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设置: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决战锦州:解放战争档案 > 敌我东北军事力量变化对比

敌我东北军事力量变化对比

9月,在向北宁线“扫荡”时,大部被八、九纵队歼于杨杖子地区。1948年3月,暂二十师由阜新地区撤至义县。4月,九十三军军部撤回锦州,军主力(除暂二十师)集中在锦州,暂二十二师守城北,暂十八师守机场及西郊。6月,卢浚泉升任六兵团司令,盛家兴为九十三军军长。

9月25日,解放军八、九纵队在锦州北实施穿chā分割,将前出的暂二十二师主力歼灭,暂十八师由机场撤回城内为预备队,增援城南,未能奏效,又退守城内。10月1日,暂二十师在义县被解放军三纵队及二纵队五师就地全歼,15日,解放锦州时,九十三军被全歼。

04.陈诚整编的新部队新三、五、七、八军

1947年7月,陈诚到东北后,为加强部队的实力,将东北地方保安部队扩编为正规军,以扩大实力。

(1)新三军

1947年冬,新三军由十三军五十四师、新六军的十四师及保安部队改编的暂五十九师组成,军长龙天武。12月,暂五十九师在法库南被歼1个团,冬季攻势中,新三军曾向沈阳外围“扫荡”,后驻沈阳外围地区。1948年9月28日,新三军(十四师、五十四师、暂五十九师)驻辽阳地区,被编入西进兵团,增援锦州,10月9日,全军在新民集中后,奉命向彰武方向前进,10日,在彰武台门遭五、六纵队抵抗。11日,先头五十四师进占彰武县城,六纵队一部稍加抵抗,即向北哈尔套方向退去,五十四师一部追击7.5公里,奉命停止了追击。13日下午,廖耀湘来到彰武新三军指挥部,令新三军沿彰武至新立屯铁路向西前进,同时,向北警戒,防止六纵队南下。当日,新三军派工兵炸毁彰武铁路桥,截断解放军铁路运输线,14日,西渡柳河,向新立屯方向急进,15日黄昏,同六纵队激战后,到达新立屯以北、以西地区,为兵团总预备队,同时,向阜新及西北地区实施远距离搜索警戒。

16日,锦州解放军主力奉命集结于新立屯。21日,新三军指挥所进至黑山县东,22日,进至谢家窝棚。

25日,新三军(欠十四师,已随四十九军行动)从新立屯出发,向营口方向撤退,撤至黑山以东绕阳河西岸地区,军部进至无梁殿附近,后尾受到六纵队的追击。此时,退往沈阳的公路被解放军截断,龙天武命五十四师进驻谢家窝棚与胡家窝棚地区,掩护军指挥部与兵团指挥部的安全,暂五十九师在芳山镇掩护兵团侧背。当晚,新一军军长潘裕昆到新三军军部,奉命前来接防,部队及军直属队做好了南撤的准备。

26日凌晨,解放军袭击了新三军军部,部队大乱,与暂五十九师失去联系,南撤计划被打乱。龙天武命军指、五十四师东进,天明后,军指进至茶棚庵,兵分两路,龙天武带五十四师向东进,参谋长李定陆率军指挥部及直属部队向南靠拢十四师,军指及直属队进到三家子时已夜半,遭到解放军袭击,再想北上靠拢五十四师,队伍大乱,已无法指挥,被解放军围歼,参谋长李定陆被俘。

26日拂晓,第十四师1个团,进至北宁线励家窝棚车站西南的姚家窝棚,遭六纵队阻击,于27日被歼灭。龙天武带五十四师东逃时溃散,26日黄昏,龙天武同新一军军长潘裕昆在一个小村庄收容了20多个溃兵,又路遇新三军暂五十九师师长梁铁豹,一行绕道至半拉门北,28日黄昏到新民火车站,乘火车逃回沈阳。同日黄昏,第十四师师部在黄家窝棚被十纵队二十八师和一纵队一师围歼,师长许颖被俘。

