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还下设了市南、市北、台西、台东、四沧、浮山、李村等七个军政委员会。
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是解放初期(1949年6月2日——11月8日)青岛市的最高权力机关。
胶东军区还于初春先后组建了警备第四、第五两个旅(各辖三个团),并在3月上旬动员了五万一千多名青年参军组成补充团,其中有十一个团升级到华乐野战军,七个连升级到中央警卫师,一部分人员补充了三十二军和军区部队。
军区还动员组织了数以万计的民兵、民工参加支援青岛解放,并抢修了三条通往青岛的公路,保证战时的交通运输。
这时军区的兵工厂已具相当规模,职工已达一万一千人,月生产各种口径追击炮六十门,掷弹筒五百多具,机枪、步枪五百多挺(支),各种炮弹十二万发、子弹三十七万发和大量的炸药,有力地支援了南下大军和解放青岛的战争。在作战物资的准备上,仅南海地区就为解放青岛的人民解放军,准备了三百五十多万斤粮食。
由于我军在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资上都做了充分准备,加上参战部队在战前进行了严格的训练,从而保证了青(岛)即(墨)围攻战的顺利实施。
5月25日夜,第二阶段的战斗开始。
东路部队警备四旅于这天夜里出发,一路急行军由盟旺山、莲花山之间经九六夼,拂晓前向敌人第一道防线的中心据点——窝洛子村发起围攻。憋足了劲的战士们,犹如一群下山的猛虎,睡醒的雄狮一样,疯一般地冲向敌阵,喊杀声山摇地动,敌人的子弹似乎也因他们的狂怒而躲开了,那是敌人的手在发抖,命中率极低。一句话,敌人被这种威武的厮杀场面给吓呆了。
仅十分钟,短短的十分钟,jīng彩的十分钟,惊心动魄的十分钟。
敌人魂飞胆丧,自动放弃了阵地,向南溃逃。
溃不成军的敌人,有的刚从被窝里爬起来,衣冠不整,有的没戴帽子,有的跑掉了鞋,有的只穿了件衬衣,什么洋相都有。残兵败将窜至南山、南峙山一带,正好同我截击部队相遇。
顷刻之间,机枪、步枪、手榴弹的爆炸声响成一片,敌人在一片哭爹喊娘声中乱成一团,谁都恨爹娘给他们少生了两条腿。当官的找不着兵,当兵的哪还顾得了官,谁也怕自己的腿短,谁也嫌自己跑得慢,逃敌几乎失去了抵抗能力,就这样,没费多大力气,一部分被我军截歼,剩下的继续向南夺路而逃。
这时候,盘据在盟旺山、段山、莲花山、四舍山据点里的敌人失去了指挥,看到外面那种溃败场面,惊慌失措,也不战自退,纷纷夺路南逃,那真是兵败如山倒,有的干脆直接向我军缴械投降。
东路部队,一鼓作气乘胜追击,横扫千军如卷席,南进,南进……
敌人就像一群惊破了胆的兔子,昔日耀武扬威的霸道劲,早已不知道哪里去了,夺命逃跑的路上,人人都有种大祸临头的感觉。追击中,战士们不断捡到敌人丢弃的枪支、手榴弹和子弹带等。
枪声、喊杀声,声动数里之外。
东路部队一直追击到鳌山卫,受到了国民党保安旅一大队孙克宋部的抵抗阻击。
鳌山卫,自明代始就是胶州湾口的重要军港,明朝时期,日本正处于封建割据时代。封建贵族为解决战争带来的财政困难和满足自己的贪欲,便搜罗了一批失意的政客、武士、商人和浪人,组成海盗集团,经常到中国沿海掠夺和sāo扰。他们或借口贸易恣意抢掠,或杀戮沿海居民,历史上称之为“倭寇”。
倭患始于元末明初。明朝中叶以后,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扰达到空前严重的地步。
