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设置: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袁腾飞讲二战(上) > 04.成了一个大包袱

04.成了一个大包袱

因此,埃塞俄比亚人民尽管英勇善战,艰苦卓绝,但西方大国搞绥靖政策,造成了他们的困难。美国更是宣布中立,不向交战双方出售武器。乍一看挺正义,比如一个国家爆发内战,你不能向交战的双方出售武器,出售武器等于出售死亡,这是对的。可问题是战争总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在强弱不对等的情况下,你如果不向正义的一方出售武器,你就相当于援助了非正义一方。再说,意大利不用你卖它武器,它自己都能生产,就算质量差点,对付长矛弓箭总还管用。可埃塞俄比亚急需武器援助,但却得不到。所以埃塞俄比亚很困难,困难到了什么程度呢?据说,意大利的飞机超低空轰炸,因为不用担心会遭到埃塞俄比亚高射炮的反击——埃塞俄比亚没高射炮这玩意儿。轰炸之后返航,飞机一落地,飞行员发现飞机翅膀上居然chā着几支箭。那会儿飞机也是木头的,外面包着层铝皮或帆布,意大利人发现飞机上chā着箭,这说明什么呢?箭都能射到飞机,可见飞机飞得多低多慢。如果当时埃塞俄比亚士兵手里有步枪,就能把飞机揍下来。可他们连枪都很少,做不到人手一支。只是皇帝的卫队有点炮,据说德国不知道出于什么动机,援助给埃塞俄比亚十多门pak35反坦克炮,拿它打意大利那种薄皮大馅、跟公交车一样的坦克,一打一个准,可惜太少。

由于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即便是遭遇意大利这样的国家,埃塞俄比亚最后还是沦陷了。为了这场战争,意大利人花费了相当于过去三年军费总和的钱。为了确保这块新殖民地,每天要从本国输送大量补给以维持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的驻军。当时,这块土地上的矿藏基本上还没被发掘,意大利占领这片土地的唯一用途,就是为以后埃塞俄比亚人的反攻做准备。

这场战争不划算

意大利打这场仗纯粹是墨索里尼犯二,脑子短路了。可墨索里尼不这么看,他认为这是复兴罗马帝国的第一步。墨索里尼正做梦时,国联的制裁来了,对墨索里尼最要命的制裁就是石油禁运。意大利不产半滴石油,你的坦克、飞机、卡车烧菜籽油不行,烧花生油也不行,就得烧汽油。墨索里尼没有了汽油来源,这造成了他的海军、陆军缺乏训练,特别是陆军的机械化装备没法儿再用。

而且,埃塞俄比亚被打下来之后的事儿就更有意思了,夺取殖民地的目的是什么?要那儿的资源,要榨干殖民地人民的每一滴血汗。意大利人在非洲夺了那么大一块地盘,赶紧上吧,往回弄东西吧。但埃塞俄比亚人不甘心被意大利人统治,谁侵略我们,我们都能接受,就意大利人不行,为什么呢?丢不起那人,你几十年前就是我们的手下败将,现在爬到我们头上作威作福,凭什么啊?所以,天天就看埃塞俄比亚人挑铁道、拔电线杆、紧急毁坏火lún船。庄稼地我烧了,也不让你拿走一粒粮食。意大利从国内移民到埃塞俄比亚去开垦,去的没有意大利贵族,都是意大利下岗的人。贵族在家吃香的喝辣的,到那儿干吗啊?这帮下岗的意大利人去了之后,天天被埃塞俄比亚人袭击,工作环境、生存环境都极其恶劣,几乎无法立足。他们在那里不光连机器设备、劳动工具保不住,甚至连性命都保不住。最后,不但意大利的劳动者纷纷离开埃塞俄比亚,就连资本家都跑了。工厂也好、农庄也好,不要了,我得留条命,不能舍命不舍财。

这样一来,墨索里尼的所有美好愿景都落空了,不但得不到矿产,连粮食都得不到,埃塞俄比亚成了意大利的一个大包袱,这次侵略得不偿失。但墨索里尼不这么认为,他又把手伸向了巴尔干。1939年4月7日,墨索里尼为同英、法争夺巴尔干半岛,一面命令4万意军向阿尔巴尼亚推进,一面bī迫阿尔巴尼亚国王索古签署亡国“和约”。在谈判中,索古企图拖延时间,让他即将分娩的妻子逃跑,最后他没敢在“和约”上签字,自己也逃了。墨索里尼遂控制了这个拥有100余万人口的小国。意大利总算露了一小手。

<hr />

注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