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设置: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磨刀 > 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唐曾经的荣耀

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唐曾经的荣耀

武则天废中宗自立时,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攘臂而往,起草著名的《为李敬业讨武曌檄》,其中“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这些句子,竟让被骂的武则天都点起赞来。

据说武则天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惶然问:“谁为之?”

左右告之是骆宾王,武则天叹息道:“我身边竟没有这样的人!”

李敬业兵败被杀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这“文章四友”,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人。就象“初唐四杰”有领队王勃,“文章四友”也有带队大哥杜审言,他有个儿子叫杜闲,杜闲的儿子叫杜甫。

这些诗人,都是大唐的骄傲。

除去诗人,大唐还有很多名将。比如曾经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一个个都很厉害。

其实早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就封过一批有功之臣,他们都是随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事的功臣,被称之为“太原元谋十七功臣”。李渊在武德元年称帝后不久就公布了“太原元谋十七功臣”的名单。

他们分别是:尚书令秦王、尚书左仆射裴寂、纳言刘文静、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右屯卫大将军窦琮、左翊卫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唐俭、吏部侍郎殷开山、鸿胪卿刘世龙、卫尉少卿刘政会、都水监赵文恪、库部郎中武士彟、骠骑将军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左屯卫府长史许世绪。

这十七人中,秦王就是后来的唐太宗,其他十六位

也都是在李渊起兵初期就跟随他的。大封功臣也是封建王朝建立之处惯用的做法。唐太宗李世民在后世的影响力完全超过了他的父亲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影响力,以至于后人都只知有唐太宗而不知有唐高祖。对于唐初的功臣也只知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而不只有太原元谋十七功臣。

赵公长孙无忌第一。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要作用。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

赵郡王李孝恭第二。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佑,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莱公杜如晦第三。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但于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

郑公魏征第四。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贞观十六年病故。

梁公房玄龄第五。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房玄龄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

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贞观二十三年病故。

申公高士廉第六。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鄂公尉迟敬德第七。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启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

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

李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

卫公李靖第八。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

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因军事能力过高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直到老死。

宋公萧禹第九。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

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

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褒公段志玄第十。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起义功臣。参加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称。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

夔公刘弘基第十一。游侠,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

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

蒋公屈突通第十二。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

郧公殷开山第十三。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攻打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

谯公柴绍第十四。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

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

邳公长孙顺德第十五。李世民长孙后之叔,外戚。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玄武门之变充当打手角色。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

这些美好,曾经都是刘看山亲眼见证过的。

如今在妖族的践踏下,就要失去大好河山,如何能理解?

刘看山如此一想,他便死不掉了。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