从明初开始,青岛滨海地区倭患频发。明洪武二年(1369)至七年(1374)间,倭寇曾六次袭掠胶州沿海。倭寇烧杀抢掠,百姓“多被伤害”,以至有“避倭内迁”之事。美国军舰帮助国民党运兵
嘉靖初,倭寇抢掠青岛沿海,一时“舟楫不通”,甚至“巡视所属,经行百里或止见村落一二处,而所居之室又皆倚墙为桩”,“少者仅一屋焉”(《修河公移碑》)。
可见,当年倭寇把我们青岛这片大好河山糟蹋得成了一片荒野无jī鸣的悲惨境地。
”鉴于倭寇的侵扰肆逆,明朝政府采取了“禁海”政策,并在沿海一带建立卫所,构筑墩堡、设置军屯、加强海防。“洪武元年(1367)春,诏天下郡县立卫所。”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莱州府建有三卫、八所、七巡检司、十六寨、一百四十七墩堡。
青岛地区当时隶属于莱州府,除胶州、即墨城防之外,设有二卫、五所、三巡检司、十寨,一百二十六墩,六十二军屯。占莱州府卫所墩堡总数的大半以上,足见青岛地区海防地位的重要性。
当时的二卫,即灵山卫和鳌山卫,鳌山卫和灵山卫分立胶州湾口,东西成犄角之势,是青岛地区的两大重要军港。
鳌山卫,位于即墨县境内。始建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史载其卫城“周五里,高三丈五尺”,其城门四,曰东镇海、西迎恩、南安远、北维山。鳌山卫辖二所二十六个墩堡。二所是浮山所和雄崖所两个千户所。
明代卫所的兵员编制,“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明史》卷九○)。实际上的卫、所均未能达到定员限额。青岛沿海二卫五所的官兵总共才只有五六千人。沿海岛屿港岸每隔四五里就设有一个墩堡。各卫所均置有“数百料大船、八橹哨船、若风尖快船、高地哨船、十桨飞船凡五等”,用以巡逻和追捕倭寇之用。
卫设有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经历、镇抚、千户、百户等军职官员,人数不等。卫所墩堡的设立,是明代海防的重要措施,对于威慑、打击倭寇、保疆卫国、保卫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起了重要作用,伺时也利于海运和港航贸易的发展。
到了清代,军事设置与明代不同,主要分为驻防和绿营两种。
清嘉庆十九年(1814),山东设登州、兖州、曹州三镇,以镇守为主,共辖三十营,分防全省各州县。镇以下设营,营以下设汛。当时青岛地区属登州镇管辖,登州镇下辖前营水师三营,即墨营、胶州营、莱州营等十三营。
清代沿海的海防较明代有较大变化,既恃险设防,又加强海防实力,增设水师营,形成水陆联防。但是新式海军成立之前,海防比较零散。也可以说是不堪一击的。
清雍正十六年(1738),实行“改设府县”和“裁卫设县”的改制,明代沿袭下来的沿海卫所制度废止。有的裁卫设县,有的并入所属州县。如裁大嵩卫、成山卫,改设海阳县、荣成县;将灵山卫、鳌山卫并入胶州。但是,军卫的军事编制尚存,山东设军卫四,即灵山卫、鳌山卫、临清卫和德州卫。每卫统若干营,“分驻各州县,屯垦自给”。
然而,军卫屯所隶属各州县,只是赋税归所在军卫。因此,清代卫所基本上成了地域名称。较汛为小的军防单位有墩堡,大曰墩,小曰堡,各有汛地,辖于营弁巡司。墩堡为明代卫所制度的遗留。以胶州营而论,旧设灵山卫墩三十,夏河所墩十六,胶州所墩二十六,逄猛司墩三,古镇司墩三,后均废。但另设有烟墩八处;关王庙、王台、纪家店、护岭庙、张仓五处在胶州境,另有三处在安丘境。
