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设置: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磨刀 > 第三百六十三章 西边来了个僧人

第三百六十三章 西边来了个僧人

太宗皇帝在登基之初并不怎么欣赏佛教,而和道士的往来更频繁一些。太宗皇帝真正改变对佛教的态度,大家普遍认为,这要归功于他对玄奘的崇拜。

与其说唐太宗护持佛教,还不如说,唐太宗护持玄奘。他对这位和尚有一份欣赏,欣赏他能不远万里亲身走一趟“丝翡翠之路”,玄奘是在那个时代真正能“开眼看世界”的大唐人。

还有一份感动,太宗皇帝多次许以高官厚禄,玄奘法师始终孜孜以求,潜心佛法。尤其是在这位皇帝病重的最后一段时间,他对玄奘法师如此地信赖,甚至有些依赖,几乎到了形影不离的程度。

唐太宗在这篇《圣教序》里称赞玄奘是“法门之领袖”,“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认为这位法师“千古而无对”。

太宗皇帝以他的帝王之威,赞叹玄奘是“千古一人”,无论是玄奘的悲心、决心,还是玄奘的佛学、智慧,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他说玄奘“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表扬他跋山涉水留学印度,学到了真正的佛法,他说

玄奘”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表扬他博学通透,辩论无敌。

玄奘的才华和敬业精神,感染了唐太宗。不久再次召见玄奘,唐太宗声称自己虔诚地信仰佛教,还下诏允许在全国三千余所寺庙里分别度僧五人。

据说,皇帝在此之后经常请玄奘去陪伴他,想必是有很多聊得很开心的话题,尽管未必是佛教的内容。大唐的佛教政策,就此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据说小时候,玄奘就非常有慧根。

在一座寺中有一个小和尚,他从小就在这里出家了,每天清晨,他要去担水、扫地,做过早课后要去寺后的市镇上购买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回来后,还要干一些杂活,晚上还要读经到深夜。就这样,晨钟暮鼓中,十年过去了。

有一天,小和尚稍有闲暇,便和其他小和尚在一起聊天,发现别人过得都很清闲,只有他一人整天在忙忙碌碌。他发现,虽然别的小和尚偶尔也会被分派下山购物,但他们去的是山前的市镇,路途平坦距离也近,买的东西也大多是些比较轻便的。

而十年来方丈一直让他去寺后的市镇,要翻越两座山,道路崎岖难行,回来时肩上自然还要多了很重的物品。

于是,小和尚带着诸多不解去找方丈,问:"为什么别人都比我自在呢?没有人强迫他们干活读经,而我却要干个不停呢?"方丈只是低吟了一声佛号,微笑不语。

第二天中午,当小和尚扛着一袋小米从后山走来时,发现方丈正站在寺的后门旁等着他。方丈把他带到寺的前门,坐在那里闭目不语,小和尚不明所以,便侍立在一旁。

日已偏西,前面山路上出现了几个小和尚的身影,当他们看到方丈时,一下愣住了。方丈睁开眼睛,问那几个小和尚:"我一大早让你们去买盐,路这么近,又这么平坦,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呢?"

几个小和尚面面相觑,说:"方丈,我们说说笑笑,看看风景,就到这个时候了。十年了,每天都是这样的啊!"

方丈又问身旁侍立的小和尚:"寺后的市镇那么远,翻山越岭,山路崎岖,你又扛了那么重的东西,为什么回来得还要早些呢?"

小和尚说:"我每天在路上都想着早去早回,由于肩上的东西重,我才更小心去走,所以反而走得稳走得快。十年了,我已养成了习惯,心里只有目标,没有道路了!"

方丈闻言大笑,说:"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标上了。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炼一个人的心志啊!"

几个月后,寺里忽然严格考核众僧,从体力到毅力,从经书到悟性,面面俱到。小和尚由于有了十年的磨炼,所以在

众僧中脱颖而出,被选拔出来去完成一项特殊的使命。

这个当年的小和尚就是后来著名的玄奘法师。在西去的途中,虽水阻山隔,艰险重重,他的心却一直闪耀着求法的坚毅之光。

道路曲折坎坷并不是通向目标最大的障碍,一个人的心志才是成败的关键。只要心中的灯火不曾熄灭,即使道路再崎岖难行,那片光明也会孜孜引路,如愿而归。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