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暮云是来到星象宫,才知道长安城的。
她跟谢宝树不一样,谢宝树在桃源村,还遇上了两位贵人。但是江暮云没有遇见,她一直都是这么苦过来的。在山上,其实有很多人都会很好奇,为什么江暮云经历了如此惨痛的事情,还能保持一颗不坏的心呢?
换了别人,早就黑化了。
这些事情,江暮云从来没有解释过。这一天,江暮云想带着自己母亲去长安城看看,她再次来到祖师堂,打算给祖师说一下。轻车熟路来到后山,江暮云走了进去。
祖师还是漫天星光,幻化出一个身影,她早已经知道江暮云的来意,说道:“想去就去吧,不过路上小心一点,最近道门很猖獗,看到道门的修士还有要让一让。”
江暮云点点头,她知道,自己这位祖师,非常懂算命,占卜一事。
占卜来源于上古方术,方术在上古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在神话传说和后来的文献中都可见到有关方术的记载。祝由术是当时很流行的一种方术,在《黄帝内经》中有明确的记载,此不赘述。
方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生殖崇拜,早期的方术其中一种是原始神灵形式。它是以涉及到神灵观念为特征的,因为人们认为万物都是有神灵的,原始神灵神化客体,并向其求告与敬拜,试图借助神灵来控制或影响客体。
有一种名叫丹鱼的灵鱼,如果把它的血涂在脚上的话,人们就可以在水面上行走,这也称为原始神灵方术,占卜术就是它其中的一种。后来天文历法的突飞猛进使道占走上了朴素的唯物主义道路,与古老的东方科学结合在一起。
“占”意为观察,“卜”是古人以火烧灼龟壳,根据其出现的裂纹形状,以预测即将发生的吉凶福祸。占卜术流行于人间界各个时代的文化中,且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占卜方式有求签、星占、纸牌占卜等。
人们用蓍草占卦,方法十分繁复,如《系辞》云:“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仂,以象闰,五岁再闰。”这种占卜术既难以操作,也很难看懂。
对俗世之间的人来说,占卜可以解决人的正常判断力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意义重大。无论是国家的朝政大事、军队的出征,还是百姓的祭祀祖先、婚丧嫁娶等都要事先进行占卜。人们认为如果得到了吉兆,就是神灵或祖先在保佑;如果得到了凶兆,就需要反省自身的过失。
儒家认为占卜所得到的结论并非是最后的结果,它在一定的程度上带着警示的作用。占卜的爻辞除了反映自然的天道外,对伦理道德也有指导作用,能够帮助人分清是非对错,指导人弃恶扬善。
盖天赐河图,燧人得之,以定天极四方;羲圣则之,乃画先天八卦,以乾为首,又据作后天八卦,以帝出震,先天六十四卦次由是成列;神农继作连山八卦,以艮为首。
黄帝续作归藏八卦,以坤为首;经尧、舜授受;文王演成后天六十四卦次序,并衍卦辞;周公又据卦绎爻释辞。孔子赞述作十翼传,而集其大成。到秦始皇焚书坑儒,烧燬很多书籍,唯易经属于占卜的书,倖免于难。
每一次,江暮云看到祖师能未卜先知,她都很羡慕。
虽然继承了祖师的衣钵,但是此时此刻,江暮云对占卜算卦一事,丝毫不懂。这时候,她问道:“祖师,我何时才能跟您一样,能预知未来的事情?”
祖师缓缓说道:“知道未来的事情,可不是一件好事。”
江暮云问道:“此话怎讲?”
祖师回答说:“你要是知道谢宝树的未来的命运,每天还会开心吗?”
江暮云愣了一下,急忙问道:“宝树哥怎么了?”
她神色着急。
祖师说道:“我没看过,也不知道,但是万一不好呢?你知道他悲惨的下场,又不能改变,这真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了。”
江暮云沉默,确实如此。
祖师又说道:“你若是想知道,我可以先给你说说。”
占卜时,要静心调神,专心暝想要卜问的事情,以和主卜的人精神合而为一。占卜人以占卜功具,即成卦象,以断凶吉,应具诚心求卦。
无事不占,不动不占,不为同一事反复占问。求占的人,如果毫无诚意或没有需要,随便占卜,也不会灵验。占问事情,也不可以一件重複占二、三回,如此就不会灵验。
自己的事占卜,骗说是别人或借他事来问,导致用神不定,占卜就不会应验。占问一事,尚有别种用意,就无法达到精神统一,占卜就不能应验。不诚意来求占者或以嬉戏玩之者不占,故意试探易占之灵验与否不占。
不忠不孝,强盗偷窃不正之事不可占。奸盗邪淫,饮酒疯颠等不合道理的不正经事,为天理不容,占卜不会应验。
简易乃执简驭繁之意。世上事物变化万端,究其根本还在阴阳。故此《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
阴阳来自简易的一,一指对立面的统一体。一也是元气,元气乃物质也、这个元气的一,由于旋转运动而分裂为二,这二就是乾元和坤元,乾元为阳,坤元为阴,而乾坤是一体的。这乾元(阳)坤元(阴)来源于一元。在《说文》中作如下解释:“唯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生万物。
变易乃穷究事物变化之意,《易经》以阴阳变化阐释宇宙万物一切现象。因此《易经》具有
运动、变化、生生不息的内涵。《易经》把宇宙看做永远运动着、变化着、发展进步着的物质。因此,《易经》是讲运动的、讲变化的,讲生生不息的书。
不易乃永恒不变之意,宇宙、自然界虽然变化无常,但有天地法则与基本规律可循,这个规律永恒不变,故曰不易。
祖师看了一眼江暮云,说道:“九州占卜之术,有很多种,我这里跟你说的,一共有三种,你好好听着。稍后我都会教给你,的你要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潜心修炼。”
殷人的占卜,一般是用龟底板作材料。之所以选用龟底板作材料,可能有两个原因:龟壳上有着天然的,奇特而又对称的图案,不由令人感叹造物的神奇。再者,龟作为长寿的表征,体现了先民对长寿的渴望,进而产生了崇拜的心态。
因此,人们可能认为长寿的龟有灵性,这种灵性可以沟通天地。
殷人占卜的具体方法则是:用一龟甲,先把要问的事刻上去。如干旱,不知是否会下雨,其问辞便常是,“帝其令雨?”。然后在龟甲上钻一孔,放在火上烤。
于是,以小孔为中心,就会出理粗细不等的各样裂纹。这个过程,后人称之为“占(钻)龟取象”,龟甲在烤裂时会发出“卜”的声音,这大概是占卜二字的由来。而龟甲上的裂纹,也就是“象”,更准确的称呼,应当是“兆”。兆是个象形字,是龟甲上裂纹的象形。占卜者便是通过仔细观察兆的形状,从而作出分析和判断,或会下雨,或不会下雨等等。
玉兆、原兆、瓦兆,分别指龟甲的裂纹象玉石的纹理、象田野干早的裂纹、象烧制陶器时因温度过高而致裂的裂纹。其中,玉兆为上,原兆次之,瓦兆又次之,这是兆的三大类型。具体再分,每一基本类型又可大体分为一百二十种形状,加起来便是三百六十种。而玉兆、原兆、瓦兆每一类的分析和判辞又各有一千二百条,这样加起来,便多达三千六百条资料。
因此,尽管殷人如此努力的对兆进行归纳、分类,但其间的繁难与不规性,则是可想而知的,而龟卜最终未能形成系统的文献流传下来,实际上是与占卜这种方法有关,它不便于归纳、分类、总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