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设置: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说春秋之六·圣贤本色 > 第二三六章 破解史前文明

第二三六章 破解史前文明

尹喜终究还是没有听得太明白,他只知道老聃留下的文字十分玄妙,今后必将流传千古。

老聃走了,西出秦国。

有记载说老聃死于秦国,又有说老聃一路向西,到了印度。还有说老聃一路向西,不知所踪。究竟是怎样的结果,至今是个谜。

而那块神秘的金砖,也随着老聃而不知所踪。

史前文明

关于金砖,未见于任何史册,纯属推断。

人的任何思想,必然都是有来源的。我们历来研究,都是只说的内容,而不去探究老子的思想从何而来。

如果说老子关于治国的思想来源于对现实的思考和对前朝典籍的研究,那么,他关于道、关于宇宙起源的思想来源于哪里?世上没有无源之水。

任何的思想,一定有它生成的基础和环境,因此时至上个世纪,在人类社会科技高度发达,对宇宙探索不断取得成就的前提下,才提出了宇宙生成的新理论。那么,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是凭什么提出同样的理论的呢?那时候既没有研究宇宙生成的必要,更没有相应的知识,难道他的思想是凭空而来?

所以,必须找到一个至少最近乎合理的解释。

从老子的职业入手,我们发现,他供职于国家图书馆,能够研读接触前代的古籍。而搬家的过程很可能是他发现更早以前遗物的机会。

那么更早以前是什么年代呢?我们可以想象为史前时代,那个时候人类文明程度非常高,但是人类一朝毁灭,在毁灭之前特地留下了关于宇宙的描述,寄望于幸存的后代能够看懂。

或者,我们认为我们的祖先就是人类毁灭的幸存者,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些我们难以理解的知识,譬如老子所说的宇宙起源,譬如脉络、譬如八卦图等等。

这样的解释也许听上去荒唐,但是,在有更合理的解释之前,我们认为这就是合理的解释。

也许有一天人类因贪婪而毁灭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老子所说的无欲无为了,那难道不是人类长期存在的必然条件吗?或许,那就是我们曾经毁灭掉的祖先们在临死前的感悟吧。

解读

要解说,首先必须搞懂这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们来解释什么是人法地。

什么是地?地就是土地河流山脉水草,人类生存于土地,要适应土地。因此,就有了所谓逐草而居或是逐水而居。居于什么样的土地条件,就要适应怎样的地理条件,就要有相应的生活和生产手段,这就是所谓的因地制宜。

这就是人法地。

那么,什么是地法天?

天就是阳光雨露,雷电风bào,气候条件,四季变化。人类居于土地之上,要适应土地的条件。但是,土地的收成受制于天气,阳光如何、雨水如何等等。风tiáo雨顺就丰收,大雨干旱冰冻飓风就受灾,这就是天气对于人类生存的影响。因为土地条件相对固定,选择了土地之后,就要看天吃饭了。人们可以选择土地,但是不能控制天气。

这就是地法天。

什么是天法道?

道就是天地运行的规律,而不是人生存的规律。

天地运行在于循环往复,自生自灭。无为无欲,最终天长地久。

这就是天法道。

什么是道法自然?

自然就是宇宙中最根本的规律,道只是自然在天地之间的映射,大规律下的小规律而已。所以,道还必须要遵循宇宙的规律。宇宙的规律同样循环往复,此外还有始有终又无始无终,无中生有有然后无,还有很多人类无法理解无法了解的规律。

这就是道法自然。

实际上,以上的说法也可以说成是人法天地,天地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在讲述了人法天地,天地法道,道法自然之后,整部所提倡的实际上是人不要法天地,而去法道。看上去,这把人提升了一个或者两个层次,是好事。可是,事情并不能这么看。

如果人法道是正确的,那为什么不干脆人法自然呢?把人提升到道的水准不是更好?但是老子明白,人是不可能法自然的。自然太大,人类既不能了解自然也不能理解自然,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可能法自然。

天地是没有欲望的,可是人是有欲望的,是趋利避害的。

看上去老子的思想把人的层次提高了一个档次,但是,人和天地是不一样的,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是有欲望的,是趋利避害的。要求人像天地一样无为无欲,本身就是不现实的。即便这样可以“天长地久”,但是,这不是人类所追求的。

的伟大在于讲述了自然、道和天地,或者说讲述了宇宙和地球。但是,恰恰在对于人的讲述上是缺乏说服力的。所以,道家讲了几千年的无为而治,结果从来没有人愿意去尝试,因为那不符合人性。

《说苑》里有一个邓析的故事,说是邓析游学到了卫国,看见五个卫国农民用瓦罐从井里打水,然后用来浇guàn韭菜地,一天下来只能浇一块地。邓析就教他们说做一个杠杆在井口,后重前轻,这样取水就轻松而高效多了,一天能够浇guàn上百块地。

“不好,我们老师教导我们说:‘机械有它的好处,必定也有它的坏处。’我们不是不会造机械,我们只是不愿意制造而已。您请走吧,我们还是一心一意背水,不想改变。”让邓析没想到的是,农夫们竟然拒绝了他的合理建议。

“为什么呢?”邓析一路上都在想这个问题,为什么农夫们不肯改变呢?

