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设置: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袁腾飞讲二战(上) > 04.残酷的大清洗

04.残酷的大清洗

含义模糊“两面派”

在1935年至1936年初,镇压与逮捕在国内与党内并没有遇到明显的反抗。虽然这些镇压引起了一些党员极大的不安,但没有发生任何有组织的抗议行动。这种情况,使得斯大林更加大胆地实行他的清洗计划。

随着恐怖大清洗的加剧,作为专政机关的内务人民委员会,便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部门。斯大林把它变成自己的权力工具,扩大了人员编制。斯大林在1937年二三月份的苏共中央全会上,为他的镇压清洗制定了一个理论依据。

在这次全会上,斯大林提出了一个论点,即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发展,阶级斗争日益激化。他宣称:党内仍有隐藏的日本、德国和托派jiān细yīn谋集团。在这次全会上,除已有的“破坏分子”“代理人”“叛徒”这些字眼之外,又多了一个新的含义模糊的词——“两面派”。从此,在处决党的干部时,就常常使用这个词。大规模的镇压与清洗,很快便降临到苏共与苏联人民头上。

多人被处以极刑

为了给“大清洗”披上“合法”外衣,1936年8月19日至24日,苏联最高法院军事法庭举行了第一次公开审判,被告是所谓的“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联合总部”成员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斯米尔诺夫等16人。在审讯中,法庭没有出示任何证据,所有的指控都建立在被告的“交代”和“承认”上,在没有律师辩护的情况下,被告的“供词”被作为定罪的依据。

法庭最后宣布,季诺维也夫等人与已被驱逐出境的托洛茨基相勾结,主使谋杀基洛夫的罪名成立,判处16名被告死刑并立即执行,没收全部财产。判决后不到24小时,报纸即报道:“死刑已经执行。”这次审判,对所有被告都处以极刑的做法,导致了以后更大规模的镇压。

1937年1月,苏联最高法院军事法庭对所谓的“托洛茨基反苏平行总部”进行了肃反运动中的第二次公开审判。被告中的著名人物有皮达可夫、拉狄克、索科尔尼科夫、谢列勃里亚利夫。这些人过去是布尔什维克和苏联出名的活动家,积极参加了十月革命和苏联国内战争,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是托洛茨基的积极拥护者,为此被开除党籍。

在20世纪30年代初,他们实际上和托洛茨基断绝了关系,恢复了党籍,并在各人民委员部出版机构及其他单位中任领导职务,但还是被指控“接受托洛茨基指示”,“背叛祖国,从事侦察和军事破坏工作,实行恐怖和暗害勾当”。与第一次公开审判的程序一样,17名被告中皮达可夫等13人被判死刑,拉狄克等4人被判处10年或8年监禁。

由于拉狄克在受审时交代他与布哈林、等有“罪恶的联系”,1937年2月底,布哈林、李可夫在出席中央全会时被捕。3月初,苏共召开中央全会,斯大林在会上做了报告。他在报告中强tiáo,托洛茨基主义已经“变成了一伙暗害分子、破坏分子、间谍和杀人凶手组成的寡廉鲜耻的无原则的匪帮,他们按照外国谍报机关的指示进行活动”。

受审者安慰审问者

1937年2月23日,苏共中央宣布把布哈林、李可夫开除出党。次年3月,苏联最高法院军事法庭对所谓“右派-托洛茨基联盟”进行了肃反运动中第三次公开审判。布哈林等21名被告被以“谋害罪”和“叛国罪”起诉,其中包括布哈林、李可夫在内的19人被判处死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