(2)新五军

1947年冬组建,军长陈琳达,由一九五师、九十四军四十三师、五十三军暂五十四师编成。其一九五师原为五十二军建制,四十三师为华北tiáo入东北的部队,暂五十四师由东北保安六支队改编。1948年1月7日,该军主力(欠暂五十四师)在沈阳附近公主屯被全歼。暂五十四师于1948年2月在辽阳被歼,后重建,去锦州地区补训,后归新八军建制。

1948年7月,在山海关、锦西地区重建新五军,军部驻山海关,军长刘云瀚,辖二十六师、暂五十师、暂六十师。二十六师原四十九军建制,师长张越群,1948年1月在新立屯被歼,2月,在锦州重建。暂五十师师长吴宝云,于1947年秋由第十一、十二保安区团队改编。9月,在梨树沟门被八纵队歼灭两个团,1948年2月重建,师长范玉书。暂六十师由辽阳县保安总队改编,师长陈应华。新五军成立后,范汉杰的意见,一个师担任关外绥中县的防务,另一个师担任山海关至昌黎间防务,军部驻山海关,但军长刘云瀚坚持把军部设在了秦皇岛,两人为此大吵一场。辽沈战役后,该军于10月27日,从秦皇岛去天津,归华北“剿总”,改为第八十六军。

(3)新八军

1948年7月,范汉杰在锦州组建新八军,军长沈向奎,辖第八十八师、暂五十四师、暂五十五师。暂五十四师,师长黄建镛,该师于1948年2月在辽阳被歼,又由第一保安区部队改编重建,暂五十四师防守锦州城东地区。暂五十五师,师长安守仁,由热河地方团队与交通警察部队合编而成,初归六兵团指挥,后归新八军建制,重点守锦州城南高地。10月初,tiáo去守备机场,13日撤回城内。第八十八师原为七十一军建制,1948年3月于四平被歼后,在锦州地区重建,重点守备锦州市区,为预备队。1948年9月,锦州外围战斗开始后,新八军一部被歼,残部被迫撤回城内坚守。10月15日,在锦州攻坚战中,暂五十五师于锦州市内投诚,其余在城东及老城内被歼。

(4)新七军

1947年冬,新一军集中长春后,沈阳方向吃紧,陈诚自感兵力不足,把新一军扩编成两个军,由新一军的新三十八师、暂五十六师、暂六十一师又组建成新七军,军长李鸿。暂五十六师师长刘德溥,原为伪满的铁石部队,后编为第十一保安区部队,1948年2月,改编为暂五十六师;暂六十一师师长邓士富,由原保安第十二支队改编,这两个师都是伪满的部队或地主武装的底子。新三十八师师长史说。成立后曾由新三十八师护送新一军部队南下,以后独守长春。1948年3月,新三十八师前往吉林公路上,接应六十军进入市区,共守长春,新七军军长李鸿兼长春警备司令,六十军守城东,新七军守城西,新三十八师在城北面,暂六十一师在城南,暂五十六师守西郊机场。在守长春期间,收编了部分地主武装,编成了1个骑兵团。

5月19日,新三十八师向西出击,掩护暂六十一师向长春西北方向抢粮,24日,守长春西机场的暂五十六师,突然遭到解放军的攻击,被歼两个团,新七军缩回长春市。7月,史说升任新七军副军长,新三十八师副师长陈鸣人为师长。10月初,城内已弹尽粮绝,第一兵团司令官兼吉林省主席郑洞国趁解放军主力南下作战,令新七军向西出击,企图夺回机场,郑洞国亲自督战,指挥新三十八师打了两天,只推进了几百米,因伤亡太大,只得停止了攻击。

10月17日,根据蒋介石的旨意,新七军准备突围时,六十军宣布起义,新七军后经与解放军联系,同意放下武器,19日,新七军在长春投诚。

05.东北军的老部队五十三军、四十九军

(1)五十三军

原为东北军的部队。1933年1月,长城抗战开始,张学良将东北军所属部队改为4个军5个师3个旅,由独立八、十六、十九、二十九、三十旅及骑二旅等部组成五十三军,军长万福麟。2月,将旅改为师。五十三军下辖:一○八师(独立八旅)、一一六师(独立十六旅)、一一九师(独立十九旅)、一二九师(独立九旅)、一三○师(独立三十旅)、骑兵二师(独立骑兵二旅)。1936年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借整编之机削弱东北军,每个军只保留2个师。

