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设置: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磨刀 > 第三百七十六章 长生不老

第三百七十六章 长生不老

曹操伐树能令树出血,这表明树是有生命物体,伐树后不久曹操即亡故,说明树有灵性,会报复人类。再加上一棵树的年龄可以上达几千年,因此树在古人心目中就成了离人们生活最近的神灵。

受到人们的崇拜。树在道教中不仅象征着生命,而且有些自身中就有神灵,《抱朴子内篇·登涉》说:“山中有大树,有能语者,非树能语也,其精名曰云阳,呼之则吉”。人在山中遇到这种树精只要能正确叫出它的名字就无事了。

有道之人居树上得长生,凡人则可以祭拜树而得长生。《真诰》记有:“昔有一人好道。而不知求道之方。唯朝夕拜跪。向一枯树辄云。乞长生。如此二十八年不倦。枯木一旦忽然生华。

华又有汁。甜如蜜。有人教令食之。遂取此华及汁并食之。食讫即仙矣。”正因为树的长生象征以及其自身的神灵性,所以道教将其作为一种信仰继承保留,并且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崇拜。

道教宗源于黄帝,阐扬于老子,成教于道陵天师;以“道”为最高信仰,以虚无为本,因循为用作为教理教义基础;以尊道贵德、利物济群、清静无为、自然顺化为宗旨,劝渝世道人心,净化社会,返璞归真而臻天人合一之境界。

在道教信仰中,神仙信仰是核心内容。因为得道成仙是道教徒终生追求的目标,神仙是道教徒修道成仙的榜样,神仙事迹是道教徒实现成仙的楷模。在它的形成中,道教神仙信仰广泛吸收了中国传统的神仙信仰和神话传说,融合自身的信仰理论,最终形成了其独特的神仙信仰体系。

由此可见,神仙信仰是道教的精髓,道教因有了神仙信仰而博大精深,玄理无穷,

从现存史料看来,先秦道家典籍多涵方术修炼,且老子、关尹、庚桑、文子、列子、庄子等先秦道家人物在当时即被视为神仙中人,与神仙说相融合,道家人物与神仙人物原本即为一体。

东汉桓帝时,张道陵创立道教教团,使道家、神仙家、炼养家、方士、隐士等找到了归属,使中国古老的神仙信仰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也使道教神仙信仰思想体系得到了充实和发展。这时追求长生成仙的方式也由原来侧重于求仙变成金丹成仙之道,

出现了魏伯阳、葛洪等道教炼丹家,他们在“神仙必有,生长可致”理论的前提下,提出服食金丹可使人永远固形,达到不老不死。

在大隋时期,道教神仙信仰的内涵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就是由原来追求肉体上的长生,逐渐变成追求精神上的永恒、超脱,出现了成玄英、司马承祯。他们认为形体对人来说并不重要,形体是人的暂住体而已,关键是从精神上去理解成仙,称“体道圣人,境智冥符,能所虚会,超兹四句,离彼百非,故得久视长生”。

“善摄人生,忘平身相,即身无身,故无地之可死也”;“相与忘生,复忘死,死生混一,故顺化无穷”;就是说一旦忘记了生死,就超越了生死。认为不但要忘记形体,而且要忘记精神,做到物我两忘,如其解释老子“谷神”时称“能空其形神,丧于物我,出无根,气聚不以为生,入气穷,气散不以为死,不死不生,此谷神之义也”。

神仙信仰对世人起到劝善、完善人格的功效。

首先,道教告诉世人:神仙拥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生命,神仙超越了自然和社会的束缚,生活于自由自在的空间。神仙所拥有的长生、不死、极乐的美好生命境界,激起了世人的向往之情,而这些美好善良的象征,促使世人通过这种境界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在身心健康的情况下才能够学得神仙之道,才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够影响他人,积极向善。其次,神仙的自由无不激励着世人去向往,而达到这种境界的前提则是得道成仙,得道是成仙的前提,修道是得道的前提,这个道即是老子“长生久视之道”。

所以道教在引导世人向往仙境、追求长生理想的过程中,十分强调与人为善、积功累德,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道教在宣扬神仙信仰,劝人为善的同时,还大量倡导天道承负信仰,以长生不死为至善境界的生命观,这种“长生不死”指的是肉体的死去,存在的则是精神道德,人若违背了这个承负信仰,就会受到“天道”的报应,这对规范和提高现代人的道德素养将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人们在信仰神仙的过程中,相信承负报应,行善积德和慈爱亲和,而这些思想和行为也是安宁人心、维护稳定、创造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道教认为天地间有司过之神,按照人犯错轻重进行惩罚,并予以计算,犯错少则灾难少,多则忧患重。还认为有治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言人罪过,这种夺人寿辰的报应观,显然对现实社会有一定的约束力。

