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设置: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袁腾飞讲二战(上) > 10.一切为了战争

10.一切为了战争

而且,希特勒青年军开展的这些训练,都特别注重其潜在的军事用途。比如航海,全国范围的大航海,小孩会被带到离营地几英里远的地方,然后将你丢下,让你自己找路回家。到了后来,所有的希特勒青年军小组都成了德国正规军的分支,6.2万名希特勒青年军海军成员登上了海军的训练船。希特勒青年军的摩托车队大概有10万人,跟在纳粹突击队后面,在田野上呼啸而过。另外,还有7800名穿着整齐制服的青年,属于希特勒青年军的空军分支,他们制造飞机和滑翔机模型,在取得飞行员合格证之后,就开始驾驶轰炸机和战斗机,在空中自由飞翔。

德国人为何会打仗

德国人为什么那么擅长打仗?苏德战争爆发后,在东线如果干掉一个德国兵,就要死十个苏联兵。因为苏联兵很多没文化,没受过什么训练,甚至连枪都没摸过。在西线如果打死一个德国兵,可能要死两三个英美士兵。曾有人问元帅,以咱们现在的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要比德国强大得多,可为什么咱们打德国还那么费劲,咱们死了那么多人,才将德国打败?蒙哥马利元帅说了一句名言:“我们打仗是国家让我们打仗,他们打仗是因为他们爱打仗。”德国人不但爱打仗,还很会打仗。十几岁的孩子都受过严格训练,后来苏联红军包围柏林时,最小的反坦克火箭手才12岁,击毁了两辆苏联坦克。

除了军事训练,希特勒青年军还建立了50所学校,其中有31所是政治学院,这31所政治学院里面有28所男校和3所女校。这些学校专门培养未来纳粹的领导者,相当于纳粹的团校、党校,在这些学校里,最小的孩子只有10岁。在这种军事体制的管理下,课程包括对国家政治的思考。这些学校的学生还会被送往矿山、工厂工作,然后要求写一份报告,描述这个机构是如何运作的。如果你的孩子被选中上这种学校,那你无权拒绝——党挑中你,要培养你,这是你的荣幸,你不能不识抬举。曾有一个寡妇,拒绝校长推荐他的儿子去上这种学校,她马上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对方威胁她说,你最好改变主意,你儿子并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他是德国人民的财产,不是你的,你说了不算。

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希特勒青年军的训练就带有更明显的军事性。一个希特勒青年军小组的领导人曾说,我们想达到这样一个目标,我们用枪的手法能够像男孩子运用手中的钢笔一样自如,一个国家的人民每天花很多时间去研究书法,却不花一点儿时间讨论枪法,我们觉得这是件挺奇怪的事情。每一个德国士兵,在入伍之前就已是一个合格的战士,并且对入伍之后的集体生活、枯燥的军事训练非常适应。同时,希特勒青年军还有自己的机枪学校,专门教男孩子们如何射击。战争开始后,15岁的男孩就要参加为期三周的野营,接受步兵训练,到后来,甚至不到10岁的男孩都要参加防空训练。到1945年时,曾有一个跟希特勒青年军炮兵对峙的美国军官回忆,说与其让他们投降,不如让这些男孩子战斗,直至死亡。他们已把纳粹教科书中极力渲染的法西斯教条深植于心,觉得自己一出生就是要为德意志而死。这个想法非常可怕,等于所有的青年人都被纳粹政权牢牢地控制住了。

这个部长会煽情

纳粹也很擅长对德国人进行思想控制。对人进行思想控制,首先就要剥夺人的判断力,在这个过程中,领导人的煽动显得尤其重要。而煽动是纳粹宣传部部长的拿手好戏,举个例子说吧:在德国全面战争开始前,他有一次演讲,历时2小时15分。戈培尔私下安排好了演说的每个细节,为他说的每句话jīng心设计了感情效果。他头顶上方悬挂着用巨大的黑字写的横幅“全面战争,最短的战争”。1500名听众从全国乘火车、飞机、汽车来到体育馆听他演讲。前排坐的是纳粹党和政府的jīng英,包括党的部长、大区的区长、政府的部长以及武装部队的指挥官,后面是戈培尔安排的来自德国各界的代表,比如艺术家、教师、工程师、办公室人员、零售商和普通士兵等。同时,他安排在东部前线受伤的老兵们以及护士,坐在演讲台前。这些老兵伤口处的绷带和护士们的红十字,在一排排黑sè、褐sè制服中显得非常抢眼。德意志的广播网络,已经准备好了向全德国每一个地区直播演说。

戈培尔的演讲重心,包括十个问答。这种方式使他能够很好地发挥演讲天分,并使现场的观众情绪高涨。他首先说:“我问你们,你们相不相信在元首和我们所有人的努力下,我们会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你们是否决定为了争取胜利,愿与元首同甘共苦,甚至愿意承受最大的生活压力?”人们当然都说愿意,体育馆内回响着大家赞同的声音。然后他接着说:“我问你们,为了最后的胜利,当元首命令你们每天工作10小时、12小时,甚至14小时、16小时时,你们会听从元首的命令吗?你们会竭尽全力吗?”众人再次回答:“会的,我们愿意。”其实这帮人代表不了德国人民,他们只能代表他们自己。这时体育馆内旗帜飘扬,人们高喊“希特勒万岁”和“我们跟随领导人”的口号。

此时,戈培尔开始问那个最关键的问题:“我问你们,你们要全面战争吗?如果这场战争比我们今天想象的还要全面、还要激进,你们还要它吗?”就这样,戈培尔问完了他的十个问题,人们站起来鼓掌欢呼。戈培尔说:“你们告诉了我你们的答案,你们是德国人民的一部分,你们的态度就是德国人的宣言。”戈培尔用极具震撼性的话语进行总结,把群众的情绪带到了顶峰。他说:“现在国家站起来了,冲啊!打破束缚吧!”当时一名德国记者说,如果戈培尔问,你们愿意去死吗?这些人肯定也会说愿意。几百万通过收音机听戈培尔演说的人,同样也激动不已。

<hr />

注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