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设置: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磨刀 > 第三百一十七章 待在长安城一辈子

第三百一十七章 待在长安城一辈子

人们还常以槐指代科考,考试的年头称“槐秋”,举子赴考称“踏槐”,考试的月份称槐黄。诗人李淖《秦中岁时记》载:“进士下第,当年七月复献新文,求拔解,曰:‘槐花黄,举子忙’。”

皇宫内也广种槐树,称为“守宫槐”;官员官署门前植槐,称为“槐府”,槐树因此亦被称为“官槐”;老百姓认为槐树招财,喜欢在门前栽种。

朱雀门和朱雀大街最为耀眼,光照人寰的岁月是在隋唐时,朝廷经常在这里举行盛大庆典等活动。隋开皇九年,当时还是晋王的杨广和大臣杨素率五十万大军攻破建康,俘获了陈后主陈叔宝,灭了陈国,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班师回朝之日,隋文帝杨坚“亲御朱雀门劳凯旋师,因行庆赏。自门外,夹道列布帛之积,等达于南郭,以次颁给,所费三百余万段”。朱雀门迎来了他建成以后第一次盛大的节日,也拉开了长安城一步步走向辉煌的帷幕。

还有,江暮云知道,这条天街上迎回了西天取经的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历时十六年年“单人独骑,乘危远迈,杖策孤征”前往印

度取经,历尽艰辛,终于返归长安,当时在东都洛阳的唐太宗派京城留守房玄龄奉迎。朱雀门外二十多里的道路两旁人山人海,满是闻讯赶来的欢迎人群。

据载,玄奘法师把带回来的佛经、佛像陈列在朱雀街南端,请人们观览。争观的人群,从朱雀门到玄奘所住的弘福寺,排成了几十里长龙,焚香散花,鼓乐喧天,人声鼎沸。

谁都想一睹玄奘“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的真容。后来法师在迁住慈恩寺的时候,长安数十万民众,捧着香花宝烛站在朱雀大街两侧迎奉法师。场面火爆异常,朱雀大街见证了这一佛教盛事最为隆重庄严的历史瞬间。

在长安城,朱雀大街两边住有不少著名诗人,堪称一条“诗街”,在这里演绎出多少文人骚客的风流韵事。

据武伯纶著的《西安历史述略》记载:“诗人贾岛,骑瘦驴横过朱雀大街,因为秋风正高,黄叶落地,想出了一句‘落叶满长安’,当他苦苦思索,又想出了‘秋风吹渭水’一句,喜不自胜,不觉冲撞了京兆尹刘栖楚的仪仗,被关押一夜。

后来他又骑驴吟诗,当再三考虑‘僧敲月下门’一句中用‘敲’字好还是用‘推’字好,并不断用手比划推敲姿势时,不料又冲进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中。在说明情况后,韩愈说还是用‘敲’好,从此二人成了朋友。”这样,不但“推敲”的历史典故从此诞生,贾岛也成了韩愈的学生。

韩愈可是文坛领袖之一,拜在韩愈门下的学生不少,著名的还有李贺、李翱、张籍、刘叉等,都属韩门第子,而张籍的家在朱雀街西延康坊。

当时的朱雀大街可不是一般百姓住的,大多是朝中重臣,像宰相、公爵一类的官员,身着紫色的朝服来来往往。所以当时人们把这条街称为“紫陌”。

刘禹锡为玄都观题诗惹祸遭贬的事,就发生这朱雀大街上,所题诗为《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曰:“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紫陌”就指朱雀大街,玄都观在朱雀大街西,街东与兴善寺相对。因这段路东西横亘一处高坡,位在长安皇城“九五贵位”,即天子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大兴善寺以镇之。”

玄都观当年有桃花、牡丹园,现已毁。郑谷《街西晚归》也提到“紫陌”:“御沟春水绕闲坊,信马归来傍短墙。幽榭名园临紫陌,晚风时带牡丹香。

李洞《赠长安毕郎中》:“高门寒沼水连云,鹭识朱衣傍主人。地肺半边晴带雪,天街一面静无尘。”这诗中的鹭识朱衣,紫陌红尘都是暗指朱雀大街。

禹锡宅居朱雀大街东的光福坊,离街西的玄都观的崇业坊斜对门。事情得由刘禹锡同柳宗元等去长安玄都观看花说起。

刘禹锡见玄都观里桃花满园,触景生情,才写了这首著名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前两句是写实,长安原有春天看花的风俗。

唐人重牡丹的风气。虽然桃花也吸引了很多观众,但花品不高。刘禹锡另有《杨柳枝词》说:“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表现出他对桃花的轻蔑,诗题中“戏赠看花诸君子”和后两句有戏谑、讽刺之意,以桃花喻权贵,已有轻蔑之意,而且讽刺他们是在排挤自己出朝的情况下才被提拔起来的,即玄都观里的桃花是在刘郎去后栽的。

这样,诗中就触到了当时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唐宪宗本人是通过逼宫方式登上皇位,并在不久后害死自己父亲的人,他本来就对永贞党人抱有夙怨,这次又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损害,便被深深地激怒了。于是,刘再度被贬播州,即现在的贵州遵义,当时尚处于蛮荒之地,路途遥远,更难行走,刘禹锡上有八十老母,携行殊为不便。

柳宗元是他的好朋友,此刻也正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要被贬到柳州去做刺史,那柳州也就是现在的广西柳州市,当时虽也属偏远之地,但总体上可能比蛮荒中的播州要好一点。总之是柳宗元这时慷慨地站出来,连夜写了一道奏章,说为刘禹锡八十岁的老母着想,希望朝廷能把他们换调。柳宗元的奏章大概也起了一点作用,朝廷最终的决定把刘禹锡改派为连州刺史。

四年之后,刘禹锡取道洛阳,复回长安,因为裴度的举荐,再度入朝为官,充集贤殿学士。这年是大和二年春。刘禹锡又作了一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

此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愤懑和不服,所谓“前度刘郎今又来”确实够骨气,有随时迎接斗争的勇气,其不向恶势力妥协,蔑视权贵的精神。一直为后人所敬佩。

江暮云思索良久,说道:“这大阵,若是真需要我,我可以留下来。不过我得回星象宫,问过祖师才行。”

鹿老爷子笑道:“何必那么麻烦。”

他伸出手,就在这降妖塔内,一个阵法陡然亮起。片刻之后,一个声音幽幽传来:“姓鹿的,你可以啊,竟然敢拐骗我星象宫的弟子。”

这声音十分温柔,正是星象宫的祖师。

鹿老爷子丝毫不慌,说道:“你知道的,对她来说,这是好事。”

确实如此,那声音顿时沉默了。良久,她才说道:“命运就是这样,既然如此,小暮云你自

己决定吧。反正在哪里,都能看到星象。”

说完,这阵法便消失了。

星象宫的修士,注重命运,还有星辰。

江暮云问道:“留下来,真的能帮到宝树哥?”

鹿老爷子点点头,说道:“我知道谢宝树马上就要去东醒狮州,找他父亲报仇了。你留在这里,接手大阵,以后绝对可以帮助他。当然,前提是先守护好长安城。”

江暮云沉思片刻,说道:“那我愿意。”

长安城是个好地方,她和母亲都喜欢,一辈子留在这里,也不是什么坏事。

尤其是,还能帮到谢宝树。

他可是她命中的贵人,这种大恩,怎么回报呢?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