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设置: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袁腾飞讲二战(上) > 01.军事理念贼落后

01.军事理念贼落后

谈到武器,日本38式步枪在二战各国军队的步枪中是最长的,枪长1.2米,加上刺刀总长1.6米,比日本兵都高。我们看很多日军旧照片,小日本举的步枪比人都高。在东南亚或中国山地作战,扛着这么长的枪行军多不方便啊,但他们不管这些,特别强tiáo用这种带刺刀的长步枪进行近身白刃战。当然也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钢产量奇缺,没办法制造大规模的重武器。据说,日本当时已经发明了冲锋枪,但觉得浪费子弹,就没有大规模制造。这跟李鸿章看机关枪差不多,觉得这玩意儿太浪费子弹,玩儿不起。当年,日本伞兵在印尼搞过一次空降,伞兵跳下来就挥着日本刀往前冲,跟中世纪战国时代一样。

当时,日苏两国争相瓜分中国北方领土。苏联扶植了一个“蒙古人民共和国”,全世界只有苏联一家承认它。日本则在中国东北扶植伪满洲国。日苏两大列强在中国土地上各自扶植一个傀儡政权,双方谁也不服谁,都觊觎对方占领的地盘,因此爆发冲突是必然的。

注释:

综合比较选南进

无视高科技

在抗战相持阶段,日本实际上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要迫使中国屈服就必须切断中国的外援通道,控制南中国海和滇缅公路,这样一来就要拉长战线,延长时间。日本人认识到这是一场长期战争,要进行长期作战,就得控制东南亚的战略物资,特别是石油、橡胶、铁矿石,否则根本支撑不下来。日本本土的石油储备只够维持一年半,这还是按照最省油的算法估计。这是日本人难以接受的,费了那么半天劲儿,死那么多人,最后因为没有油料得撤离中国?那不行。所以,除了把战争进行下去别无选择,日本陷入了一连串灾难性因果关系组成的死亡之旅。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在开战之前,日本人对战争的前景十分乐观,计划三个月内结束对华战事。但是,日本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仅淞沪会战就打了三个月。中国军队虽然付出了惨重代价,但也打死打伤了日军6万多人。这场战役后,中国军队开始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持久抗战。

进退两难之困境

1936年,石原莞尔主持修订日本的《国防国策大纲》,这份大纲中强tiáo对美国努力保持“亲善”,目的却是最终与美决战。对中国的战略呢?他提出:东北和蒙古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存活的唯一途径。“七七事变”后,石原反对急于扩大侵华战争,担心全面侵华会使日本陷入持久战而不能自拔,主张先消化掉东北和蒙古,再逐步占领中国。

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起,中华民族遭日军全面侵略。

可以说,石原莞尔是日本陆军大学几十年毕业生中唯一的战略家。他比那些只会蛮干的日本军人明白、理性得多。所以,他看不起任何人,后来成为甲级战犯的是石原莞尔的同乡,有一次他到东北出差,先来看望石原莞尔,说完话以后顺便问了一句:“东条参谋长的办公室在哪儿?得去和他问个好。”石原莞尔回答:“噢,那个东条上等兵啊,就在对面。”东条英机当时是他的长官,他竟这般蔑视。

石原莞尔主张北进,对于偷袭珍珠港也不看好。但他“7号”(日本人对jīng神病患者的称呼)一样的个性,得罪了东条英机,比较早就以陆军中将衔退役了,在家被监视居住。也正因为如此,战后他才没被划为甲级战犯。

日本关东军拒绝研究适应工业化时代的战争,陆军战斗条令就强tiáo白刃主义,缺乏对付坦克和飞机的训练。日本军队在战后承认,关东军在近代作战方面的训练几乎为零。但是,日本人在近代历史上战胜过俄国人,他们认为自己很牛。俄国由于经历十月革命、国内战争,特别是斯大林的大肃反,把久经沙场的老将们几乎都干掉了,苏联内务部的一个大将,叛逃到伪满洲国,把苏联的虚实报告给了日本,所以日本觉得苏军不堪一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