从正面看,只要多行善功,广积阴德,诸恶莫作,一定会得到福报。此外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

孤等等,人能如我存心、天心、赐汝以福,这就把人的行为好坏与人的幸福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人心的净化,而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东汉张道陵创教之初便将行善积德思想纳入登仙之途,他说:“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由此说明只要人能做到这些,不仅能长生还能成仙的道理。因此,劝导世人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显然也对社会的积极向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告诉世人一个最重要的命题:做人要正,正人方可成为神仙。

道教的神仙信仰因积极倡导世人从善去恶,济人济物,积功累德,最终超越于世俗,成为仙人,受到了世人的肯定和信仰,从而使更多的人参与到道教神仙信仰的行列中来,使道教神仙信仰在新的时代有了更广泛、更积极的现代意义。

长生对道教徒而言并不是刻意的去追求世寿长短的,道教徒追求的是出离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永断生死苦恼而进入不生不灭的大罗金仙境界,这是一种立足于世法而又不囿于世法的长生之道,是道教徒特有的超然于物外,走向生命之永恒的最高理想。

世人对长生的追求又不同于道教徒,如今世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不断提高,更多人需要精神上的富有,所以道教提出世人要想自己终其天年,首先要保持淡泊朴实的生活作风,也就是常言的“节食以祛病,寡欲以延年”。

其次要养德,大德必得其寿,德行不克,纵服金丹玉液也未能长寿。此外,世人只要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人我,看待是非,看待恩怨,看待得失,永远保持一种安详的心态,就能实现现实的长生人生观。

换句话说,道教所追求的“长生久视”,仅仅只是寿命的长短吗?

当然不是。自古以来,长生不老是上至皇帝下至平民人人梦寐追求的目标,《庄子》书中即描述,真人可以长生不老;历代道书记载,修道家活到一百岁以上者比比皆是。尹真人曰:“人若根源牢固,呼吸之间,可夺天地之正气,而寿命延长。”

然而老人并不是一个道教徒,他的长寿仅仅是体质、生活环境等因素的综合结果。而道教的长生久视,主张的是“性命双修”。《性命圭旨》中说到:

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氲是也。

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浑然合一者哉。

有些人可能会发现,“神”和“仙”我是分开来的,这与一般人的认知不太统一。大多数人认为“神”“仙”就是“神仙”,是一个概念,并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在道教理论中的“神”“仙”是有区别的。

在道教,传统意义上可分为“自然神

”和“人格神”。

为什么这样讲?道教是一个多神宗教,道众对于天地自然的力量是畏惧与崇拜的,自然的力量能孕育生灵,亦能颠覆。因此,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也都成为了“神”,其实际意义并不是有一个具体的事物在操纵,而是道教最高信仰,道的力量在运转。他们并没有一个实体,而是以无形在化现。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言:“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名,运行日月;大道无情,常养万物。”因此,并不能以有无神形,来判断神仙的有无。

“仙”,我们从自形上不难理解,“人”和“山”。

“仙”实际上就是“人格神”,是具有某种崇高的品德而成为仙,又有通过自身的修行而成为仙的。比方说:邱祖、关羽、岳飞、各方土地城隍等,这些都是极高的人格品德方才成为仙;又有三茅真君、葛洪、各派祖师等,通过自身悟道修行也成仙了。

或许,又有多少人要问,既然没有形状,那为什么,在道观还会见到,各种神仙塑像呢?其实,这些神像也并不是神仙本来的样貌,然而,之所以将其具体某形象,有其教育的意义。

就拿看守道教山门的王灵官来说,金睛朱发,银牙凤嘴,手持金鞭,三目圆瞪,足踩火轮,威风凛凛。然而,在神像两旁,我们经常会看到像这样的对联:内存邪僻,任尔烧香无点益。

心地善良,见吾不拜又何妨。由此我们不难理解,灵官大人是教导我们要行善,切莫为恶。对于恶人恶魔,灵官大人是坚决打击的。由此,我们要知道,神像不仅仅是神像,而应该在我们的诚心稽首下,去领悟每一尊神像的教诲,这才不叫迷信。

道教的神仙信仰,概括而言,就是对自然界一切神秘的力量,以及人世间一切至真崇高的人行品德的尊崇,实际上也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在道教中,天界是神仙的主要居所,也是万物生灵修行想要企及的最高目标。关于天界,中国传统的主流观点认为天有九重,道教吸收了这种观念,产生了最初的“九天”说。

随着佛教将古印度神话带入了中国,大大刺激了中国人的想象力,于是又产生了“三十二天”说,包括三界二十八天和四梵天四天。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三清天三天和之上的大罗天,由此形成了“三十六天”说。这也成为道教至今最通用的关于天界的说法。