五十三军辖一一六、一三○师。1937年,在平绥线北段作战,后转至平汉路。1938年6月,参加武汉会战,当年秋,一一六师师长周福成任军长。1939年,参加长沙会战,1943年2月,编入远征军,归二十集团军指挥,并参加了滇西战役。1944年10月,归十一集团军指挥。1945年11月,进入越南安沛等地受降。1946年5月,由河内开进广州,6月,海运东北秦皇岛地区,集结于绥中、兴城地区,8月,经绥中明水塘门,占青龙、遵化,协同十三军进攻热河,占承德。

10月,为收复平绥线,出喜峰口作战。1947年6月,东北战事紧张,兵力不足,五十三军奉命由保定北进到铁岭地区,军长周福成,辖一三○师、一一六师,一三○师先解本溪之围,后移昌图。8月,全军集结开原,同时将暂三十师编入该军。

10月,一一六师在威远堡被歼,一三○师1个团也被歼,将暂三十师改称一一六师,另以地方团队新组建暂三十师,驻苏家屯整训,军主力在开原整训补充后,一一六师三四六团守铁岭,其余随第八兵团部全部进至沈阳市内,重点担任沈阳市守备任务。兵团司令部驻大北门朝阳街魁畲祥商店,一三○师师部在惠工广场附近一座四合院。

1948年10月28日,一一六师三四六团在铁岭被歼,残部逃向沈阳。29日,一三○师三九○团在裕国车站被歼。解放沈阳时,五十三军部队未做大的抵抗。31日,一三○师在大韩屯、八家子、罗家坟、沙河子、下坎子一带投降。

11月1日,暂三十师在北郊大洼地区,一一六师在望花台、大洼、二洼地区放下武器,在北大营向解放军投诚。同日,第八兵团司令兼五十三军军长周福成,在沈阳中街大西门内世合公银行投降。

(2)四十九军

东北军的老部队,“西安事变”后,由一○五师扩编成四十九军,辖一○五师、一○九师,军长刘多荃。1937年10月,淞沪会战中,四十九军在钱江弄、江桥一线坚守阵地,损失惨重,一○九师基本被打光,后一○九师又归第一战区指挥。1939年,四十九军守南昌松山,在修水作战失利,中将军长刘多荃被降为上校军长,一○五师师长王铁汉撤职留任,责命戴罪图功。1946年7、8月,在苏中作战中全军覆没,重建后,1947年9月,tiáo东北,军长王铁汉,辖二十六师、七十九师、一○五师。9月,在杨杖子战斗中被歼4个团,军长王铁汉带200人外逃,部队进行了整补。

七十九师于1947年12月,在彰武被歼,重建后驻沈阳。1948年9月,七十九师二三五、二三七团空运锦州增援,在锦州攻坚战中被歼。二十六师于1948年1月26日,在新立屯被歼,后在锦州地区重建,归新五军建制,同时,将暂编五十三师补入四十九军。

9月28日,全军(一○五师、七十九师二三六团、暂五十三师)驻沈阳地区,被编入西进兵团并指挥一九五师。10月5日,廖耀湘令四十九军随新六军后,向新民巨流河地区集结,为兵团总预备队,并向新民至法库公路警戒,掩护新六军右翼安全。10月14日,第一九五师去彰武,接替新三军的防务,担任侧背掩护任务。

24日,廖耀湘部署总撤退,军骑兵旅奉命,从大虎山地区进至彰武县城,接替一九五师的防务,掩护兵团后方交通线安全。黄昏,四十九军主力到达黑山的半拉门,一九五师工兵营破坏彰武县铁路桥后,达半拉门归建。此时,四十九军奉命为兵团南撤的先头部队,率新三军向大洼、营口撤退。

