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设置: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磨刀 > 第三百七十六章 长生不老

第三百七十六章 长生不老

地仙三境,好像在谢宝树面前,变得简单起来。

他听了两人的讲道,境界突飞猛进,而且没有停下来趋势。最后,一僧一道,又说起了长生的事情。佛道对于长生,是一种不同的概念。

许多人对道教的长生不死产生质疑,但实际上“长生不死”一词是分开来讲的。长生,是指我们的身体;不死,是指我们的灵性。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修行学道,也是要借助身体去作用,身体如果疾病不断,灾厄频临,不用说修道,就连生活也是痛苦的。没有身体,一切修道的方法都是空谈。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一切有形的物质,都会死亡,消灭,大道虚无,所以能够永恒不坏,历劫长存。步虚词有云:“炼质入仙真,遂成金刚体。”

修道就是将生命获得最大限量的释放和延长,并且将生命的质量提升到最高程度。不然纵使活到几千岁几万岁,在世间没有什么善行以利益众生,这样的长寿和千年的古树、顽石有什么区别?

享受生命,化度群生,并借助身体修炼元神,炼化自身阴质,就能够与道合真,长存不灭。

在《老子》第二十三章里,还有一段话:“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意思是说暴风骤雨不能持续很长的时间,天地也不能长久地存在,更何况人呢!

除了“道”之外,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限的,都是有生有灭的。人的生命也绝不例外,有生就有死,这是事物的自然,也是事物的必然。

一切有形的物质,都会死亡,消灭,而大道虚无,所以只有“道”才能够永恒不坏,历劫长存。步虚词有云:“炼质入仙真,遂成金刚体。”修道就是让生命获得最大限量的释放和延长,并且将生命的质量提升到最高程度。而修道者在享受生命、化度群生的同时,借助身体修炼元神,炼化自身阴质,并最终与道合真,长存不灭。

宗教伴随着人类对生命的思考而兴起,道教本是一个高度重视生命的宗教。

卢国龙先生曾说:道家发天道、明自然,发展文化的思路是由天至人,以自然之理作为文化体系的基础。由此,就对于生命的态度而言,道教虽然倡导返朴归真、少私寡欲,但却从不阻碍人们对于长生的向往,它倡导的是“重生贵生”,认为人的生命最为宝贵。

道教是一个对宇宙和人生都做出了哲学思考的宗教。但宇宙之浩渺与人生之短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苏东坡《前赤壁赋》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期盼生命永恒,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

那么

,生命的永恒能否实现呢?道教的答案是肯定的。方法就是使生命回归其源泉,也就是回到“道”中去,做到“生道合一”,就能够实现生命的永恒。

道是宇宙的本原。

《道德经》说:“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道永恒不变,亘古如斯,故能阅尽宇宙之内无限事物的起始。《南华经》说,道是“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的,能够“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天地有变道不变,万物有终道无终。

道的最大特性就是生生不息。《道德经》说:“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

道无形无象,其见证就是天地间大化流行所体现的永不停息的生命活力。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人贵为万物之灵,具有巨大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发现生命永恒的奥秘。这个奥秘就是“与道合真”。

《太上老君内观经》说:“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

司马承祯《坐忘论》说:“山有玉,草木以之不凋;人怀道,形骸以之永固。资薰日久,变质同神,炼形入微,与道冥一。”个体生命与大道就像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一滴水只有回归大海才能永不干涸,个体生命只有回归大道才能永恒不灭。

对修道者而言,生命的永恒有两个层次:其一是“形神俱妙”,其二是“形逝神存”。

司马承祯《坐忘论》说:“虚无之道,力有深浅,深则兼被于形,浅则唯及于心。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觉而身不免谢。”

“形神俱妙”是最高境界,在道教中要有明师传授心法,要通过炼己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这样的修炼过程,福报巨大者,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其次则是精神生命的永恒,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真性”不灭。“真性”就是每个人由道所禀赋的本性,也就是每个人的生命主体。

