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木:色稍白,古材呈黄褐色,纹理细直,稍软韧,比桐木稍硬,易加工,但有时会变形,须经风化及火烧处理。作者曾获旧柳木板制为二琴,发音清亮而厚,散泛按均佳,泛音尤清爽灵敏。
水曲柳:作者数年前获北京民宅拆下旧梁一段,为水曲柳材,两端已槽杉,呈黄褐色,估计为数百年前材,木质稍硬,结构稍粗,有花纹光泽,略有酸味,成琴后发音宏大凝重,亦属良质。
椴木(紫椴):呈黄棕色,纹理细腻而软(比桐木稍硬),木纹有绢丝光泽,易加工,制成一琴,发音清润圆厚。
桐木:北京民宅旧材较少见
柏木(香柏):色黄红,边材黄褐。纹理直或斜,结构细,稍重,有韧性,香气浓重,缺点是木节较多,制琴时必须去除,补以桐木或他木,尚易加工,油漆性稍差,柏木属阴材,耐腐,少见于制琴。
琴面与琴底,都是以分别属阳与属阴的两种木材斫制而成。桐木属阳,置于上,斫成琴面。梓木属阴,置于下,斫成琴底。就木质而言,桐木松软,制作琴面能使琴的音色更美。而梓木坚硬,制作琴底能使琴坚牢不易变形。自古斫琴以桐梓为材,是有道理的。但琴材也并非非桐梓不可。
古琴面板上先要用漆灰作一层灰胎,这样可以保护木质松软的琴面。最常用的漆灰是用鹿角霜和生漆调和而成的鹿角灰。[5]古琴表面涂以中国大漆(生漆),大多数情况下用黑色漆,少数用朱色、褐色和紫色。待漆干透后,用油石蘸水细磨古琴表面。
古琴可越千年而逾美。同时,琴表面上因长年风化和弹奏时的震动所形成的各种断纹。主要的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龙鳞断、龟纹断等。断纹,不仅是古代文物的佐证,同样也使古琴更加美观,又使古琴的声音更加松透古雅,音色更妙。丝弦的特点在于韵长味厚、苍古圆润,所谓“音柔而意刚”。
因古琴琴材的差异性,古人对琴材及音韵总结有“四善”(苍、松、脆、滑)和“九德”(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之说。古琴音色各俱千秋,是古琴音乐魅力之一。
杉木为常绿乔木。木质轻柔,纹理平直细密,森色微白或淡黄,不翘不裂。大致分为油杉(黄杉、钱杉)、灰杉(糠杉、芒杉、泡杉)、线杉(柔叶杉)三类。
其他附件如岳山、承露、龙龈、雁足、琴轸则用硬木、玉石等坚硬材料制成。琴徽共13个,多用螺钿或玉石制成。
装饰
为美观起见,古琴常配有多种装饰,最常见的是绒剅上系有轸穗。也有在琴体上雕花、镶嵌玉石等。另一类特别的装饰是文墨篆刻。斫琴家和琴的主人常喜欢在底板上、龙池、凤沼内镌刻别名、诗词、方印等内容,为古琴增添了不少文人气息,也可以使人们对琴的历史和传承有个了解。
弹奏方法
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轮、拨刺、撮、滚拂等;左手有吟、猱,绰、注、撞、进复、退复、起等。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相反,人们也常用“对牛弹琴”、“焚琴煮鹤”来感叹某些人对琴的无知。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