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策抽了口冷气:“两支弓,六个人一天做了两张弓,还有十二支箭,果真?”
赵武难以理解:“这有什么?如果工匠们熟练点,他们会做的更多,更好!”
齐策马上又问:“弓弦是什么做的?”
师修答:“羊毛,是羊毛搓成的绳子。”
齐策点头:“我明白了,难怪韩起要变了脸色。”
赵武不耐烦:“怎么啦,不就是一张弓,十二根箭吗?”
齐策转身解释:“主上不知道,我们且不说这制弓的速度,就说这弓弦——向来弓弦都是用牛筋做的,用牛筋坚韧,但使用前要烘烤,等烤软了之后,再给弓绑上弓弦……
韩氏是擅射,韩族的家丁多是弓兵,这弓兵在没挂上弦的时候是非常脆弱的,一旦遭到突击毫无反抗之力,而挂上弦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至少要三两个人舞弄大半天。主上送给韩氏一张随时挂弦的弓,如此一来,韩兵随时可以保持待射击状态,此举可以让韩兵的战斗力提高数倍。
另外还有箭,主上知道吗,向来箭杆都是用蒲柳做成的,天下蒲柳以董泽(在今山西省闻喜县)的蒲草做箭最为精良,但蒲草杆直且匀的很少见。
举个例子来说,晋楚邲之战,以楚国之大,举国才找出三支最好的箭,楚王平时将这三支箭放在太庙里,临到开战时,才将这箭交给神射手养由基,还特别叮嘱养由基不可乱射。那场大战晋国战败了,养由基只**两箭,剩下那支箭换给了楚王,楚王将之重新祭放太庙——”
齐策说完,又轻声补充:“养由基两箭射杀了晋国数一数二的两位勇士,直接俘虏了你岳父智罂,随后他在楚国做了九年俘虏。”
紧接着齐策有点失态的大喊:“千乘之国楚国,以倾国之力才找到三支好箭,你箭匣中居然一次性装了十二支好箭,如果楚王听了这个消息,一定会气的去跳河。”
赵武完全没有想到,在他眼中十分普通的东西,居然有这样重要的意义,嗯,貌似那些箭不是用树的枝节做的,所以箭身笔直而均匀——它们不过是像做铅笔杆一样,用锯子将整根树木锯成一段一段的,而后再用砂轮抛光打磨。
但锯子……砂轮……
ps:继续求收藏,求推荐。继续感谢中!
正文 第十三章 原来是春秋第一骂手(上)
web.
3z玩吧:由本站与著名游戏厂商‘九维网’共同运营。龙腾小说网提供和其他几十万3z书友一起,边阅读、边娱乐吧!^_^
第十三章原来是春秋第一骂手(上)
想到锯子,赵武顿时明白了:在没有锯子的时代,要想纯用斧子砍出一根均匀笔直的木棍,似乎不可想象,而砂轮更不是这个时代的东西。难怪整个楚国只能找到三根好箭。
“可我还是不明白,送出这三样东西,怎么就引得那些人愿意结盟?难道是《百器谱》的功劳?”赵武想了想,自以为是的说:“没错,制作这些东西的工具,在《百器谱》中都有标注。”
齐策马上建议:“那么《百器谱》更不应该轻易交出去,主上可以取部分残章送给那三家,这也是各家惯用手段,想必三家明知道是残章,也不敢抱怨。”
赵武皱了皱眉头:“齐策,说了半天,你还是没说出原因——为什么是为三郤掘坟。”
齐策笑了笑:“这个计划很庞大,当时的情景虽然简单,但要说明这个计划,就不得不解释许多——主上,韩起收起了弓箭后,曾要求派人到赵氏学习,当时你答应了,随后魏氏、范氏也各自看清了手中礼物的价值。
他们手中的礼物表明,赵氏已在他们所擅长的领域里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赵氏却并没有大动作,没有利用手上的东西与他们争利,所以其余两家马上露出了学习的意愿……”
赵武点点头:“这我明白,我赵家若是动手了,就挤占他们的市场份额了,所以他们担心……难怪,难怪当时那些人拼命冲韩起使眼色,而后韩起要我向他们索要礼物,原来如此。”
齐策点头:“赵氏要崛起,就必须获得三郤之外其余家族的支持,当时韩起替你做主了,表明赵氏愿意将各家擅长的技术送给各家,而主上当时的回答也妙不可言,主上当时张口要织工,说明赵氏不愿在其余三家所擅长的方面与他们争利,三家自然大为放心,欣然赞助——我以为教授这些知识,主上不要过于急迫,用个十年八年再教会他们,那种效果最佳。”
赵武一拍齐策肩膀:“十年八年——这建议太有趣了,我明白,用个十年八年,将这三家捆绑在我们身边,太妙了,你放心,我们有很多东西研究,即使研究一百年,也不见得将这些知识钻研穷尽。”
齐策脸绿了:“一百年,太黑心了!”