黄精又名仙人粮,味甘性平治劳伤,补中益气乌须发,填精益髓润五脏。驻颜辟谷九蒸晒,轻身延年寒暑当,服食百日下三尸,彭质矫居一扫光,每日五片不间断,服之十年登仙乡。

黄精的发现大概始于神农氏尝百草时期,黄精因

其极好的滋补功效,寄托了道教对长生不死的不懈追求,黄精亦因道教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而被奉为仙品。

道教中人服食药饵“黄精”的历史

早在东汉末年道教诞生之前,作为道教的早期雏形的神仙道,便以服食黄精作为主要的饵药之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汉武帝时道士戴孟服黄精,又兼能种植。

神仙道颇重外在形体练养,将黄精列为长期服用的仙品,寄托了人类对生命长生不老的渴望与追求。黄精亦是在古代劳动人民药食同源的长期实践中,被证实确有延年益寿的价值,服食黄精比道教的历史更要深远。

在道教经典《道藏》中,最早记载道门中人服食黄精的是东汉时期,如汉灵帝时淳于斟“服食胡麻黄精饵”,陶弘景撰的《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也记载:“张礼正,衡山,汉末服黄精。”

汉末至北魏时期,道士张礼正“服黄精,颜色丁壮”,隋末道士岑道原“常食黄精,时百余岁,肤若冰雪”,元道士罗霎震撰《武当记胜集》认为黄精“苗带纯阳伴鹿眠,根头充实几经年”,历代道士服食黄精蔚然成风,不胜枚举。

道门中人服食黄精经久不衰,《续仙传》云:“朱孺子……深慕仙道,常登山岭采黄精服饵,历十余年。”不仅亲自去野外采食,而且留种栽培蔚然成风,如魏朝道士王晖,“常种黄精于溪侧,则虎为之耕,豹为之耘”。

武当山道士戴孟,“服白术、黄精,兼能种植”。

唐睿宗时道人许宣平,墙壁题诗云:“一池荷叶衣无尽,两亩黄精食有余。”种植黄精达两亩规模,充分体现了道门中人的劳动智慧,与自食其力的优秀品德。

关于黄精的神奇疗效,《道藏》里有一个故事:临川有官员家虐待奴婢,奴婢逃入山中以黄精为食,逐渐身体轻健,不知饥饿,可以灵健地攀爬树木或飞身而下,一次官员家把其包围至山脚之下,竟然腾空飞上山顶,以至于官员家捕之不得。这则故事虽有些夸张,但黄精的功效据此可见一斑。

《列仙传》云人服食黄精“长生不死者万数”,张礼正“以汉末入山,服黄精,颜色丁状,常如年四十时”,《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嵇康“闻道士遗言,饵木黄精令人寿,意甚信之”,刘无名“服黄精白术,以希延生”,从中可以看出,服食黄精可使人延年益寿,延缓衰老,甚至寄托着道门中人长生不死的终极理想。此外黄精在辟谷术中也是要饵,久服令人不知饥饿。

道教认为服食黄精能使人延年益寿,甚而长生不死的具体原理是什呢?道经将黄精列为草部上品,引《日华子本草》云:“补五劳七伤,助筋骨,止饥,耐寒暑,益

脾胃,润心肺。单服九蒸九暴,食之驻颜。”可见黄精具有滋补疗虚的强大功效,通过补益脾胃,滋润心肺,强筋壮骨的原理使人耐饥饿、耐寒暑、恢复五脏的劳损和七情对身体的伤害。

黄精在道家来说是一种帮助修炼的“仙药”,吃了能容颜永驻、肌肉丰厚、延年益寿,并成为道家很推崇的养生养精良药,而且能补中益气、润心肺、强筋骨。有人说黄精是取义“黄土的精华”。

《抱朴子》中曾说:“昔人以本品得坤土之气,获天地之精,故名。”两种说法差不多,都是说吸收了自然界灵气的意思。

道祖把“天大、地大、王大”改为“天大、地大、生大”,认为“生”比“王”重要,正因为道教乐生、重生,追求长生久视,因而便千方百计,殚精竭力,寻求使人长寿的方法。

这就是所谓道功道术,道无术不行,道寓于术。从理论上讲,道教强调形神相须,生道合一,认为欲求生长,便必须安神固形,性命双修,于是乃有所谓功与命功,命功炼形,乃有符箓斋醮,为人治病除妖。道教所推行的养生术很多,诸如内丹、外丹、存思、守一、服气、服饵、导引、行跷、胎息、吐纳、辟谷、等。

通过这些道功道术,“保神固根,精气不散,淳白不分,形神合道”,从而达到“生道合一,长生久视”。《内观经》中老君说:“道不可见,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

又说:“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

长生不老,何其难乎。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