但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七情六欲发之于内,功名利禄感之于外,往往被妄念遮蔽迷乱而不自觉,导致真性随肉体的生死而轮回不已。要超出轮回,就必须让真性作自己心灵的主宰。王重阳祖师说:“是这真性不乱,万缘不挂,无去无来,此是长生不死也。”因此,道人修长生即是在追求与道和真的境界。

“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

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只贪利禄求荣显,不觉形容暗悴枯。”

汲汲于功名利禄,实际上就是“以物易性”,耗费了宝贵的生命。而道教要人树立起珍惜生命的意识,并积极探索如何让宝贵的生命不致成为划过夜空的流星。

道教所求之长生,既表现为对肉体生

命的尊重,更体现于现实人生中活出的最大价值。唯有功行至上者,其形魂才可跨越时间的限制,成为万世尊奉的修行楷模。

道教的养生术,来源于道教徒对长生成仙信仰的不懈追求的实践结晶。它是建立在道教独特的形神观、身心观及天人观等理论基础上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是一套相当庞大而复杂深奥的养生体系。教徒们在长期刻苦的修炼期间,通过打坐、守一、导引、行气、吐纳、服气、辟谷、胎息等手段来协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尽管道教门派林立,功法繁杂,但无论南宗北派、天元人元,其最重要均是采先天一炁。然而要采先天一炁,就要通过玄关要路才能沟通人体与宇宙的通道。

《西山群仙会真记》云∶“以法入道,道故不难;以道求仙,仙亦甚易。”

《西山记》又曰∶“虽知养性之理,不悟修行之法,则生亦不长;虽知修炼之方,不知养生之道,则修亦无验。”故要知玄关窍开的时间和位置所在是非常重要的。

《丹经》中讲∶“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而这玄关所在,只有名师指点,或在实际修炼中方能真正领悟。古人曰∶“讲道不离身,打铁不离砧,大道分明在人身,迷人不能向外寻,修行不遇明师点,枉费徒劳一片心。”《性命圭旨》云∶“人若知此天人合发之机,遂与中夜静坐。”

道教修炼讲∶“法、侣、财、地”,其中“地”指的是环境。

这就是说,修炼者除讲时辰和方法外,地形也很关键。修炼洞穴主要选择深山密林人迹罕见之地,及藏风聚气、山泉流淌之所。并要求洞内清洁、无异味,洞口最好朝南又居半山腰的福洞静穴。因修炼者根基不同层次不一,故修炼后的水平也不尽相同,而许多修炼功法也是深奥隐秘,得其真传者少,能写在经书中的也是多“露见枝条,隐藏根本”故真正得道者极少。

道教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道教认为不仅需要形体上修炼,而更重要的还需要精神上的恬淡无为,这就是形神双修。道祖曰∶“淡然无为,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

庄子也告诉我们说∶“养智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修炼者也只有达到无知无欲、无染无秽、无他无我的境界,才能作到精神内守而不外驰,独立守神而不耗散。而只有这样才能神形合一,表里相济,才能使“真气”在体内顺畅运行,并可获得健康长寿,得道成仙。《太平经》曰∶“人无忧,故自寿”。

打坐是道教中最基本的修炼方

法。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对修炼者来说,打坐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心理方面的显著现象是无波动或妄念起伏的心注一境。当练功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出现“恍兮惚兮”的静立状态,并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奇物景象。

“树崇拜”是早期人类所信奉的原始崇拜习俗之一。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树崇拜”类型,有的认为树木是“精灵住所”,树上有神的使者;有的认为树是“家族名字的来源”,树与宗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还有的认为树林是宗教崇拜的地方,是一个神圣的处所,“唯一的庙宇”。

夏的树崇拜却别有特色,其中反映了早期社会分工留下的痕迹。在中国传统宗教道教中,这种树崇拜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树崇拜与道教长生成仙思想结合,形成了道教独特的树崇拜观。

远古神话:“绝地天通”的神树

没有神灵崇拜,古人就不能慰藉心灵,而没有人类的崇拜,神灵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人和神还是要通过某种方式来进行沟通。“绝地天通”虽然隔离了凡人同天神的直接沟通,但巫觋还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与上天联系。在华夏的神话中,神树就是联系天地的“天梯”之一。