师修厉声提醒:“策,端庄点!”
齐策马上躬身告罪,赵武轻松下来,轻轻摆手:“两位不要这样有板有眼,我对这个世界不熟悉,今后还要依仗你们,我们相处的时间还很长,若日日如此古板,时时如此拘谨,生活岂不无趣极了。”
齐策与师修赶紧离席而起,跪地叩首:“我二位今天遇到明主了……”
两人说了一大堆感谢话,似乎感动的无以复加,赵武摆摆手:“瞧,我刚说不要礼节太多,你们又来了,快起来吧,智罂大人去了西园,用不了多久就会回来,我们时间不多,赶紧再给我解释一下,所谓我们南街之会‘替三郤掘坟’,又是怎么回事?”
齐策看了看门外,压低声音:“其实答案很明显,三郤对赵氏的敌意总是难消,赵氏要想重新夺得新位,则必须从三郤下手——因为他们手头有三个卿位。
如今栾氏与三郤争斗越来越激烈,三郤再不放弃手中的权力,必有灾祸降临,等到巨变发生的时候,赵氏一族身系多个家族,三郤空出来的位置栾氏还能给谁,他还敢给谁?故此,下臣要在这里恭贺主上,赵氏兴起的曙光已经出现了。”
赵武装作深沉的点点头,一时之间,他脑袋被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搞懵了,还没有醒过神来,所以只好不懂装懂的装深沉。齐策马上又补充说:“主上刚才拒绝中行氏、荀氏的陪嫁,也做得好啊。”
这话说完,师修起身,悄悄踱到门口,在门口磨磨蹭蹭,假意要去取炭火,实际上在为两位把风。齐策知时间紧迫,赶紧低声说:“晋国八正卿,荀氏现在占了两位,栾书斗倒了三郤后,荀氏定然也能占点便宜,等到那时,八位正卿荀氏有可能占了三位——这荀氏就是下一个三郤。
赵氏崛起,虽然不得不仰仗智氏,但与这三家过于密不可分,对赵氏未必是福。大家族之间,利益随时产生变化,今日的盟友也许就是以后的死仇,赵氏家中荀氏独大,未必是好事!”
赵武马上想起了他那位正妻,紧迫的问:“韩起每次提起娇娇,总是嘿嘿而笑,倒是怎么回事?你在国都待过,听说过这位娇娇吗?”
“娇娇”不是名字,这个词类似现代的“宝贝儿”、“天使”、“安琪儿”一样,都是对爱女的一种昵称。同样类似的昵称还有“姜”、“无盐”——当时人们的主要调味品就是姜,做菜则主要靠盐提味,“无盐”则没有味道。故此这两个名词就成了自己心爱人的昵称。
院外响起脚步声,师修低声咳嗽了一下,齐策赶紧低声说:“主上,你想,若是你十六岁定亲,同伴都做母亲了,你还迟迟未嫁,只等着那人记起来娶你,你的脾气会怎样……这魏家的魏相可是文采斐然,主上读过《绝秦书》了没有,我还记得其中的精彩段落……”
齐策后面说的话是为了掩饰,紧接着,他摇头晃脑的背诵起来。赵武被夸得不好意思,他心中暗想:“什么呀,我是看到你们谈起娇娇都脸色怪异,才拒绝的陪嫁的——天呐,一只母老虎就够可怕的,来一群母老虎,还让不让人活了。我还想‘家中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哪敢放群虎入门。”
正思索间,齐策吟诵的句子让赵武跳了起来——好熟,原来是熟人,天呐,原来这“魏相”就是“吕相”,就是《绝秦书》的作者。这篇文章,师修曾让赵武读过,而在现代,《古文观止》里收录过这篇文章,赵武正是用这篇记忆中的文章对比古今,学会了当时的语言和文字。
ps:求票,求收藏,那个……无限感谢中各位读者关怀,敬请读者继续支持,多谢了!
