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华怀大志,目光高远,自然不拘眼前小节,不会细心到看顾妹妹的生活,非得萩华上门求助,才会想到取钱接济,给钱时候倒也不算抠门。只是萩华耻于上门低三下四,也不常求助。倒是启农得知萩华丈夫投亲之后,就顺理成章地猜到萩华面临的困境。启农而今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之后,待遇大好。他又是公司难得拿得出真本事的高工,工资收入与以往大有不同,他能帮助萩华。
萩华的处境,启农与大姐朝华曾经提起,但没对大哥启元说。因为他心知启元与朝华不同,启元得知后一定会寄钱给萩华。而他更不会与启仁提起,启仁不会管同父异母妹妹的死活。便是悦华虽知萩华困境,也没与启元说起,她与启农一样,凭良心觉得大哥已经承担够多,毕竟,谁都知道过去他们的娘对大哥非常不善。
启农告诉朝华的原因,是知道朝华眼下手头吃紧,帮不上忙。自从承文获得平反后,朝华千方百计找承文老友的路子,又千方百计挖掘自己在学校任教做副校长的优势,将孩子们都放到合适体面的岗位。但在承文落魄的时候,她的三女儿远去支边。七十年代末,千辛万苦才得以离婚后回到上海。可支边的女儿被西疆恶劣的气候折腾得浑身是病,无法正常工作,拖着两个女儿住在朝华家里,吃住全靠着朝华。朝华一声不吭地承担下来,完全拒绝其他儿女的援助。她觉得这是她的过失。在朝华的悉心照料下,三女的身体渐渐有了恢复,只是恢复挺慢。好在朝华的其它儿女都不会甩手不管,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有门路的找门路,三女两个女儿落实户口寻找学校的问题全部很快得到落实。在寻常的家信中,朝华都是乐观地充满诗情画意地告诉启元,她而今的生活非常令人满意,孩子们都很好,孩子们的下一代也都很好,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瑰丽的希望,她看得见这个家庭每一天都在迈出前进的脚步。每一封信,朝华都要将儿女辈和孙辈的生活一一简述一下,与启元分享她心中的快乐。不仅启元每月迫不及待地等大姐的信,连团团也很爱看大姑妈写的信,看了信还回家与宝祥区区本本详述,全家老小都对朝华一家了若指掌。
看多了朝华的信,启元打心眼儿地认定,一家兄弟姐妹看来都生活安定了。
忆莲更关系的还是自己的小家。她极爱区区,在她眼里,区区做什么都是好的。尤其区区也很争气,成绩在重点中学的初中也很拿得出手,因此直接就报送进入本校的高中。得知外孙保送消息,忆莲高兴得不知如何表达,慷慨地拿出五十元奖励区区。区区拿回家就与本本对分,两人分头上街背回一堆的书和玩具。等团团回家得知消息,钱早被俩小花光,团团急得顿足。五十元不是小数目,团团并不支持妈妈实施这种奖励。而且团团隐隐也猜到妈妈心底重男轻女的思想有点儿下意识地泛滥到区区头上。团团欣慰区区与妹妹分享的态度,她可不愿本本意识到自己被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