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设置: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华为狼道 > 第四章 吃着碗里的,还要看着锅里的

第四章 吃着碗里的,还要看着锅里的

虽然政府的干预有时候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反感,但只要处理得当,便会利大于弊。

在俄罗斯建立了代表处,又成立了合资公司;在巴西设立了代表处,后来又升级为巴西地区部。华为第一期进入的两个国家,虽然市场开拓缓慢,但工作开展还算顺利。随后,华为开始将国际化的目标指向非洲。

1998年年底,华为开始筹划开拓非洲市场,第一个目标市场是阿尔及利亚。华为早期的国际化,模式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这一次,华为同样是通过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馆的帮助,与阿尔及利亚邮电部建立了工作联系。

阿尔及利亚在历史上长期属于法国的殖民地,当地的官方语言也是法语。  中国国内的法语技术人员很少,华为在正式注册代表处后,就在当地招募了员工,组建了专门的法语投标办。

为了获得入网许可证,阿尔及利亚代表处同样邀请对方到中国参观。参观路线是华为jīng心设计的,主要包括上海、北京、西安、深圳和香港等地。同时,还让阿尔及利亚代表团考察了华为的设备和技术,以及参观了在香港召开的电信展。

由于有了俄罗斯和巴西市场的经验,华为在阿尔及利亚的工作效率极高,仅仅半年,华为的主要产品在当地几乎都开了实验局,从而获得了入网许可证和市场准入资格。最让代表处兴奋的是,阿尔及利亚市场第一年居然就取得了突破,市场销售额达到了500万美元。俄罗斯和巴西市场都曾遭遇蛰伏期,只有阿尔及利亚在前期就顺利打开了市场。之后,随着阿尔及利亚政局的稳定,华为的业务也蒸蒸日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此后,华为又相继开发了利比亚、摩洛哥和突尼斯等国家的市场,非洲地区成为华为上升最快的国际化市场。

挺进发达国家市场

在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化拓展充满了艰辛,也有着成功的喜悦。但在任正非和华为人眼里,那只不过是国际化的前奏,真正的国际化是从欧美市场开始的。在亚非拉等地区业务逐渐打开局面后,华为首先将目光定格在欧洲市场。当然,从产业地位而言,只有打开美国市场,才能真正确定华为的国际地位。然而,由于自身实力的欠缺、思科等公司的抵制,还有来自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干扰因素,华为在美国始终难以形成真正的突破。

华为在国际化前期之所以会避开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就是考虑到这些市场的竞争对手太强,这些国家的电信市场比较完善,很难找到突破口。

在发展中国家,华为可以凭借低成本优势和良好的服务赢得客户信赖,但在发达国家,客户更相信的是品牌、技术和工程质量,对价格并不像发展中国家的客户那样敏感。同时,发达国家运营商都有着一套成熟的运作模式,包括招投标等,华为这样的中国企业对此一无所知,当然无法和竞争对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华为了解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有难度,但不可能一味地逃避挑战。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基本稳定后,华为终究要在欧美市场打开缺口,否则就永远无法成就国际品牌。但如何打入这些国家的电信市场,让华为颇为头疼。在发展中国家,华为通过大使馆便能牵手当地的运营商,但在市场极为完善的发达国家,这种策略毫无用处。

经过长期摸索,华为还是找到了一些途径,比如参加国际电信展,开展“东方丝绸之路”品牌计划等,通过这些方式,让发达国家的运营商和客户认识中国和华为。2000年前后,华为规定无论哪儿举办国际电信展都必须参加。当时,华为平均每年要参加二三十个大型国际展览会,参展投入超过一亿元。

从2000年起,华为在香港开展“东方丝绸之路”的品牌计划,邀请全球各地的政府主管官员、运营商、电信专家和其他客户到中国参观。为此,华为特别设定了一条参观路线,即从北京入境,然后参观上海、深圳,最后从香港出境,或者反过来从香港入境,然后到深圳、上海,最后从北京出境。通过参观,华为让国际客户认识了全新的中国,也见证了华为的品牌和技术。

2004年后,华为又在欧洲开展“东方快车”品牌计划,进一步拓展华为品牌(见图4-1)。

图4-1“东方快车”巡回展

华为的努力没有白费,在欧洲市场逐渐得到了认可。2000年,华为的stm64光传输系统在德国的pfalzkom本地网和berlicom城域网得以成功应用。2001年,在德国成功推出10gsdh光网络产品后,华为选择与当地代理商合作,将产品成功打入了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数据显示,2003年华为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销售额达到3000万美元,2004年上升到5000万美元。

销售额的上升无疑是可喜的,但最关键的是,通过在欧洲市场的摸索,华为积累了更多的国际运营经验。比如在英国市场,华为一直试图撬开bt(英国电信)的大门,但始终没有进展。在bt看来,来自中国的华为是不可能制造出高端的交换机的。华为虽然不服气,但连参加投标的资格都没有,当然无能为力。

