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设置: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磨刀 > 第三百五十五章 两界山有没有刺客

第三百五十五章 两界山有没有刺客

荆轲说:“如今有一办法,一可以解除燕国的后患,二可以替你樊将军报仇雪恨呀!怎么样?”樊於期说:“到底怎么做?”

荆轲说:“希望借你樊将军的头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非常高兴,乐意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这样那么就可以一报将军之仇,二雪燕国被欺侮的耻辱。将军你可愿意?”

樊将军于是自杀。太子听说以后,连忙驱车赶到,伏在尸体上大哭,哭得非常伤心。最后收拾好樊於期的头,用盒子装好。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用百两黄金从赵人徐夫人那儿买到,派人将匕首用毒药浸泡。于是打点行装送荆轲出发。

燕国有勇士叫秦武阳的,十二岁的时候就杀人,人们不敢

和他正视。于是命令秦武阳作为他的助手和他一道去。到了秦国之后,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送了很多的礼物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事先为他对秦王说:“燕王确实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风,不敢派兵来抵抗大王您,愿意拿全国的百姓来做您的臣子,排在诸侯的行列,像秦国的郡县那样向秦国进贡,只求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

他们非常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现在谨斩杀荆轲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装好,燕王很慎重的在朝廷将它送出,派人来把这些告诉大王。一切听大王您吩咐。”

秦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

荆轲捧着装着樊於期的头的盒子,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依次进来。到了台阶下,走上前对秦王致歉说:“北方边远地区的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有些害怕,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吧,把秦武阳的地图给我拿来。”

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着,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荆轲乘机抓住了秦王的袖子,右手拿着匕首去刺秦王。没有刺到,秦王非常吃惊,耸身站了起来,挣断衣袖。拔剑,但剑太长,于是拿起剑鞘。当时非常危急,剑插得太紧,没办法抽出来。

这时,秦王的御医夏无且用他手里的药袋扔向荆轲。秦王正绕着柱子跑,惊惶之中,不知所措。左右大臣都提醒说:“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

于是秦王拔剑刺向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伤残倒地了,就举起匕首投向秦王,没投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杀荆轲,荆轲身中八处剑伤。秦王的左右大臣上前,斩了荆轲。秦王吓得很长时间头晕目眩不敢上朝。

春秋战国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养士之风盛于一时,故刺客特别多。秦代法制严苛,此类英雄无用武之地,有之,全部属于奸人歹徒之列。其流风余韵,反而见重于汉代(原来的歹徒都成了英雄。

比如上面的六大刺客,就经常出现于汉画像石。当时人对刺客是抱欣赏态度,非但不以成败论英雄,还充满怜惜之情。大众有大众的逻辑,法制拗不过文学。

司马迁也说,他们是“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更何况汉初功臣,位同宰辅的张良,本来就是在逃的刺客。博浪一击,天地震动,暴秦垮台,顿成英雄。当官的都如此,老百姓还忌讳什么。这是那时的风气。

除了这六大刺客,还有不少女刺客。

在封建社会,妇女地位相对低下,较少有机会参与政治生活,极少受到武艺和兵器技能的传授,但并不意味着可

与刺客完全脱离关系。特殊情况下,妇女也有成为刺客的可能。

远古时期,女性较为刚烈,被赋予行刺任务并不奇怪。封建时代的妇女,有时候是被逼迫着找回刚烈之风,从而走向反抗强权的道路。女刺客的故事,不全是传说。

聂隐娘就是一个受过特殊训练的武功高强的女刺客,但是在情感人伦面前,她的手只能不停地颤抖,直至最后放弃刺杀行动。

做刺客的,其实最忌讳的就是这一点,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刺杀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甚至与刺客的生死安危紧密相连。

春秋时期刺杀赵盾的刺客鉏麑,是因为忽然之间产生了真诚的感动,最终选择触槐而死,拒绝执行国君的命令。聂隐娘则是因为受到情感人伦的感召,同样在忽然之间感情波动,最终没能完成行刺任务。这样的失败,却不一定是失败。我们多少能从中体会到人性的伟大,也会在忽然间被触动。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为曹沬、专诸、豫让、荆轲、高渐离等五位刺客立传,合称《刺客列传》。在这篇传记的最后,司马迁给予这几位刺客很高的评价,称赞他们“不欺其志,名垂后世”,不管“其义或成或不成”,都应当被历史所牢牢铭记。

司马迁之所以欣赏刺客,大概是看到他们身上那种舍己为人、杀身成仁的“侠义”之风。为了兑现诺言或伸张正义,这几位刺客在生死面前都表现出一股凛然之气,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但是,历史上的刺客形形色色,各式各样,并不都是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英雄,作奸犯科、是非不分的刺客也不在少数。远的可以数到大唐铁血宰相武元衡的遇害,近的则可数何云封被杀。

历史上一直不乏职业刺客,他们唯利是图,只认钱不认人,之所以铤而走险,完全是受到利益的驱使。至于那些由政治之间或利益纠葛而引发的刺杀案件,也都是由特殊的集团利益支配,登不上大雅之堂。

当然,这些奸邪刺客的姓名,大多不为人们知晓。能被人们记住姓名,或者说历史肯于记载的,往往都是些能够张扬正义、救人急难、公而忘私的充满侠义之气的刺客。司马迁的徒子徒孙们,多少还是有一些能够继承祖师爷的史德,纵是春秋笔法,也要深寓褒贬。那些行为奸邪的刺客,在史籍中留不下姓名,也属正常现象。

因为心存“侠义”之念,荆轲决意拯救燕国,冒险刺杀秦王,所以上演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画面;因为心存“忠义”之念,曹沬在危难之际搏命而出,成功地用短刀逼迫齐桓公放弃了欺凌鲁国的强盗行径;因为心存“正义”之念,鉏麑不忍杀害忠臣赵盾,最终选择

“宁违君命”,触槐而死,从而留下一段“行刺未遂”的佳话。

义,是不少刺客名垂青史的关键,也给了刺客大胆往前走的胆气。从这个角度来看,义,其实也是刺客的一件宝贵武器,无形的武器。

剑,作为锐利的杀器,是刺客完成行刺任务的另一件武器,有形的武器。刺客经常也被人们称为剑客,应该与这种武器有关。鱼藏剑”的故事,说的就是春秋晚期著名刺客专诸,利用献鱼的机会,将匕首藏于鱼腹之中,成功地刺死了吴王僚。

当然,剑太短有时也会坏事。比如荆轲刺秦,如果换成一把稍长的剑,可能真的就得手了。从春秋到战国,剑慢慢地加长,携带已经不够隐蔽,但因为更便于战斗,所以仍时常有刺客使用。

幽冥真人看着谢宝树,说道:“刺客这么多,你还是要小心些。”

谢宝树点点头,他虽然有保命之法,但而不会傻到上去给人刺杀。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