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在门外等了半小时,斯大林把他叫回办公室,说道:“是这样的,朱可夫同志,我们方才商量了一下,决定解除你的职务,由接替。不过,你还是统帅部成员之一,我想让你到前线去。”朱可夫说:“到哪个部队?”斯大林说:“你愿意到哪儿呢?”朱可夫回答:“我可以做任何工作,指挥一个师,一个军,一个集团军,一个方面军,只要祖国需要。”
这时斯大林感觉朱可夫还是有气,他反而笑了,安慰他说:“你冷静些,冷静些。”想了一会儿,斯大林说:“你方才说叶利尼亚突出部,你想在那里组织一次反突击是不是?你就到那个地方去负责好了,我从现在开始,任命你为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你准备什么时候去?”朱可夫说:“1个小时之后,我离开莫斯科。”
就这样,由于作战问题的分歧,并且顶撞了斯大林,朱可夫被撤销了总参谋长职务。当时作为总参谋长,朱可夫是统帅部大本营军事指挥机关的最高首长,他自然对战争全局心里有数。当时苏军从南到北,所有的方向都面临严重局面,朱可夫根据战场形势得出结论,对付德国快速军团在行进中实施的突破,苏军最好的战法就是通过反突击,以积极的防御不断地迟滞、消耗、疲惫和杀伤敌人。可要实施这个战法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在苏军重兵集团面临被德军合围和歼灭的威胁下,尽快从敌人的包围圈内撤出来,以避免更大的伤亡和损失,该撤的时候要撤;第二,收缩苏军重兵集团兵力,用撤出的兵团实施反突击。朱可夫根据战场情况,认为当务之急是放弃基辅,收缩兵力,再实施反突击,否则在乌克兰方向的西南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将有被全歼的危险。然而,朱可夫的想法和斯大林“寸土必守”、利用坚守现有阵地、实施反击的战争理念不一样。
由于斯大林拒绝采纳朱可夫的意见,西南方面军的主力部队迅速被德军分割包围,陷入一片混乱。9月17日,斯大林让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下令同意西南方面军突围,但为时已晚。9月19日,基辅陷落。西南方面军在合围中继续战斗,为其解围的尝试由于兵力不足,无果而终。仅部分军队分成小群得以向东突围,最后共有15万官兵突出德军重围。9月20日,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布尔米斯坚科和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在突围战斗中阵亡。从包围圈中逃脱的有布琼尼元帅、铁木辛哥元帅及政治委员赫鲁晓夫。9月26日,西南方面军基本被歼灭,总计66.5万苏军成为俘虏。这场战役,是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围歼战。作为“巴巴罗萨”计划的一部分,德军取得了这场战役的完胜。
这是苏军前所未有的大败,超过了六七月份在明斯克的灾难,苏联西南方面军需要重建。
罗马尼亚很生猛
基辅保卫战结束后,整个乌克兰成为德军的囊中之物。德军之所以能够顺利夺取乌克兰,与罗马尼亚军队的付出有重要关系。
在二战中,罗马尼亚军队作为德军的仆从,大部分时间充当“小弟”的角sè。而在1941年夏秋之际的敖德萨战役中,罗马尼亚军队充当了轴心国一方的进攻主力。这次战役成为罗军在二战史上的最强一击。
基辅保卫战,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围歼战。
苏德战争爆发后,罗马尼亚先后派遣22个师投入东线作战,在兵力上远胜其他仆从国,如匈牙利、保加利亚。敖德萨战役就是以罗军为主进行的一次攻坚战。
1941年7月,希特勒要求罗马尼亚军队在德军支援下,攻占苏联黑海港口城市敖德萨,切断苏联通过敖德萨从黑海向乌克兰输送兵力和物资的通道,同时也方便德军抽出兵力进犯苏联腹地。
8月3日,罗军第4集团军在司令尼古拉伊·索皮卡中将的指挥下,横渡德涅斯特河。罗军计划兵分两路,左翼第3集群负责正面强攻敖德萨,右翼第5集群负责由敖德萨以南发起侧攻。
8月8日至10月16日,敖德萨战役全面展开,双方搏杀之激烈,较苏德两军有过之而无不及。战至最激烈时,双方竟展开了一场中世纪般的搏杀:罗军骑兵抽出锋利的马刀,策马出击;苏军步兵排着整齐的队列,步枪上好雪亮的刺刀,高喊着“乌拉”,杀向罗军骑兵。一时间,敖德萨外围血肉横飞、杀声震天。这场战役,最终以罗马尼亚军队获胜而告终。德军借此切断了苏军从黑海通向乌克兰的运输线,得以顺利控制乌克兰。
<hr />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