经过很长时间的等待,华为方面才搞明白,原来bt的招标活动并不是所有的设备供应商,而是部分经过bt认证的供应商才有资格,也就是要进入bt所谓的“短名单”才行。清楚问题所在之后,华为赶紧向bt提出认证申请。随后又经过长达两年的认证,华为才进入了bt的视野。

通过在欧洲市场的多年打拼,华为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经验和足够的自信,开始考虑将美国当做下一个目标。然而,在这个全球最发达的电信市场,等待华为的将是更大的考验和挫折。

与美国方面的接触,从学习技术开始,之后开始寻求技术合作,最后下定决心开拓美国市场。遗憾的是,华为刚刚进入美国市场,就遭到了思科的阻击。虽然诉讼以和解收场,但对华为在美国市场的影响依然是巨大的,原本就对华为持怀疑态度的美国人,并没有因此承认华为的实力。

(1)美国淘金

华为对美国的重视,主要是想学习美国的技术。1993年,华为就在美国成立了兰博公司(ranboss),也就是后来的futureei。兰博公司成立时,对外宣称是华为在美国的研发基地,但实际上很长时间内只有一名驻守员工,目的也不是为了研发,而是为了学习美国的技术。

从1995年开始,华为开始不断派技术人员去美国参观学习。在美国举办的通信展,更是华为从来不会放过的盛会。1995年,第一批赴美考察的团队由郑宝用亲自带队。1996年,华为又组团参加了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comdex+network展览会。这次展会对华为启示很大,让他们洞悉了通信产业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

在参观过程中,代表团还遇到一件比较好笑的事情。当时,微软刚刚推出indows95cào作系统,在产品发布会上,比尔·盖茨亲自演示,没想到居然发生了死机事件。这个chā曲让华为代表团从紧张气氛中走了出来,连微软这样的公司都能犯错,刚刚走上国际化之旅的华为当然不用担心犯错了。

从1998年开始,华为加大了对美国考察的力度。当年,华为再次组队前往美国。出征之前,任正非召见了代表团,特意嘱咐道:“我们要定期派研究人员去美国,也没有什么具体任务,就是开阔下眼界,交一些朋友。”

话虽然这么说,但根据华为中央研究部(简称“中研部”)总裁李一男的安排,代表团中的刘平将要留在美国,目的是要学习美国的数据通信和芯片设计技术。这就是任正非的聪明之处,他不想给员工压力,希望他们以轻松的心情出征。

这次美国之行颇有收获,刘平在数据通信领域找到一家芯片公司,获得了一些技术资料。回国后,刘平根据这些资料在北研部成立了一个技术攻关小组,专门研究高速内部总线。后来,这个技术小组成为华为高端路由器netengine研发的核心成员。

另一位赴美国学习的员工叶青买回来一个芯片设计的数据库。虽然只是一个数据库,但作用很大,李一男评价说:“能买到这个数据库,你们去美国这趟就值了。”

此后,派技术人员去美国学习就成了华为的固定安排。对那些表现优异的技术人员,华为就会以奖励的方式安排他们去美国度假,顺便参观学习美国的先进技术。这种学习的作用开拓了华为人的视野,让华为技术人员逐渐了解和掌握了国际巨头的技术开发方式,并能够尽快洞悉产业的发展趋势,紧跟国际巨头的步伐,避免在技术上走偏。

郑宝用从美国考察回来后曾表示:“比尔·盖茨如果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话,只不过是一位高水平的软件工程师,拿800元工资而已。比尔·盖茨的成功在于他采取拿来主义,善用外来技术以创新产品、创新需求、创新客户、创新市场的经营理念和作为。”

华为作为一家中国企业,能在通信这样的高科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保持和欧美发达国家的一流设备供应商处在同一阵营,显然受益于一直重视学习对手的先进技术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2)涉足市场

华为从1993年成立兰博公司,开始向美国学习先进技术,到1998年在美国已经等待了5年。虽然在部分发展中国家打开市场、积累了一些国际化经验的华为,希望在美国市场上也有所突破,但还是很清醒地意识到打入美国市场的难度。因此,华为希望通过oem贴牌的方式,通过摩托罗拉、朗讯等公司进入美国市场。

华为最早接触的是摩托罗拉,希望与摩托罗拉在gsm产品方面展开合作。当年,在无线通信领域,摩托罗拉的优势是基站系统,弱势是交换系统;而华为刚好相反,华为以交换机起家,交换系统是它的强项。应该说,双方如果能展开合作,无疑是互利双赢的好事。按照设想,华为打算将自己的移动交换机和摩托罗拉的基站设备捆绑,然后以摩托罗拉的品牌销售。

为了打开市场,华为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因为oem生产只能获得少量的利润,对品牌推广意义不大。即便如此,摩托罗拉对华为还是不感兴趣,或许是为了拖住华为的步伐,双方的谈判一直悬而不决。虽然最终达成了协议,但像华为这样的合作伙伴摩托罗拉还有很多,因此远没有达到华为预期的目标。

