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产业来说,全球第二和全球第一的差距都是非常遥远的。但幸运的是,华为作为全球通信设备市场的第二大厂商,离全球第一的爱立信并不遥远,事实上已经只是一步之遥了。
按照《财富》世界500强2011年榜单公布的数据,排名第339位的爱立信的营业收入是282亿美元,而排名第352位的华为的营业收入是274亿美元,两者相差仅8亿多美元。以华为近年来的增长势头,2011年超越爱立信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待2012年4月华为公布数据后,谜底就揭开了。
据市场tiáo研机构公布的数据,爱立信2010年的销售额同比下降了2%,华为2010年的销售收入则增加了24%,在各大厂商中位居首位。以两家公司如此大的增幅差距,在公司运营不出现大的变动的情况下,没有人会怀疑华为以后会超越爱立信。
其实,如果看看两家公司的利润,我们或许会对华为更有信心。同样是在《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爱立信2010年度的利润是15亿美元,而华为的利润则是35亿美元,整整高了20亿美元。别小看这20亿美元,这意味着华为的营运体系十分优良,不会出现短期内的大幅波动。
当然,我们在为华为业绩高兴的同时,也要看到业绩背后的隐患。联想当年第一次进入世界500强的时候,国内也曾欢欣鼓舞,但其第二年就掉下了榜单。如果不是近几年国际厂商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而联想的市场主要在中国和新兴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联想也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重返榜单。
可见,企业能否长期维持在世界500强榜单上,更确切地说能否保持持续的发展势头,不能仅仅考察其某个时期的销售额,还应该关注其运营体系是否正常。
任正非曾说:“思科在创新上的能力,爱立信在内部管理上的水平,我们现在还是远远赶不上的。要缩短这些差距,必须持续地改良我们的管理,不缩短差距,客户就会抛弃我们。”
在任正非眼中,华为和这些国际巨头的差距,绝不像销售额体现出来的那么简单。
联想收购ibmpc业务时,联想的毛利润远远低于对方。但是,因为国内的运营成本很低,主要是人力成本极低,再加上联想“从毛巾中拧水”的做法,才让联想保持了必要的利润,而ibmpc业务只能亏损。
同样,爱立信的销售收入高于华为,但其利润居然远低于华为,应该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上,华为都是以低价著称的,如果以同样的人工成本等来计价的话,华为的利润率肯定是远低于爱立信这样的竞争对手的。
因此,我们在为华为鼓掌欢呼的同时,也不要过于乐观。如何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继续提升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运营水平,将是考验华为能否持续成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