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镜子可分作两类:在我国青铜工艺史上应当占有一个特别位置的,是部分缠枝花草官工镜。造型特征是镜身转薄,除方圆二式外,还有亚字形、钟形、鼎形及其他许多新式样出现。装饰花纹也打破了传统习惯,作成各种不同格式。新起的写生缠枝花,用浅细浮雕法处理,属于雕刻中“识文隐起”的作法。图案组织多弱枝细叶相互盘绕,形成迎风露效果。特别优秀作品,产生时代多属北宋晚期。宋人叙丝绸刺绣时喜说“生sè花”,有时指彩sè写生折枝串枝,有时又用作“活sè生香”的形容词,一般素描浮雕花朵都可使用。这种“生sè花”反映于镜中图案时,作风特别细致,只像是在浅浮雕上见到轻微凸起和一些点线的综合,可是依然生气充沛,具有高度现实感和韵律节奏感。这一类官工镜子,jīng极不免流于纤细,致后来难以为继。另有一类具有深厚民间艺术作风的,用粗线条表现,双鱼和凤穿牡丹两式有代表性,元明以来犹在民间流行。
北宋在北方有契丹辽政权对峙,西北方面和西夏又连年用兵,因此铜禁极严,民间铸镜多刻上各州县检验铸造年月和地名,借此得知当时各县都有铸镜官匠。第二类镜子的创作,就完成于这种地方官工匠手中,文献和实物可以相互证明。
青铜镜子的生产,虽早在二千三四百年前,一直使用下来,到近二百年才逐渐由新起的玻璃镜子代替。如以镜子工艺美术而言,发展到宋代特种官工镜,已可说近于曲终雅奏。劳动人民的丰富智慧和技巧以及无穷无尽的创造力,随同社会发展变化,重点开始转移到新的烧瓷、雕漆、织金锦、刻丝等等其他工艺生产方面去了。青铜工艺虽然在若干部门还有不同程度的进展,例如宋代官制规定,还盛行金银加工的马鞍装具。最低品级官吏,都使用铁錾银鞍镫。铁兵器杂件也常错镂金银。宋宣和仿古铜器,在当时极受重视,制作jīng美的商周赝品,直到现代还能蒙蔽专家眼目。创造的也别有风格,不落俗套。南宋绍兴时姜娘子铸细锦地纹方炉,在青铜工艺品中还别具一格。不过制镜工艺事实上到南宋时已显明在衰落中,特别是在南方,已再不是工艺生产的重点。这时扬州等大都市的手工业多被战争破坏,原有旧镜多熔化改铸铜钱或供其他需要。一般家常镜子,重实用而不尚花纹。在湖州、饶州、临安闻名全国的“张家”、“马家”、“石家念二叔”等等店铺所作青铜照子,通常多素背无花,只在镜背部分留下个出售店铺图记。一般情况且就铜原料生产地区,由政府设“铸鉴局”监督,和铸钱局情形相似,用斤两计算成本,三百十文一斤。镜工艺术水平低落是必然的。私人铸造虽然还不断创造新样子,却受当时道学思想影响,形态别扭,纹样失tiáo,越来越枯燥无味。如有些用钟或鼎炉式样,铸上八卦和“明心见性”语句的,在造型艺术处理上不免越来越庸俗。女真族在北方建立的金政权和南宋政权对峙,生产破坏极大,官私铸镜,虽还采用北宋串枝花草镜规模,此外也创造了些新式样,但就总的趋势说来,工艺上还是在日益下落中,少发展,少进步。
1956年写
(原为《唐宋铜镜》一书题记,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