当时,鳌山卫归即墨营所辖,胶州湾是水师营战船、兵舰频繁活动和巡汛南北的大本营,较之明代相比,清代的海防有了较大的发展。
青岛因海设防,因海而兴。大海养育了这片土地,造就了它坚韧的性格。为了抵御外部的侵略,历史已郑重地将它推到了时代的前沿,使这里开始成为军事的要塞,保卫国土的前沿屏障。
国民党对鳌山卫这样一块军事要地,当然要严密防守了。
敌人为了阻止我东路部队的进攻,国民党青岛保安旅一大队长孙克宋,命令他的部队截断了电线杆,在交通要道立起木桩,拉起铁蒺藜,并用火力网配合,企图阻止我军南进。
谁阻挡我军前进,就坚决打掉它!这一点决不含糊。
东路部队阵地上,升起了一颗红sè信号弹。
强大的摧毁性炮火,立刻按火力分工,有层次地准确射向预定目标。
一座敌人的碉堡被炮火无情地掀掉了盖顶,连敌人的尸体也给炸得飞了起来。在炮火和机枪的掩护下,攻击部队乘势发起冲锋,一队队战士冲破敌人的封锁飞越障碍,从敌人设置的障碍物中开辟通道,勇猛的攻势就如同一把尖刀,chā进了敌人的心脏。攻击部队狂飚一般压了过来。
青岛保安旅本来就是国民党驻青岛的地方部队,平日里横行霸道欺压百姓神气十足,可是像今天这样的恶仗,他们是自娘肚子生下后,头一次碰上,子弹打得这群孬兵抬不起头来,炮弹轰鸣,喊杀声震天,敌人草jī了。
青岛保安旅一大队孙克宋部,招架不住我东路大军的猛烈攻势,最后被全歼于鳌山卫。
不自量力阻挡历史车lún的螳臂,最终都将被历史的车lún碾碎。
马山是敌人第一道防线上的重要据点。
打蛇先打头,擒贼先擒王。
在我西路部队的强大攻击下,马山守敌军心浮动弃山逃跑。逃窜的敌人有的坐车,有的步行,拖儿带女一涌而下,哭爹喊娘乱成一团,我军在追击中歼其一部。二八三团二营四连长驱直入,追击敌人四十余华里,一直追到栾家沟岔村,受到敌人的阻击。
当时天sè已晚,敌人依仗夜sè,以为解放军马不停蹄地跑了一天,疲惫之师不敢贸然进攻。
我追击部队指战员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乘夜sè组织一部分战士摸到敌人背后,前后夹击,在最短的时间内,将bào雨般的子弹射向敌群。村子里起火了,有几处房屋、草垛在燃烧,火苗浮动着,摇曳着,闪烁着,使人仿佛也置身于大火之中了,夜空中腥雾弥漫。
一阵猛打猛冲,敌人摸不清我军的底细,马上就炸了营,许多人莫名其妙地中弹倒下,像割断喉管的大公jī一样,乱蹦乱跳乱扑腾,很快就溃不成军,人人自逃活路,东跑一阵,迎头被打了回来,再向西跑,又迎头遇到枪击,再转向东,人马辎重全部失控。黑暗中,那真是乱兵、乱将、乱马、乱车、乱跑、乱冲乱撞、乱喊乱叫、乱而无序……只有挨揍的份儿,惶惶然如一群丧家之犬。
在我军的全线攻击下,敌人一路向南溃败,溃败……
26日12时许。
即墨城、盟旺山、马山、南泉、大庙山一线守敌全线溃退,枪械、弹药及其他军需品,沿途丢得遍地都是,溃退钓敌人各顾各,彩号和被撞倒的人,都来不及重新站起来,就被后面溃败的人马活活踏死了。混乱的敌人落荒而逃,许多人最终还是当了俘虏。
那仗打得十分过瘾,我军乘胜一路追击,解放了即墨城东至海边,西到胶济铁路,长达百余华里的大片土地,拔掉敌人的大小据点二十余个,彻底摧毁了敌人的第一道防线。
我中路部队于26日中午,解放了即墨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