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仿佛符号性地暗示了她在“常野物语”中展现的写作技巧,读者看到的是一颗一颗的故事果,或许口味、颜sè、香气略有不同,但本质上却都长在同一棵故事树上,所以读者看到的短篇小说,并非冷冰冰的时间切片,而是活生生的、有机的、充满生命能量的故事。而这棵故事树,根植于“常野”,浇guàn以名为“幻想”的雨水。
不过当我们耐心读完后,才会发现,恩田陆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一篇又一篇的短篇小说,而是规模浩大的史诗轴卷中,刻意捡拾而来的一些事件碎片。透过这些碎片,我们揣测着事件前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也猜想着事件与事件间如何连结起来。虽然是不同的故事,却有着相同的气味、相同的世界观,就好像篇章之间有着某种一致的内在韵律,让人读来能够深刻地进入故事本身。
有趣的是,《三月》一书中的许多故事与题材,都被恩田陆拿来资源回收再利用,陆续扩充写出了专属的长篇推理小说,而却始终不见动作,甚至一直要到八年之后我们才看得到“常野物语”的续篇:《蒲公英手札》。
我想是因为,尽管名为奇幻小说,整体的气氛却立基于“写实”的土壤吧!
不过只是这样并无法解释,为什么本书中的人物个性并不奇特,却总能让我们记忆深刻,难以忘怀?为什么同样是奇幻小说,恩田陆铸造的故事世界就会让我们觉得身历其境,而不是看电影一样置身事外?
当然这边并不能说恩田陆在乎“常野物语”这个奇幻系列甚于推理小说,只是我猜想对于恩田陆而言,“常野物语”可能是个占有心中独特空间的小说系列,才让她总好像是费尽全力才能写出品质堪用的作品。
做到这种地步,已经不是用惯常的拼布、时间断片可以形容的了,简直就像——啊,就像恩田陆自己曾经说过的“故事树”一样。
说得俗气一点,恩田陆书写的并非故事而已,而是人生。只不过在她坦率的眼光中,人生并非全盘光明的,而是带着些许的残酷、悲伤、痛苦、失望,就好像在阳光明媚的海边听着略带悲伤的cháo浪声,保持愉快的心情却有着哀愁的预感。这复杂的故事内涵让小说本身有着足够的深度,就算是短篇也不会让人担心过眼即忘,特别是小说中独特的苍凉感。不过也就是因为这种苍凉感,让我们开始会去召唤出过去经历的时间,来掌握现在,也才能磊落地面对未来。
就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时的恩田陆,与其说她是“作家”,毋宁说她更接近“读者”,因此只是单纯地写出“存在于心中的小说”而非市场上“能卖的小说”,这种理想性格,让她早期的小说就已经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而没有一般新手作家稚嫩的文笔或是刻意讨好大众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