我们的先祖认为有一种叫“建木”的神树,位置正处于天地的中心点,因而成为通达天地的主要枢纽。《淮南子·地形篇》云:“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山海经》对“建木”则有更为详尽的描叙。《山海经·海内经》中记有:“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

“爰过”就是上下于天的意思,因此可以认为“建木”的作用相当于“天梯”。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叫“若木”的大树,《淮南子·地形篇》云:“若木在建木西,未有十日,其华照下也”。明代周祈《名义考》引《山海经》佚文:“灰野之山,有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日所入处。”

可见若木亦即古人眼中太阳下潜地底所经之树。这种叫建木或若木的大树,一方面支撑着天地,一方面作为天上神国和地上人间往来的一条通道。太阳由若木下潜地下,又由另一株神树“扶桑”升上天空。

《山海经·海外东经》说:“下有汤谷?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大荒东经》记有:“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古

人以树作为天地通道除了可以从文献材料中看出,在考古文物中也多有发现。

在以四川为主体的西南地区,曾出现过三千年前以三星堆文化铜树群为代表和一千七八百年前以摇钱树为代表的两次树崇拜习俗。这两个不同时期但具有文化传统上的渊源关系的树崇拜都反映了古人眼中树的天地通道作用。后来的道教吸收并继承了这种树崇拜思想,将其作为宗教神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道教吸收了树作为天地通道的作用,将它想象成道士成仙的一条通道。《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有侯道华由松树飞升的传说,其飞升时“松上有云鹤盘旋,箫笙响亮,道华突飞在松顶坐……俄顷,云中音乐声幢幡隐隐,凌空而去”。后人郑云叟以此题诗云:“松顶留衣上玉霄,永传圣迹化中条。不知揖遍诸仙否?岂累如今隔两宵。”由此可见道教中以树作为升仙的途径,可以说树的天地通道作用在道教中得到了继承和保留。

道教除了吸收远古传说中树的天地通道作用外,还根据自己的教理教义将长生成仙思想贯注其中。道教认为,在天上的仙境中,处处都有树的存在。《云笈七签》中说天上的阳明星、阴火星、真人星、玄冥星、丹元星、北极星、天关星、辅星、弼星等众星神周围都是树众环绕。

且不同的神周围的神树不同,有玉树、赤树、黑树、三华之树、青华之树等不同的神树。天上如此多的树与世间芸芸众生有着相互的对应关系。《太平经》中说:“人有命树生天土各过,其春生三月命树桑,夏生三月命树枣李,秋生三月命梓梗,冬生三月命槐栢,此俗人所属也。

皆有主树之吏,命且欲尽,其树半生;命尽枯落,主吏伐树。其人安从得活,欲长不死,易改心志,传其树近天门,名曰长生。神吏主之,皆洁静光泽,自生天之所,护神尊荣。”

这条材料说明,每个人都有代表其本命的树植于天下,由天上的树神看管。当人命将尽时,其树也会枯萎,人死后,树神就会把这株树砍掉。如果想追求长生的话,可以将树移植到天门附近,在这里的树都可不死,但前提是人必须得“易改心志”,即信奉道教。

由于树象征着生命,因此甚至有人就居住在树上,认为这也可获得长寿。

《云笈七签》里记有“南方去中国八万一千里外,名阎浮黎之外,极洞阳之野,国名伊沙硏之国,一名火庭天竺之国。国外有长洲,一名青丘,在南海辰已。地方五千里,去四方之岸二十万里,则生天树,长三千丈,大者二千围。

甚多灵药,甘液玉英,无所不有。其上有民,人皆寿三百六十岁”。这种居住在树上可获长生的观念

在东汉时大为流行,有道之人可久居树上.

树之所以能带给世人长生是因其自身有着灵魂和生命,如同人类一样,而且树自身有着很长的生命,所以成为了长生的代表。《三国志·魏武本纪》注引《世语》曰:“太祖自汉中至洛阳,起建始殿,伐濯龙祠而树血出。”《曹瞒传》曰:“王使工苏越徙美梨,掘之,根伤尽出血。越白状,王躬自视而恶之,以为不祥,还遂寝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