25日,四十九军一○五师前卫团,在大虎山以南六间房地区遭解放军八纵队阻击,军部与前卫团失去了联络。四十九军停止在陈家窝棚地区,在大虎山至老达房子公路上,投入战斗。27日晨,廖耀湘带新六军经四十九军军部驻地东撤,受到解放军的围歼,师、团各部联系完全中断,部队失去控制。激战一日,午夜,军长郑庭笈、一九五师师长罗莘荥,率特务连向辽河方向突围,部队被全歼。

28日拂晓,郑庭笈、罗莘荥被七纵队俘虏。七十九师二三六团原计划空运锦州,因空中封锁,被迫留在沈阳待命,后全团步行去黑山参战,途中得知廖耀湘兵团已被歼,于10月28日,中途返回沈阳,驻啤酒厂附近,10月31日,在解放沈阳时向解放军投诚。

06.“东进兵团”部队五十四军、六十二军、九十二军二十一师、三十九军、独立九十五师、暂六十二师

(1)五十四军

五十四军为陈诚的嫡系部队。1940年10月,为昆明行营第九集团军序列,军长黄维,驻文山枯水,辖十四师、五十师、一九八师。1945年5月,参加了滇南抗战,后属陆军总司令部,驻贵州兴仁,抗战胜利后,归第二方面军,在广州接受日军投降,辖八师、三十六师、一九八师、一六九师。1946年6月,由广州海运青岛,1947年,编入第一兵团。

1948年1月,tiáo东北,军长阙汉骞,辖八师、一九八师,先驻锦州,后移锦西,军部驻茨山。7月,将锦州铁路局警务处朱茂臻部,改为暂五十七师归该军建制。辽沈战役中被编为东进兵团增援锦州,10月10至11日,在塔山战斗中,八师曾进攻塔山,13日,又向桥头堡方向进攻,但没能突破解放军阵地,辽沈战役后从锦西逃回关内。

(2)六十二军

六十二军原是广东的部队,1937年7月,广东绥靖公署将10个整编师改编为5个军,六十二军下辖一五一师、一五二师。1939年4月,归第十二集团军,辖一五二师、一五七师、独立九旅。1943年夏,六十二军参加长(沙)衡(阳)会战。1944年4月,六十二军辖一五一、一五八、一五七师。1945年7月,归第二方面军,在广州、海南等地接受日军投降,后改为整编第六十二师,tiáo天津、唐山地区。1947年8月,移驻北平,1948年9月恢复为六十二军番号,驻冀东滦县,军长林伟俦,辖六十七师、一五一师、一五七师。1948年10月,东北战事紧张,原计划将山海关的新五军tiáo葫芦岛,六十二军接新五军防务,但新五军以刚改编、人员武器缺乏为由,拒绝北上,华北“剿总”只好改变原计划,将六十二军直接tiáo到锦西。10月9日,乘船由塘沽运往葫芦岛,参加进攻塔山战斗,重点向大白台山方向进攻。23日,又派兵进攻锦西城北高地,均未获成功,11月9日,从葫芦岛撤回关内。

(3)九十二军二十一师

九十二军原为十一战区的部队。于1945年9月,由武汉空运到北平,驻顺义、密云、丰台等地。1947年初,移驻唐山、天津地区。秋季因东北战场兵力不足,军长侯镜如率二十一师,支援东北,前去解朝阳之围时,被阻于义县以西地区,大部被歼。1948年,又被编入东进兵团,进攻塔山,10月11日下午,到达葫芦岛,为预备队,基本没参加大的战斗,辽沈战役后撤回关内。

(4)三十九军

原为青岛范汉杰的部队。于1948年6月在烟台成立,以一○三师为基础扩编而成,军长王伯勋,副军长程鹏,辖一○三师、一四七师。为救援锦州北进,编入东进兵团。10月11日,由烟台海运葫芦岛,当时风大船靠不了码头,在海上漂了一夜,上岸时,塔山战斗已过高cháo。辽沈战役后,11月9日,撤离葫芦岛去上海,后达蚌埠归六兵团建制。

