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留两个军人之后,启元的心里终于不再沉闷,他仿佛在这个被日军蹂躏的城市里找到寄托。团长姓刘,军校出身,捯饬干净之后,看上去才二三十岁。刘团长来了便反客为主,指挥两个小孩子有条有理地过日子。不过启元仅剩的半麻袋大米禁不起三张年轻力壮的嘴,不到十天就见底了。好在刘团长的枪伤也勉强痊愈,在刘团长的谋划下,三个人趁黑出城南下。刘团长建议启元回去老家,这种时世下,还不如与家人混一起。刘团长也建议宝瑞跟着他找回部队去,像宝瑞那样的家世,回去肯定又得被抓壮丁,抓去不知跟着谁充灰,还不如跟着他,他会善待恩人。刘团长将启元送到离家不远,才拍拍启元的脑瓜子,领宝瑞走了。
刘团长与启元以往见的关先生等政府人员不同,刘团长有理想,有血,又有仁有义,看着刘团长,启元总想到失踪的东升兄。与刘团长分手,启元好生依依不舍,力邀他们去他家盘桓两天,可惜刘团长归队报国心切,三个人终有一别了。
启元毫发无伤地回家,让宋老爷喜出望外。沪松大战,宋老爷心里承认,他更关心的是儿子的安危,他心里满是后悔,不该讲儿子送到那么远的地方锤炼。见到启元的第一刻,宋老爷落泪了,抓着儿子的手不放。饭桌上,宋老爷破例让启元与他一起喝酒,激动地对全家人说,一家人,以后谁也不要走太远,什么前途,什么出息,全不如平安健康地活着。
对爹爹的话,启元特有感受。当战火将他与全家人分割的时候,他担心着家里的安危,爹爹又何尝不担心他的安危,那都是往死里担心啊。
但孩子们显然理解不了宋老爷与启元的激动,他们缠着启元讲那火连天的战场。尤其是启仁,大有恨不得替大哥在上海守那烽火三个月之势。晚上睡觉,启仁抱着被子偷偷钻进大哥房间,抓住大哥不让睡觉。
也有沉痛的父亲。宋老爷亲自领启元去容斋先生家说明东升的情况。虽然宋老爷一直安慰说,失去消息只是暂时,可容斋先生家还是哀声四起。这种年月,失去音信还能意味着什么呢。
也有又哭又笑的母亲。启元在家调养几天后,就领启仁一起找去赵宝瑞的家,将刘团长送的一些钱带去给赵家,征得老爷同意,启元自行车后座架了一袋年糕,启仁自行车后面架一袋挂面。宝瑞是启元的患难之交。赵家果然家徒四壁,赵家寡母膝下还有两个嗷嗷叫的儿子。启元都不知道这家人往后靠什么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