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设置: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6·大结局 >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连平原君也是这样认为。赵孝成王于是派出使者前往长平,催促廉颇进军。可是使者去了三五拨,每次带回的消息都是廉老将军拒绝出战。

这个廉颇,究竟有没有把寡人放在眼里?赵孝成王又急又气,黑着脸在宫里走来走去。他不知道,有一个人比他更着急,那就是咸阳城里的秦昭王。

自从廉颇坚守壁垒以来,秦国实际上也在不断地增兵,王龁手下的秦军渐渐地由原来的二十万增加到三十万,后来又增加到四十万,与赵军不相上下。

这四十万大军驻扎在长平,就像是一个无底洞,将秦国的资源都吸了过去。为了保障部队的后勤供应,每天都有将近一百万人来往于咸阳与长平之间。而且为了填补四十万大军派出去之后的空虚,不得不征发更多的农民去防守函谷关和武关。所谓“日费千金”,那是孙武那个年代的老黄历。秦昭王每天早上一睁眼,第一个念头便是又有一万金不见了。

这样下去,就是座金山也得掏空了啊!

有一天,秦昭王跟范雎商量:“您看,咱们要不先把军队撤回来,免得其他国家乘虚而入,反倒钻了咱们的空子。”

范雎摇摇头说:“那就前功尽弃了。”

“可是,廉颇老jiān巨猾,无论如何都不出来应战,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啊。”

范雎笑了:“大王不要着急,老臣已经在采取措施了,不出一个月,赵军必定出战。”

原来,这段时间以来,范雎一直没有闲着。他不断派出间谍,带着巨额资金前往赵国散布谣言:“秦国最害怕的,就是赵国改派赵括为统帅。”

赵括是谁?赵奢的儿子。

《史记》记载,赵括自yòu学习兵法,喜欢谈论军事,自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比得上自己。有时候赵奢和他讨论军事问题,连赵奢都说不过他。赵奢死后,赵括继承家业,也时常在宫中听命,深得赵孝成王信任。

关于秦国害怕赵括的谣言越演越烈,终于传到了赵孝成王的耳朵里。赵孝成王眼前一亮,是啊,龙生龙,凤生凤,赵括年轻有为,又是名将赵奢之子,深知军事,如果取代廉颇的话,肯定可以改变这种不死不活的局面。他于是下了一道命令,要赵括前往长平去统帅部队,换下廉颇。

蔺相如听到这件事,大吃一惊,不顾体弱多病,来到宫中劝赵孝成王:“廉老将军劳苦功高,在前线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派人替换他?退一万步说,您实在要换,可以派其他人去,为什么一定要派赵括呢?”

赵孝成王反问:“赵括为什么不行?”

蔺相如说:“赵括徒有虚名,只会啃他父亲留下来的兵法,根本不懂得随机应变,让这样的人带兵,就好比一个弹琴的人,都用胶把弦柱粘死了,您觉得他还能弹出什么好曲子?”

赵孝成王不听,还是任命赵括当了大将。

没想到,很快赵括的母亲就进宫求见,要求取消这项任命。

赵孝成王不理解:“儿子当了大将,全家脸上都有光,为什么你会这么强烈反对呢?”

老太太说:“先夫在世的时候,曾经再三叮嘱,千万不能让赵括带兵打仗。因为这小子,兵书虽然看得多,但是不懂得灵活应用,而且从来没把打仗看作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总是随随便便对别人谈论战争。如果不让他带兵还好,一旦让他带兵,那使赵国吃败仗蒙受耻辱的肯定是他。”

老太太还说起一件事:“赵奢做将军的时候,每天亲自给人家盛饭端汤恭敬对待的有几十人,经常来往的朋友有上百人。当时大王赏赐给他的一切财物,他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将士。而且只要他接受了军务,就不再过问家事,吃住都在军营。可现在呢?赵括刚刚做了将军,架子就大得不得了,傲慢地坐在家里接受诸将的参见,人们都不敢仰着脸看他。您赏赐给他的金银财宝,他全部拿回家藏起来。接受了任命,也不急着作准备,反而成天在外面闲逛,看到哪里有良田就赶紧买下来。他跟他父亲,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人,您可千万别因为他父亲是个好将军就认为他也有这个才能,还是收回成命、另派他人吧!”

赵孝成王说:“这不可能,寡人的决定岂能随意更改?”

老太太见他态度坚决,无奈地说道:“如果他日后不称职打了败仗,希望家里人不要受到牵连。”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赵孝成王仍然没有省悟,硬是把赵括派到了前线。他很快会明白,什么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