正文 第十四章 我的地盘我做主(下)
web.
3z玩吧:由本站与著名游戏厂商‘九维网’共同运营。和其他几十万3z书友一起,边阅读、边娱乐吧!^_^
第十四章我的地盘我做主(下)
摘自:w.
赵武不知道,这年头陶器都是奢侈品。而这些砖块是用烧陶的手段制作出来的,它的价格与陶器相当。完全用这样的砖砌成一个院落,简直就相当于在现代用金块砌成一个院落一样,奢华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
摘自:w.
众位家臣都露出恳求的目光,赵武眼睛扫了一圈,寻不到支持者,他颓然的扔下马鞭,用现代语言叹息说:“虽然权势长了点,但终究不能事事如意。”
摘自:w.
众人听不懂赵武的感慨,不过,赵武已表露出明显的放弃意图,达到目的的家臣便不再强求,他们唯恐赵武改变主意,马上调转话题……
摘自:w.
在山中住宿一晚后,第二天,家臣们紧着劝赵武离开,那模样,似乎生怕赵武再冒出稀奇百怪的主意来……赵武离开时,终究还是坚持让人赶着僚清捕捉的羊群上路,这也使他们一路走的很慢。
摘自:w.
看出来了,齐策与东郭离虽然是后来者,但他们排斥“僚清”与“阍连”的意思却与之前的师修等家臣完全一致,在山中小院里、在路上,“连”与“清”都找不见接近赵武的机会,甚至靠不到赵武身边,让赵武对人与人之间森严的等级只感到无奈。
摘自:w.
等进入赵城,“连”与“清”两人才凑到赵武身边,其中,“连”举着一块看不清形状的布帛邀功:“主上,我们已经试着用羊毛纺织出了东西,你瞧,这东西虽然长的像葛布,但其实比葛布还要粗……”
摘自:w.
赵武伸手摸了一把,这块“布”确实粗糙,甚至有点扎手,他扬了扬手中的布,竭力思索——猛然间,他想起了一个词:精梳。
摘自:w.
中国字真是奇妙,这个词就说明了其中的工艺,赵武脸有喜色,他扬着布说:“快去制作一把梳子,梳齿要密,而后更密,最密。用最密的梳子梳理羊毛,梳出来的细绒纺出的布,命名为‘绒’;而后换粗梳子,再次梳理,纺出的布命名为‘呢’,最粗的梳子纺出的布称之为‘毯(古称‘氍毹’)’,最后剩下的羊毛也不用丢弃,用杵臼锤击成致密的羊毛席子,称之为‘毡’……”
摘自:w.
稍停,赵武思索的说:“或许,这期间还要加上洗涤与染色的工艺,回头卫国赠送的织工到了,让他们研究。”
摘自:w.
赵城城祖府内响起韩厥的声音:“小武,你回到了家却不进屋,在院里说那么久干嘛?快进来,我有话与你说。”
摘自:w.
赵武一惊,他诧异的望了望随从,家臣们纷纷摇头,表示自己对韩厥的突然来访毫不知情。
摘自:w.
赵武疑惑的走进屋内,向韩厥行礼。韩厥一摆手,命令赵武的家臣退下,劈头就问:“那位齐策你还满意吗?”
摘自:w.
赵武连声感谢,韩厥漫不经心的询问:“武啊,我韩氏当了多少年卿了?”
摘自:w.
赵武伸出指头,装模作样的计算,他其实完全不清楚答案,只是借这个机会等韩厥后面的话。
摘自:w.
韩厥继续说:“当初我为卿的时候,有多少家族显赫一时?现在,当初那些显赫一时的家族又在哪里,他们的后代成为什么人?但我为什么还在,还在当一名卿?”
摘自:w.
这个问题赵武知道答案,他回答:“当初,追随晋文公的五家忠贞之士,狐家已经不见了;胥家也剩下了一位;我赵氏险些灭绝;先氏曾有出逃秦国的经历;荀氏也有几起几落的时期;魏家已经数代没混上一个卿——五家之中,安然无恙者,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