(5)独立九十五师

为华北傅作义的部队。师长朱致一,自称为“赵子龙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组建之后经历大小战斗数百次,没丢过一挺机关枪。10月,被tiáo往东北,编入东进兵团,为攻击塔山的主要力量。10日,到达锦西地区,12日,到阵前察看了地形,13、14日重点对塔山进行了攻击,但进攻中伤亡惨重。辽沈战役后撤回关内。

(6)暂六十二师

暂六十二师原为新六军部队。1947年2月19日,在法库被歼,1948年在锦州地区重建,驻锦西、高桥地区,在进攻塔山中,为预备队,没参加大的战斗。辽沈战役后撤入关内。

07.国民党青年军二○七师

1944年9月,面对日军对湘、桂两省的大规模进犯,蒋介石在参政会作报告,提出号召知识青年从军。10月,举行了“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会议”,决定召10万青年分两期入伍,同年底成立了8个师,即二○一师至二o八师,当时二○七师师长方先觉(后罗又伦),驻昆明。为了提高青年军的地位,青年军的干部必须经过一个月的集中训练,再分配到各师。还规定从普通师tiáo来的军官要压低一级使用,师长到青年军只能任团长。

陈诚通过东南干训团教育长罗卓英来控制和掌握青年军。该师全美式装备,全师相当于军的实力,每师3个步兵团,2个炮兵营,1个工兵营,1个辎重营,每团3个步兵营,1个迫击炮连,1个战防炮连。1946年1月,运抵东北参战,为青年军二○七师,以学生成分为主,有一定的战斗力,师长戴朴,辖一、二、三旅。先后驻抚顺、沈阳地区。

1946年10月,在西丰县被歼1个营。国民党军第二次进攻临江时,三旅前去解救一九五师,被解放军伏击于三源浦地区。1948年2月归第六军建制(实际是空番号),辽沈战役中,其一、二旅在沈阳市担任守备任务,被解放军歼灭,三旅编入西进兵团,在辽西会战中被围歼。

二、东北野战军发展概况

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经历了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东北人民解放军3个发展阶段,是解放战争时期,全国五大野战部队之一。它是由原山东解放区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的主力和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军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各一部及新四军第三师等部,及东北抗日联军等部共11万人为基础改编和组建起来的。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东北野战军发展最快,人数最多,到全国解放最后胜利时,已发展为一支150万人(不含东北的34万多人)的多兵种的人民军队。

1.东北人民自治军阶段:1945年8月8日,前苏联政府对日宣战。8月9日,毛泽东主席发表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武装进行大反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8月10日,延安总部向各解放区所属部队发布向日伪军大反攻的第一号令,接着又发出了第二、三、四、五、六、七号命令,令晋绥、晋察冀解放区的部队向内蒙和东北进军;命令原东北军吕正cào、张学思、李运昌、万毅部,向察哈尔、热河、辽宁进军,协同苏军歼灭日军,肃清伪满残余,解放东北全境。但是,蒋介石政府在美国的支持援助下,利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承认国民党政府在东北拥有行政权的规定,大举运兵北上,抢占东北。

面对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于9月15日决定:“迅速地坚决地争取东北,在东北发展我党强大的力量”。9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了由刘少奇副主席起草的《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党内指示,明确提出我党我军在全国的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向北发展就是完全控制热河、察哈尔两省,发展我党在东北的力量,并争取控制东北。向南防御,就是收缩长江以南的战线,集中兵力,准备对付国民党军的进攻,保证我军主力向北发展。指示强tiáo“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先后决定,由彭真、陈云、程子华、伍修权、林枫组成中共中央东北局,彭真任书记,各战略区共配备100个团的干部(从班长到团长、政委)迅速进入东北,决定tiáo罗荣桓率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领导机关及山东部队主力,进入东北;tiáo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率部队进入东北;将准备南下中原的大批干部和部队用于东北;将原派往山东工作已经到达冀鲁豫的林彪、肖劲光北tiáo东北。

