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吴氏之所以选中苏佩昀,是因有苏佩晴那种品性的人选排在前头,这让她细细思忖过后,摒弃了之前的一些坚持,选了聪明稳重遇事护短的苏佩昀,希望苏佩昀嫁给吴晔后,能像护着叶氏那样护着自己的夫君。
叶氏已经习惯遇到大事都找苏佩昀商量,一把齐夫人送走就赶去听雨阁,把从齐夫人那儿打探来的消息告知苏佩昀:“你三婶娘已追随你三叔而去,她留了两封遗书,写明……”
“那两封遗书,一封在你祖母手里,一封在吴晔手里;吴晔已经公开手上那封遗书,也借着完成姑母遗愿的名义,带着两个媒婆上门提亲,你祖母已经答应他三天后便交换庚帖。”
苏佩昀虽感到意外,仔细一想又觉得此事在情理之中,很快就猜到吴氏此举的用意———吴氏和苏三老爷的感情原就很好,早在苏三老爷去世时,她就曾多次试图自我了断殉情;若不是苏太夫人想要她守节,替苏家再挣一座贞节牌坊,用吴晔这个唯一的血亲劝住吴氏,吴氏怕是早就不在人世了。
如今吴晔已长大成人,吴氏最关心的便是他的亲事,若是她的死得以替吴晔换来苏家今后无可推脱的扶持,她自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走这条路。
本朝女子教化以强调贞洁奇烈为主,且越奇越苦受到的表彰就越高,从而促成衍生出许多惊世骇俗不惜命的节妇。
本朝律法还明文规定,民间寡妇,三十岁之前夫亡开始守节的,到五十岁不改初衷者,表彰其家族,免其家族杂役;守节守到六十岁的寡妇,则可由当地官员上报,朝廷最高等级可赐予祠堂,次一等也可树立贞节牌坊。
还有一种情形也能够得到朝廷嘉奖———寡妇先替亡夫守寡十年,十年后不但初衷不改,还殉情随亡夫而去,证明自己既能守节又能殉情,同样可得贞节牌坊一座。
吴氏正好符合最后这种情形,她一投缳殉情,苏家上报给朝廷后,苏氏一族必然再添一座贞节牌坊,让苏氏一族声名远播。吴氏如此大义贞烈对苏三老爷有情有义,苏家自然不能亏待她的娘家,以免世人说苏家薄情寡义。
吴氏便是算准了苏家绝不会让人诟病,才会事先留下遗愿,逼苏太夫人把苏佩昀许给吴晔,用那座贞节牌坊把吴晔和苏家绑在一起……
苏佩昀把事情一分析,叶氏不由越发着急:“这么说你是非嫁给吴晔不可了?这可如何是好?吴晔实在非你良配啊!娘原想着求齐夫人帮忙,谁曾想她竟先找了过来……出嫁从夫,齐夫人不能不听齐老爷的话,你也别心存怨怼,只能说你和齐大少爷有缘无分。”
苏佩昀却暗暗松了一口气,笑道:“娘,您别担心,我不怪齐夫人,也能理解她的难处。”
苏佩昀是真心理解齐家的做法,也确实无半点怨怼,毕竟齐老爷原就瞧不上苏老爷,如今苏家又出了吴氏殉情一事,一个不谨慎,旁人会以为是他们齐家和苏家一起欺凌吴氏,才会把吴氏这个寡妇逼上绝路。
且如今在外人眼里,她看似处境艰难;但在她内心,却觉得眼下的处境比之前要容易解决———若是没吴氏这么一闹,赵家坚持求娶她,她还得大费周章的想办法对付;可若是吴晔求娶,她却恰巧有办法替自己解围。
叶氏见苏佩昀对齐家心无芥蒂,方才放下心来,只是一想到吴晔求娶一事,复又把心悬得高高的:“太夫人已答应吴晔三日后交换庚帖,这可如何是好?”
“三日已经足够了,”苏佩昀稳稳的握着叶氏的手,神色轻松,一点都不着急:“娘您无需担心,我自有法子解困。”
苏佩昀安抚完叶氏后,悄悄的把青鸟唤来,吩咐道:“我记得你有位兄长在外院当差,你想办法见他一面,让他帮我核查一些事……”
苏佩昀交代完青鸟后坐在临窗的美人榻下,白皙如玉的手指微曲,轻轻的在小几上敲打,思绪随着那规律的节奏飞到了前世———如果她记得没错,吴晔前世做的那些事,这一世应该可以助她解困,让他自己知难而退。
这时有丫鬟来禀,说齐宝音兄妹前来探望。
苏佩昀打住思绪去了会客的花厅,人才刚到,齐宝律便面色焦急的迎了上来:“昀妹妹,我娘来找过伯母了?你……你别理会我娘说的话,那不是我的意思,我……我……”他因为着急,话说得吞吞吐吐含含糊糊,目光更是忐忑不安,似乎担心苏佩昀不愿理睬他。
齐宝音见自家哥哥一着急就失了分寸,只能无奈的咳嗽一声,上前拉了哥哥一把,笑着挽住苏佩昀的胳膊:“我哥哥其实是想说,无论长辈们说了甚么话做了甚么决定,我们之间的感情都不会因此受影响,我和哥哥都待你如之前一般,绝不会变心。”
作者有话要说:以前看过一本书,上面讲古代真有一些寡妇,为了彰显贞烈,哪怕别人不想她们死,自己也会想尽办法的钻空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寻死殉情,只求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