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设置: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磨刀 > 第三百三十二章 谢宝树想杀人

第三百三十二章 谢宝树想杀人

陈世峰就这样,惨死在符雪园刀下。

不止如此,符雪园还用刀割下他的头颅。在这一瞬间,符雪园不是一个老人,而是一个在漠北打拼多年的金丹境修士。他朝谢宝树感激的看来,把刀扔给谢宝树,然后提着陈世峰的头颅走了。

谢宝树只是收回了自己的刀,没有说什么。

书院中,一些年轻的学生,看到了如此血腥的一幕,都有些不舒服,甚至有学生呕吐出来。坐镇书院的儒家修士,面色非常不好看。

这些学生,可是都菩提书院的栋梁之材,怎么能出事呢?

谢宝树看到了他的脸色,不过完全不在意,他说道:“书院的学生,本来不应该恐惧血腥。将来若是打仗,若是妖族入侵,你书院岂能完好无损?”

儒家修士说道:“天塌下来,自然有我们这些个子高的了:“夫志,气之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

志,是气的统帅,志向着哪里,气就跟随到哪里。养气,先要立志。立什么样的志,就会养什么样的气。要养浩然之气,必靠浩然之志。立志就是要在思想深处确立人生目标和远大理想,明确的目标可以确定努力和前进的方向。志向一旦确立,便不容易被改变。立志是对于每个人来说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

如果连学生的安全都不能保证,那书院还教书育人个屁?

一个如花似锦的姑娘,竟然就这么死在书院里面,谢宝树觉得简直不能容忍。

那个儒家修士,发生了这种事情,他竟然还不反省。

这样像话么?

人生如此又有什么事情做不成?读书,经商,人生各种事业有此何事不成?这是人生的大根本,本立则道生。自省也是提高自我修养的重要方法,在不断的反省自己,克制自己中,才能不断的深化自我道德修养,让正气萌发。

自省是为了反省自己,可是反省过后如果不改过,那么自省,其实是无意义的行为。一个充满正气之人,行为应当光明磊落,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亦应当坦荡承当并加以改正。

人无完人,但这绝不是放任自己的借口。只有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去改正它,才是对自省最好的实践。所以大儒王冕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正气满乾坤”。

西晋大儒杨泉言:“一身正气为人师,两袖清风能生威。”

修身,就是修德,指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和人格上的自我完善。儒家经典《礼记·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从最高统治者到普通老百姓,都要把修身作为为人处世的基础与根本。修身是儒家文化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其内涵是通过陶冶、锻炼自身的道德品质不断完善自我。

修身能够抑恶彰善、濯污扬清,成就道德高尚之人。先人对人性的认识,说法不一。孔子曰“性相近”,孟子倡“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

秦汉以后,董仲舒、扬雄等人则认为性兼善恶。不管怎么样,人性只是一个内在的、潜藏的某种可能性,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须下一番结结实实的修身功夫。

孔子认为每一个个体后天所生

长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对其成长至关重要,即所谓“习相远也”,《尚书·太甲上》曰“习与性成”,也是此意。

孟子认为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四种道德情感,但这四种道德情感只是“善端”,即善的萌芽,能不能显露出来且成长壮大,有待于后天的努力,需要自我修养、爱护、培养。

就像树苗需要阳光照耀、雨露滋润,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斧斤砍伐、牛羊啃食,再好的树苗也会夭折。他说:“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荀子认为人生而好利疾恶、有耳目之欲,故必须制定礼仪法则和制度规范,强制人们遵守。董仲舒认为人性兼善恶,善须后天着力培育才能成就。他举例说:“故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善与米,人之所继天而成于外,非在天所为之内也。

是说,虽然善是一种先天的禀赋,若不加以修炼,也可能会成恶。总之,自先秦以来,思想家们不管对人性的认识如何,但都强调后天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唯有修身才能抑恶扬善,成就世间最高贵的人。

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礼记·大学》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修身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更好地发挥示范群体的表率作用。儒家文化特别重视执政者的道德修养,认为他们具有强大的示范带头作用。有人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正”是对“政”的最佳诠释。正人先正己,执政者自身端正,才可要求百姓端正。

要想使执政理念迅速实施,最好的办法是以身作则,自我修养,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因为为政者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影响力,具有广泛的带动作用与示范效应,他的一言一行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代表着一种风尚、一种榜样,民众不知不觉在模仿学习。

如果为政者正直无私、清正廉洁,那么上行下效,民众自然就走正道,即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如果为政者胡作非为、营私舞弊,那么他在民众眼里就威信扫地,指令也得不到贯彻,即所谓“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说,要想正别人,须先正自己:“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孟子曾以伯夷、柳下惠为例说明圣贤之士对整个社会风气的良好的影响带动作用:“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

鄙夫宽。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於亲炙之者乎?”孟子还强调应把道德修养高的人置于领导地位,他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孟子·告子下》记:鲁国打算任用一个叫乐正子的人治理国政,孟子听到这一消息后高兴得夜不能寐。朋友公孙丑问孟子乐正子是否很坚强?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是不是乐正子非常聪明有主意?

孟子回答不;公孙丑又问是不是乐正子见多识广?孟子的回答依然否,但他接着道出自己高兴的原因:“其为人也好善。”可见孟子认为为政者有“好善”的品德胜过足智多谋与精明强干。

为什么“好善”如此重要呢?孟子说:“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

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意谓,一个道德修养高的当政者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能把良善正直之士吸引过来,大家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就能把一个国家治理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