一直到回到郑国,邓析还没有想通,整天皱着眉头冥思苦想。

“老师,您怎么了?”学生们觉得很奇怪,从来没见老师这么痛苦过。

邓析把农夫的故事告诉了大家。

“一定是他们冒犯了老师,我们去卫国打丫的,给老师出气。”学生们纷纷表示。

就在这个时候,邓析眼前一亮,他突然想通了。

“算了,我想通了,他们就是传说的圣人了,可以请他们出来治理国家的。”邓析说。

邓析为什么这样说?五个农民怎么就成了圣人?学生们都很奇怪地看着他。

“想想看,按照现在的办法,他们的时间安排得很充实,每天都有活干,最终也能把该做的事情做完。可是,如果用了机械,他们早早把活干完,剩下的时间干什么?人闲着就会产生欲望,产生欲望就会去想办法获得,于是就会坑蒙拐骗进行争夺。如果他们能够克制住自己的欲望而安心地闲下来,他们就会习惯于闲暇,到了农忙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适应,就会耽误农时。所以,无论怎样,改变都是没有好处的。想想看,当初周朝建立的时候,土地的产出仅仅够大家吃饱的,衣服仅仅够大家穿的,人们早出晚归也不过刚刚好把事情做完,那时候天下多么太平。后来,人口多了,土地多了,产出多了,财富有多余了,时间有闲暇了,可是争夺就开始了,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内部的争夺不断,人们哪有一天安生日子过?”邓析给大家分析。

邓析的这个故事,就是在说清静无为。

可是,邓析所说的这五个圣人,我们都认为他们是傻子。事实上他们就是傻子,因为你们不用机械,别人会用,一旦大家都用了,你们迟早会被饿死的。

所以清静无为听起来不错,但是违背了人性,根本无法实现。

从的角度,鼓吹愚民就是必然的结果。如果大家都是傻瓜,就接近于天地万物了,这个世界就是最清平的,人可以活很长而且没有痛苦。但是,那是人类所要的生活吗?

老子知道,人类的欲望最终将摧毁人类。只有道可以让人类长存。但是,老子没有明白的是,如果没有欲望,就不会有人类产生。这就如同一辆汽车,开得越狂野越刺激,车报废得就越早。老子的意思是,汽车放在车库里不用,就能长久地保持完好。可是,汽车不就是拿来用的吗?如果不用,汽车的价值在哪里?如果人类不追逐欲望和利益,人类存在的价值又在哪里?

道,是天地运行的规律,是崇高的。但是,道并不适用于人。人不是天地,人是渺小的短暂的,就像火和电,来得快去得也快,追求的是瞬间的亮度而不是永恒的存在。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人的欲望是出于自然,与道处于相同的层次,只能法自然而不能法道。而自然规律是什么,人并不知道,所以顺其自然就是法自然了。

所以,以老子的道来说,用到单个的人身上往往是不现实的,而用到越大的单位,也就是越接近于天地运行规律的单位,也就越有道理。譬如,老子说“知足常足”,如果人人都是这样,世界就不能发展,人类社会就是因为不知足才有了各种创造。但是,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一点却很正确,譬如美国宪法几百年来没有变化。

换个角度说,老子的道理适用于宏观,不适用于微观。适用于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但是不适用于社会中的个体。

中有大量的名言警句,看似有理,实际上未必有理。譬如知足常足、自胜者强、报怨以德、上善若水等等,其本源都是无为。

从中举个例子,来看看知足常足,这句话现在转换为成语“知足常乐”。眼下炒股成风,亏多赚少。很多人都说是因为太贪的缘故,如果知足常足,少赚点就出来,就不会被套或者亏钱。

说起来,似乎知足常足在这里很有道理。可是,如果一个人真的知足常足,他根本就不会去炒股。知足常足,有时候等同于守株待兔了。

股市中,确实有高手急流勇退,不追高不逐bào利,有人说这就是知足常足。其实不然,这样的高手通常都是股海中浸yín多年,有了许多经验教训,掌握了股市规律,掌握了股市的“道”,懂得何时退出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这种人,怎么是知足的人呢?他们这一次的退出,是为了下一次的进入。

世界上只有一种人可以知足,老人。

一个理论之所以高深,往往就因为这个理论怎么也实现不了。

太上老君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为主要经典。

不过,道教不等同于道学。

春秋时期的人物中,除了老子被尊为道教教祖之外,太子晋和师旷也都被奉为道教神灵。除了他们,还有两个人。

当初周公的三儿子茅叔被封在茅(今山东济宁金乡与江苏丰县之间),就是茅姓的始祖之一。春秋末期,茅国被邹国所灭。茅国君主并不伤心痛苦,而是兴高采烈,大呼“脱烦也”,然后带着家人进山学道去了。后来道成,骑龙升天,成为道教中最离奇的先祖之一,被道家典籍称作“茅君”。

还有一位是苌弘,是周朝的大臣,刘文公的心腹谋士,能力很强。后来晋国内乱,范家和中行家被赶走,因为刘家和范家是世代姻亲,赵简子十分讨厌刘家,迁怒于苌弘,威胁刘文公除掉苌弘。刘文公无奈,只得杀了苌弘。苌弘被杀的时候怨气冲天,感动了上帝,血落在地上都化为碧玉,尸体也随即不见,飞升为神仙。苌弘化碧,这是道教中的著名传说之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