此后,华为又将希望寄托在朗讯身上,希望为朗讯提供中低端光网络设备,以朗讯的品牌在包括美国市场在内的国际市场销售。不过不巧的是,2000年前后朗讯自身发展遇到了问题,实在没有jīng力理会华为伸出的橄榄枝。再后来,华为的实力渐强,让朗讯感受到潜在的威胁,更对合作心存排斥。

华为当然不会就此停住进入美国市场的步伐。2000年,华为在美国硅谷和达拉斯设立研发中心,既加强技术学习,也开始针对美国市场研发产品。事实上,2000年后,世界通信市场遭遇寒流,摩托罗拉、朗讯、爱立信、思科等几乎所有的国际通信巨头,发展速度都日益放缓,有的甚至出现了亏损。2000年,朗讯股价下跌99%,原有的3万名科研人员,裁掉2万多名;2001年,原本拥有近11万员工的朗讯,最后只剩下5万人。2001年年初,摩托罗拉也宣布裁员2500人。

然而,就在通信行业遭遇寒流的时候,华为由于市场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业务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反而因此异军突起,抢占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2001年,在欢送国际员工出征大会上,任正非以“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为题高呼:“我们要选择在这样一个世纪交换的历史时刻,主动地迈出我们融合到世界主流的一步。这,无疑是义无反顾的一步,但是难道它不正承载着我们那要实现顾客梦想,成为世界一流设备供应商的使命和责任吗?难道它不正是对于我们的企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乃至我们个人,都将被证明是十分正确和富有意义的一步吗?”

跨过太平洋,走进美国,华为针对思科的老巢发起了攻击。面对华为的咄咄bī人,深感威胁的思科无奈之际只能出了下策,选择诉讼华为。

(3)思科阻击

思科与华为的正面对决是迟早的事情。2001年,国际巨头们在通信行业寒流中自顾不暇,华为却逆势扩张,招聘了5000人的庞大队伍,其中大部分都投入到研发中。其中,以无线通信网络和高端路由器为主,而这两个领域正是思科最为强势的地方。在这些高端领域,美国市场占据超过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华为要想分一杯羹,当然不能放弃美国。

事实上,因为2002年在美国亚特兰大通信展上表现优异,华为产品开始在美国市场上逐渐走俏。让思科无奈的是,华为通信产品在性能上已经不逊于自己,而在价格上却低了至少20%。同时,由于刚刚进入市场,华为谦卑的态度也容易赢得客户的好感。

数据显示,2002年华为在美国销售额同比增长了近70%。在中国市场华为已经成了思科最大的竞争对手,在本土市场又遭到威胁,思科不由得紧张起来。

还有一个chā曲,2002年秋,在巴西举行的一次招标中,华为的数据产品中标,赢得了400万美元的订单。第二天,思科公司负责此次招标的经理就被开除了。由此可见,思科已经将华为列为自己的强劲对手。

2003年年初,思科正式起诉中国华为公司及华为美国分公司,要求华为停止侵犯思科的知识产权。华为虽然没想到思科会采取这样的方式攻击自己,但还是显示出了一家国际化大公司的气概,有理、有据、有节地展开了反击。

思科提出诉讼的第二天,华为就发表声明:华为一贯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并注重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为了缓和双方的关系,华为随后宣布停止部分被指侵权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销售。

在双方纠缠不休的时候,华为并没有放弃在美国市场的努力。2003年3月20日,华为与美国的3com公司联合宣布,双方将组建合资企业——华为-3com公司。随后,3com方面自愿出庭作证,称华为没有侵权行为。

经过近一年半的折腾,2004年7月28日,双方最终达成和解。

诉讼结束后,任正非说:“小输当赢!”这应该不是自我安慰。对于从中国走出来的华为来说,无论是从国家背景还是从技术底蕴来说,都很难在美国赢得支持。双方的和解,让华为增强了国际化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也提升了其在国际电信产业的地位。

从2004年开始,华为国际化的步伐日益加大。2005年,华为的海外收入第一次超过国内市场。2009年,华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供应商。2010年,华为的海外销售收入高达1204亿元,占比已经超过65%。

思科的阻击的确延迟了华为进入美国市场的时间。让人遗憾的是,当前华为在除美国之外的市场都突飞猛进,业绩卓著,但在美国始终遭受抵制。2010年11月,美国第三大移动电信运营商sprintnextel正准备与华为签署数十亿美元的合同时,接到了华盛顿打来的一通电话,只好放弃了对华为的选择;2011年2月,美国政府又迫使华为放弃对破产企业3leaf的收购。

当然,换一个角度思考的话,正是因为华为国际化的强势,才引起了思科和美国政府的忌惮。如果华为只是一家很小的企业,恐怕思科这样的国际巨头也不会浪费时间和它纠缠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