根据中央的指示,各解放区的部队日夜兼程,向东北急进。到1945年底,进入东北的部队达11万人、干部2万人。各部队到达东北后,以人民自治军、省联防军名义,组织发展军队。

10月9日,中共中央批准,组织成立东北临时军事机构——东北军区司令部,暂以程子华任司令员、彭真任政委、伍修权任参谋长,进入东北的部队及东北人民自卫军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31日,中央决定正式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林彪任司令员、彭真任第一政委、罗荣桓任第二政委,李运昌任第一副司令员,吕正cào任第二副司令员,肖劲光任第三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

11月3日,周保中任第三副司令员,肖劲光改第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设总司令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同时原东北军区司令部取消。

各部队到东北后迅速扩充实力,但由于部队扩充太快,有的地方失控,部队成分较为复杂。山海关战斗后,我军在军力、武器等多方面与国民党军作战的条件还不成熟,面对此种情况,11月20日,中央指示,让出中长路沿线大城市,将主力迅速转向东、北、西满地区,建立巩固的根据地。11月26日,我军撤出了锦州,12月底,东北局及直属部队撤出了沈阳。

为了加快根据地的建设,党中央特别强tiáo指出,我军应迅速划分军区和军分区,划分野战军和地方军,将正规军的相当部分,分散到各军分区去,从事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建立政权,组织游击队、民兵和自卫队,以便巩固地方,配合野战军,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为此,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改变了集中作战的部署,以师为单位分散西满、北满、东满广大地区,建立根据地。到12月,陆续成立了锦热、辽东、辽宁、吉林、辽西、辽北、嫩江、松江、三江、北安等10个军区,并辖冀热辽军区挺进东北支队(曾克林的十六军分区,辖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旅);山东军区第一师(梁兴初部)、第二师(罗华生部)、第七师(杨国夫部)、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三五九旅(刘转连部)、山东鲁中警备第三旅、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三纵队及新编的2个步兵旅、1个炮兵旅、1个炮兵混成旅等部。同年12月,延安抗大挺进东北部队与延安炮校及工兵大队,在通化合编组建了东北军事政治大学,林彪任校长,彭真任政委。

到1945年底,东北部队发展到了27.49万人,虽然在阻止国民党军抢占东北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许多新发展的部队成分复杂,很不巩固,缺乏战斗力。在部队的组织协tiáo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东北民主联军阶段:1946年1月14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cào、周保中、肖劲光任副司令员,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肖劲光兼第一参谋长,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2月,国民党军又tiáo部队进入东北战场,发动新的进攻,为适应作战需要,东北民主联军将原有的10个军区合并为东、西、南、北满4个军区,下辖三级军区。此时,锦热军区已于1945年12月划归晋察冀军区。东北的部队有:东满(吉辽)军区下辖吉东军区、通化军区、辽北军区、第七纵队(即万毅率领到东北的山东滨海支队)、二十二旅(即山东二师)、二十三旅、二十四旅;西满军区下辖嫩南军区、辽西军区、第三师(黄克诚部);南满军区下辖安东军区、辽宁军区、第三纵队(由山东三师、鲁中警备三旅、十六军分区二十一旅、二十三旅组成)、第四纵队(即山东军区五师、六师);北满军区下辖松江军区、合江军区、北安军区、嫩江军区、第七师(山东军区杨国夫部);直属三五九旅。4月,又成立牡丹江军区(后改绥宁军区)。

6月16日,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tiáo整充实了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的领导人,林彪任东北局书记,以林彪、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等5人组成东北局常委。林彪任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吕正cào、周保中、肖劲光任副司令员,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任副政治委员,肖劲光任第一参谋长,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聂鹤亭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部队进行了tiáo整,撤销北满军区,将松江、合江军区直属民主联军总部;北安军区改称龙江军区,嫩江军区、龙江军区归西满军区;辽西军区改称辽吉军区;通化军区缩编为军分区归辽南军区建制。

