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回到长安之后,矛盾和事情会纷至沓来,所以,在宣平地时候,我尽量让她的日子过地单纯快乐一些。在我的心里,宣平的这一年时光,是张嫣破茧成蝶的一个过程。所出场的人物以及截取的场景,大部分都是有伏笔深意在里面的。
《琴挑》这一章中,张嫣寄给刘盈的团扇,就是第七十五章《抵足》中,如意错拿的那把团扇,多想在某个意义上将这把扇子当成定情信物,笑。
而本章中张嫣弹的那首曲子,我心目中的原型是林海的《琵琶语》。第一次听到这支曲子,是在看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片尾,徐静蕾所饰演的女子走出院门,遇到老家人,于是苍惘一笑。然后响起这支曲子,情感配的恰到好处,我听着听着就感慨的不得了。
那么,今天这章分量还是很足的,继续例行求粉红票吧。
第二卷:山有木兮木有枝 八十二:当归
宣平地处河东郡,以产梅闻名。春暮夏初,梅子初实。每年夏四月后,累累的梅子渐渐压弯了果园枝桠,街头巷角到处是背着梅子兜售的老妇人。
“好酸。”张嫣尝了一颗梅子,顿时酸的眉毛眼睛皱到一处。
“哈。”孙寤拍手笑道,“看起来阿嫣很怕酸啊。”
“嗯。”张嫣点点头,将梅子丢开手,“我性喜甜食,对酸的东西都不下口。看来这宣平的梅子,我是无福消受了。”
“不怕不怕,”孙寤笑眯眯的摇头,“阿嫣你也有不知道的,我们宣平有一种相传的腌梅子的法子,将黄梅子放入干净瓮中腌制个半个月,再取出来的时候比饴糖还要甜呢。改明儿我们去腌梅子好不好?”
“好啊。”
古语有言,“若作和羹,尔唯盐梅。”
初夏的清晨,采摘青涩略硬的梅子,用粗盐搓揉,去掉表面绒毛和蜡质。孙寤用袖擦拭额边坠下的汗滴,“还是自己动手腌制梅子更有趣些。”
“嗯。”张嫣学着她搓洗梅子,再用刀面拍裂。
“两位娘子,”孙家的下人容娘弯腰将梅子都兜起,笑道,“腌梅子可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好了。得用大瓮将这些梅子泡上一天一夜,不时换水,这样日后渍出来的梅子才不会涩。这都是耗时的活儿,不敢劳两位娘子费神。”
二人相视而笑,“那好。”孙寤起身道,“请容娘费心。”
“别动。”张嫣忽然唤道,伸手从孙寤胸口的衣襟上揩下一抹污渍,笑道,“大概是刚才刷梅子地时候沾上的。”
“是啊。”孙寤亦低头。皱眉不快道,“这儿还溅湿了一块呢。真麻烦,就算洗干净了,穿起来就不挺括。”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张嫣弹了下手指,得意道,“我有办法。”
她想起了后世的熨斗。
“容娘,”她转身笑问,“宣平可有出名的打铁匠人?”
“张娘子。”容娘为难道,“朝廷对铁器是管制的,宣平地铁匠,不过只是打打粗制的农具,若要论好手艺,只有官家。”
张嫣皱眉,“你的意思,还要去找长安匠作监?”
不是不可以,只是宣平到长安,驿站来回就要一个月。少年人性子急,兴趣来的快也去的快,一个月后,也就不再有兴趣了。
“那倒不用。”容娘微笑道,“诸侯国的匠作就很不错了。”
换了任何一个旁人,自然没本事使唤各诸侯国的匠作监,容娘看着面前的少女,欣羡地叹了口气,只是这位张娘子,是太后之孙,天子之甥。自然不同。
“唔,这样啊。”张嫣想了想,道,“宣平离齐地最近,我去找齐国的匠作监就是了。”
过得两日,梅子泡好了。孙寤又约张嫣到家中腌制梅子。二人一边吃糖蘸梅子,一边将梅子放入干净的瓮中。然后覆上饴糖。
“娘子,”容娘看的直皱眉,劝道,“你们也俭省着一些。”
孙寤怔了一怔,恼道,“我家虽然不富裕,这点梅子还是买的起的。”
容娘在心中叹道:费钱的哪是那些梅子,实实在在的是饴糖啊。似这两位不知道人间疾苦的小女孩这么厚厚的撒下去,几乎就要撒掉宣平一户贫苦人家一月地生活费。
话虽如此,她却是第一次看见好脾气的孙寤发作脾气,不敢再说话。
于是张嫣与孙寤便放一层梅子,加一层饴糖,将梅子吃掉了一小半,腌制了一大半,最后封上盖,用泥实实裹住。
“记得从前母亲腌梅子,”孙寤笑眯眯的道,“等半个月就可以吃了,半个月后,我请你吃腌梅子啊。”
按着张嫣的图纸,齐国匠作打造出这种空心船型带木柄地铁器,并由驿站送来。
“那这个熨斗”,孙寤很拗口的重复,问道,“真的能令衣裳平贴么?”
“不信你看着就是。”张嫣道。
将烧的通红的木炭加入熨斗腹中,立了一会儿,熨斗就被烧的现出一点红意。张嫣在衣裳上洒了几滴水,然后用熨斗烫过,熨斗经过之处,衣裳果然变的平整复初。
“真神奇。”孙寤目眩神迷。
“那自然,”张嫣笑道,“不过烧起来的熨斗烫地很,可不能用手碰。”
孙寤扑哧一笑,“我像那么傻的人么?”
“对了,阿嫣今日来的正巧,那梅子已经腌了十余日了,应该可以吃了。我们去拆封看看吧。”
“自然好。”张嫣亦兴致勃勃。
她们满怀欢喜的开了瓮盖,取出腌渍的梅子。
张嫣的面色变了下,“阿寤,”她犹疑道,看了看手中地梅子,“你确定这梅子能吃么?”
掌中地梅子呈奇异的黑紫色,长出细细地绒毛。
“可是腌梅子就是这么腌的啊。”孙寤不服气道,鼓起勇气,尝了一小口。
“呸…………”她忙不迭的吐出来,连忙端起茶漱口“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