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林黛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首当其冲地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渊明、欧阳修、苏轼等。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好古琴应具备的优点
(1)高音区要清脆有金石声,中低音要浑厚丰满。
(2)发音要松透、明亮、圆润、有韵味。
(3)琴弦离琴面不可过高,琴面要平匀,不可有煞(噪)音。
(4)徽位排列要正,否则会影响按音的准确和泛音的发音。
(5)年代久远有历史价值的古琴,琴身上往往有“断纹”,这种琴常常发音松透、圆润,优美动听。
琴桌
从前弹琴用的琴桌,有单人琴桌和双人琴桌两种。桌面有石制的,也有木质的。一般说,琴桌要用干透的松质木料制成,桌面不可太厚,以帮助古琴发音,增加音量。琴桌必须做的稳固勿使摇动,以免影响弹奏效果。琴桌要低,专用的琴桌,高约73厘米(较普通用桌略低),座位要高,以两膝能放进桌下为宜,适用于现代普通椅子高度的琴桌是65至66厘米高,如此两臂易在琴面上放平,肩部放松,便于演奏技巧的发挥。一般合适的书桌也可以代替琴桌。
古琴欣赏
古人弹琴之前要沐浴、净手、焚香,非常讲究。古人弹奏古琴有“五不弹”:不坐不弹,下雨不弹,衣冠不整不弹,尘市不弹,对俗子不弹。
弹奏古琴讲究琴与心融合,操琴是心意抒发,要求气定神闲;下雨和周围环境太差,不但听不到琴音,而且人往往不能心平气和,有伤于琴心的抒发。古琴可以对着水弹、对着山弹、对天弹、对地弹,就是不能对着俗人弹。因此,欣赏古琴要求弹者听者气息相通。
我们在欣赏古琴时,不但要用心去听琴音、琴曲,还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比如听《流水》,不但要了解“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还要从曲调的变化中感受大自然:滴答滴答的泉水汇成小溪,小溪汇成大江一路奔去,激流漩涡变成飞流直下的瀑布,然后流入静静的清潭。
琴本是好,可是好不好听,就在于弹琴的人,说实话,真的不咋地,对于对古琴精通的她,实在是听得无趣,连连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