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撒切尔,也就是我们经常从新闻报道上知道的撒切尔夫人。她是20世纪下半叶英国社会中的一个传奇人物,是“二战”以后英国的第一位女首相,也是担任英国首相职务时间最长的政治家,是国际政坛上影响深远的人物之一。她出生于安普敦郡的一个小镇,曾在牛津大学获得化学学士学位,后改学法律。1959年当选为英国国会议员,1975年成为英国保守党领袖,1979年率保守党竞选成功后入主唐宁街,成为英国首相。因其受邱吉尔影响极深,坚持“鲜明的传统保守主义哲学和强硬的经济政策”,而且坚持一贯的意志坚强、决策果断、锋芒毕露、独断专行的作风,素有“铁娘子”美称。她之所以在英国政坛备受好评,还因其具有十分强烈的民族意识,并且力图以个人之力成为日渐沉沦的“日不落帝国”的救世主。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她还是冷战的急先锋,苏联媒体曾称其为“冷战斗士”,还有“西方制度的卫道士”之称。
“铁娘子”往谈判桌上一坐,才发现自己是“一厢情愿”。出乎她意料之外的是,跟邓小平一打交道,才发现邓小平是一个态度坚决非常执着的人。
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交往,让人们难忘的自然是关于香港回归中国的谈判。当这个英国的“铁娘子”来到中国的时候,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在毛泽东誉为“钢铁公司”的邓小平面前“跌了一跤”,尝到了失败者的无奈。
因此,在本文一开始,请先看从撒切尔夫人的回忆录《唐宁街的岁月》中摘录的几段文字,看看她是怎样追忆和描述在中英谈判过程中她和邓小平的交往的———
“1982年9月22日早晨,我在从东京飞赴北京时,一再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根本不承认英国与清政府1842年就香港岛签订的《南京条约》,这是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先决条件。我们事先也商量过了,决定把谈判立场建立在英国至少对一部分香港领土拥有主权的基础上,如果中国承认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在此立下脚,然后把主权让出,以换取对香港继续管治的权利。我曾经多次与政界和商界人士讨论过,觉得这是一个大家比较满意的解决办法。但往谈判桌上一坐,我才发现,那不过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9月23日上午抵达北京,第二天正式会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我发表了一篇事先已准备好的声明,阐述英国的立场。我指出,中国关注的核心点既然是香港的主权与继续保持繁荣,那么如果我们突然宣布对香港的行政管理作重大改变,大量资金肯定会外流,香港的崩溃不可避免。所以,我们两国应把保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放在首位,就未来的管治安排达成协议,如果这些安排能赢得香港人民的信任,如果英国国会满意这些安排,我们再开始考虑主权问题。
“我满以为这篇务实的言论会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我在最后试图说服中国政府同意我们发表一篇内容不涉及承担责任的联合声明,宣布我们的共同目标是维护香港的繁荣,然后再举行实质性会谈。
“但我很快发现,我所有原来的估计都开始泡汤了。
“我早就听说邓小平是实事求是的人,跟他一打交道,我还发现他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他的态度很坚决。他说,香港主权根本不在讨论之列,稍后中国会正式公布收回香港的决定。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和邓小平的谈判进行得相当艰难,我连最初的基本目标都没有能够达到,但也不能算彻底失败。我毕竟说服邓小平发表了一个简短的声明,宣布两国正在共同本着维持香港繁荣稳定的目标展开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