1946年8月至10月,在东北局扩大会议后,东北部队进行了一次大的整编,成立了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六纵队,以三五九旅和松江军区、吉林军区的地方武装编成了东北民主联军第一、二、三、四独立师。1946年10至11月,成立了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司令部和护路军司令部,成立了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司令部。还收集了日军遗留残损火炮、战车,组建了10个炮兵团、战车大队、高炮大队。

1947年4月20日,冀热辽军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改称冀察热辽军区,下辖热河军区、冀热察军区、冀东军区。8月,东北民主联军又组建了第七纵队、第八纵队、第九纵队、第十纵队及部分独立师。到1947年12月,东北民主联军共有3个二级军区、12个三级军区、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司令部、两个前方司令部、9个纵队、10个独立师、1个炮兵司令部、1个护路军司令部、共73.84万人。这一期间,东北民主联军进行了辽东保卫战、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及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利用停战休整补充了部队,开展了军事训练,加强了思想工作,武器装备得到了很大改善,各师皆发展为1万至1.2万人左右。特别是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成功运用了各种战术手段,使部队受到了锻炼,坚持了南满根据地的斗争,并壮大了实力,使东北民主联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3.东北人民解放军阶段: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改称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林彪任军区兼野战军司令员和政委,吕正cào、周保中、肖劲光任副司令员,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员,刘亚楼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东北军区下辖辽东军区、吉林军区、冀察热辽军区、松江军区、合江军区、牡丹扛军区、龙江军区、嫩江军区、辽吉军区等9个军区和内蒙古人民解放军(内蒙人民自卫军改);东北野战军下辖一、二、三、四、六、七、八、九、十共9个纵队、炮兵司令部、护路军司令部、9个独立师、2个骑兵师。3月10日至13日,组建了第五纵队、第十一纵队、十二纵队。

为了适应东北形势和作战的需要,1948年4月13日,东北军区将辽东军区前方指挥所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前方指挥所,肖劲光任司令员、肖华任政委,负责指挥第三、四、五纵队和辽东军区3个独立师及地方武装;将冀察热辽前方指挥所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二前方指挥所,程子华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指挥第八、九纵队和冀察热辽军区4个独立师。与此同时,南满军区撤销,其部队分别编为安东军区和辽南军区。

1948年7月15日,以护路所属部队为基础,补入一部分二线兵团,并吸收一批铁路员工为技术骨干,组建了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下辖一、二、三、四支队,共1.7万人。8月15日,以延安炮校为基础,将东北炮团改编为炮兵纵队,苏进任司令员、邱创成任政委。8月14日,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单独成立,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9月7日,经中央批准将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前方指挥所改称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二前方指挥所改称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

至辽沈战役前,东北野战军已有12个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17个独立师计70万人,加上地方部队总兵力达105万人。经过近8个月的作战,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沈阳西北的公主屯地区一举歼灭了国民党军1个整军,特别是部队利用作战后进行了整训,开展了新式整军运动,以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为基础,全面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为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奠定了重要基础。

辽沈战役后,以参军农民为主,大力加强了二线兵团建设,先后组训了176个团,为部队输送了37万新兵。同时,将作战中所获的25万俘虏的一部,补入了主力部队,大大加强了东北部队的力量。

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颁发《关于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将野战军改为军、师、团建制,采用三三制编制。东北野战军从11月17日起将一至十二纵队,依次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至四十九军。经军委批准,每个军增加了1个由地方部队改编的师,每军为4个师,总兵力达84.7万人,12月,东北野战军开始入关作战。东北军区有47.9万人。

东北野战军入关后,东北军区进行了整编,撤销军区建制。在北满成立了松江、合江、龙江、嫩江及吉林省军事部,南满地区大部为新区,保留辽宁、辽北、安东、内蒙军区,撤销冀察热辽军区,所辖冀东军区、冀热察军区归华北军区建制。组建锦州军区、热河军区。东北军区机关由哈尔滨移至沈阳。

全书结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