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气团说。这种看法认为,所谓内丹,是经过长时期的精气神的炼养,使神气相合,气结精凝,促使人体先天精气团聚成丸,“其红如橘光似学,融若汤煎味如蜜。”内丹北宗之祖王重阳在其〈五篇灵文注〉中详备地论述了内丹的这一特征:“金丹在内,药从外来,实由内孕,何也?盖神依形生,即有此物,一点先天在人身,个个不无,人人本有。世人迷真顺情,情境既熟,欲海波深。实观觉悟之者,得遇真师指示。这先天一气,药从外来,依形而生。采取之法,只是忘情忘形,委志虚无,一念不生,静中至寂,忽然无光自发,不内不外之间,若有一无,或明或隐,乃玄珠成象。玄珠因何成象?皆因静寂之时,神抱于气,气结精凝,结成一精金丹,永在丹田之内,外现玄境之象,犹如室内之灯光,照透窗外之明朗。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待他一点自归复,身中化作四时春。”
第三,光团说。据很多丹经记载,修炼内丹至高成就着返观内视,能洞见体内丹田中或气脉上有明亮的光团或光点。这些光点小如黍米,大如雀卵,在丹田及气脉上游离循行。丹家认为,这些光点或光团就是内丹。如丹经〈大成捷要〉指出炼精华气得大药时,“印堂自有月光常明,似电光灼灼”,又说:“当服食之际,金丹从上田落入口中,自然觉得圆坨坨、光灼灼,浑然一团聚在舌上。”
第四,性圆说。这种观点认为,金丹并非指人的精气,而是心性修炼境界。这一观点特别是受到部分主张佛道合一、禅丹合一的内丹家赞同。元代著名内丹家李道纯在其〈中和集〉中说:“金者,坚也。丹者,圆也。释氏喻之为圆觉,儒家喻之为太极,初非别物,只是本来一灵而已。本来真性,永劫不坏,如金之坚,如丹之圆,愈炼愈明。”
第五,精气神合一说。此说又称神气合一或性命合一。其本旨是人为内丹即是将人体内精气神三大生命要素炼而为一。清代内丹伍柳派宗师柳华阳在〈金仙正论〉中指出:“仙道炼精为丹。凡炼丹下手之仙机,即炼肾中之元精,精满则气自发生。复炼此发生之气,收回补其真气。补到气足,生机不动,是谓丹也。”
第六,大还丹、小还丹、玉液还丹、金液还丹诸说。内丹有各种炼养层次和境界,被内丹家分别命以不同的丹名。所谓大、小、玉液、金液等丹名均借用外丹术语。
第七,上、中、下三品丹说。此说创自于宋代内丹南宗祖师之一的陈楠,他总结当时流行的各种炼养术,将其分为三品,依次为地仙、水仙、天仙之道。后来元代李道纯发扬其说,在此基础上又分为渐法三乘与最上一乘。他在〈中和集〉中划分旁门九品(上三品为旁门,中三品为外道,下三品为邪道)、渐法三乘(上乘延生法、中乘养命法、下乘安乐法)、最上一乘(无上至真之妙)。
其中的下、中两乘丹法,就是陈楠所说的下、中二品丹法:“下乘者以身心为炉鼎,精气为药物,心肾为水火,五脏为无行,肝肺为龙虎,精为真种子,以年、月、日、时行火候,咽津灌溉为沐浴,口、耳、目为三要,肾前、脐后为玄关,无行混合为丹成。此乃安药之法,其中作用百余条,若能忘情,亦可养命。
中乘者,乾坤为鼎器,坎离为水火,乌兔为药物,精、神、魂、魄、意为无行,身、心为龙虎,气为真种子,一年寒暑为火候,法水灌溉为沐浴,内境不出、外境不入为固济,太渊、绛宫、精房为三要,泥丸为玄关,精神混合为丹成。此中乘养命之法,其中作用数十条,与下乘大同小异。若行不怠,亦可长生久视。
下乘渐法类似于丹法中的炼己筑基阶段,中乘类于炼精化气节段。而其上乘渐法即类于炼气化神阶段。
上乘者以天地为鼎炉,日月为水火,阴阳为化机,铅、汞、银、砂、土为无行,性情为龙虎,念为真种子,以心炼念为火候,息念为养火,含光为固济,降伏内魔为野战,身、心、意为三要,天心为玄关,情来归性为丹成,和气熏蒸为沐浴。乃上乘延生之道,其中与中乘相似,作用处不同,亦有十余条。上士行之,始终如一,可证仙道。
夫最上者,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净为妙用,无为为丹基,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以自然造化为真种子,以勿忘勿助为火侯,洗心涤虑为沐浴,存神定息为固济,戒定慧为三要,先天之中为玄关,明心为应验,见性为凝结,三无混合为圣胎,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
前四种之说,是从不同侧面和角度来描述内丹的,其实内丹是他们几个的综合特征。第五种是说内丹形成的要素成分。第六种是内丹修炼过程中的层次和境界。最后一种则说的是修炼的过程、下手之法和心法。所以说,对于内丹的认识,必须把这七种说法融合到一起看,偏重其中一种或几种都是不对的。
那么从心法上来说,真正修炼还是要重于心性修炼,七分性功,三分命功,性光圆明,命功则是简单而易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