听一下晋国最新的动态,以及对战争的打算,因为这时间网好是春耕结束。不是年底“听成。的季节,所以他们打的旗号是吊唁吊唁那个许配给赵武次子赵午,但还没有成婚就病逝的齐国公主杞姜。
各国假意吊唁的使者都聚集在赵武府上,赵武回到自己府中。先是接待了虚情假意的列国使者,等他敷衍完这一外交重任,转入自家后花园,各国使者逐渐散去,有门路的各找相熟的晋国大臣私聊,没门路的则回到馆舍,蒙头睡觉。
郑国这次派来的使臣是副相游吉。
游吉本名姜蛮,其父亲是郑国正卿子研,子研的先祖公子旗,原是齐国国君齐惠公姜元的子窝,后来出逃在郑国为相。姜旗有两个儿子:长子公孙甭,次子公孙小楚。因子研是姜狂公的裔孙,因此郑成公赐其为公孙氏。周简王姬夷七年(郑简公姬嘉七年,公元前甥年),公孙小蛮被郑简公晋封为大司马,公孙蛮在郑国与晋国联合伐秦国的“迁延之役。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公孙甭生有二子:长子耸孙彼,字子明;次子公孙吉,字世叔。因封地为游,故名游吉他是福建莆田游氏的始祖。
游吉出了赵府之后,晋国的大夫梁丙、张耀慕名来访。晋国智者梁丙苦笑的说:“幸会,幸会!堂堂的郑国副相竟为敝国执政次子的一个姬妾送葬,不是太甚了吗?”
郑臣游吉答道:“是啊,这种风气何时能够了啊。昔日文公、襄公之时,这些事务是从来不麻烦诸侯的。并且规定。让诸侯三年来骋娶。五年来朝;有事而会,如有不协则盟。只有君主、夫人去世,各国大夫才去吊唁,如今,元帅的一个未婚儿媳死了,就劳师动众的。真是不胜其烦啊!我想少姜有宠而死。齐国必然再送女子过来的。到时候。恐怕我还要来道贺的。”
晋臣张耀苦笑的说道:“你说的很对。岂不闻盛极而衰、否极泰来。寒热交替,周而复始。这样下去,晋国将尽失人心,将失去诸侯的拥戴,到那时晋国就会彻底衰败了。”这时士瑕(士文伯)也走了进来,对着游吉行礼道:“君上设宴,文伯我奉我家主公之命,前来恭请子大叔前去赴宴。”
张耀问道:“何事设宴?。
“好像是与齐国的大夫晏婴商议。晋齐之间诸卿通婚的事情,具体情况,我也不太清楚。”
游吉对着张耀相视一笑小两者笑容里满含着苦涩。
晋平公现在很得意。
说实话,自从他登个以来,花在国政上的时间,不如他花在姬妾身上的时间的百分之一。然而,现在计算一下他的政绩,连他父亲都感到很无奈。
楚国是超级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