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设置: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磨刀 > 第三百五十四章 刘看山的传人

第三百五十四章 刘看山的传人

道教与其他世界上著名的宗教有很大一点不同的便是:道教的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修的是今生。

“但修今生,不求来世”,“长生不死、得道成仙”,这是我了解、学习道教文化最振奋、也最自豪的一

点,世界上,再没有哪个宗教敢有如此追求!

不论是“佛教”、“基督教”或是其他宗教,讲究的都是“修来世”,不得不说,“宣扬来世”确实是让多数人愿意信仰的一大原因,只要这辈子念佛积福,死后便能去向极乐世界,或是重新投个好胎,再世为人。

这一点让人有了“可退”之路,即使这一世没有修好,还有来生再修,所以让多数人能够接受,愿意接受。不但如此,对于历代统治者来说,这同样也是一件好事情,当多数人寄希望于来世时,自然便让今世有了可乘之机。

而道教在这一点上却显得“不近人情”,只有今生,绝无来世,这一点让修道之人断了后路,只有今生努力修行,追求这一世了悟、得道,而不能放松自己,等待下一世。

也是这一点,让很多人失去了修道的机会。

老子骑着青牛出函谷关,庄子隐居不仕。道家成为隐士的代名词,真实是否如此?

避世只是因为理想实现不了,保身求道的方法,而一旦时机成熟,道家应该积极入世,推进社会进步。道家的无为并非消极的无为,而是无为无不为。道家崇尚的个人主义也是为了获取幸福,并且关注的是整个社会的福祉。

《道德经》里,老子反复表现出对社会热切的关注,文中多处写了国家兴衰存亡的道理,教导大国应如何治理,小国该如何生存,此皆是入世之语。例如“爱国治民,能无为乎”,“治大国,若烹小鲜”,“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如果老子对社会不关注,只是主张避世,为什么会给出这么多治国之策?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关心社会且持救世之方的老子离开周室,出函谷关了呢?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庄子.人世间》“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孔子见楚狂接舆的故事记录于庄子与论语,为儒道共同接受。道家的选择是天下有道,圣人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保全自我。

这里,道家的思想与孟子殊途同归,“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两者的交叉点体现在儒道两家的共同经典《易经.乾卦》。

“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乾龙也。”只是儒家更倾向于

杀身成仁,而老庄以保身为基础。这是无可奈何的状况,并非普遍行为准则。

庄子生活的年代,“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性命朝夕不保,又如何实现抱负,只是白白牺牲性命,所以庄子问楚王派来聘他为相的使者,想成为死了被供奉的神龟,还是摇着尾巴活着的泥龟?

《庄子.秋水》为了名声身遭屠戮的比比皆是,“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老庄都是反对无畏牺牲《庄子.胠箧》。庄子提出的保身是有条件的,而不是任何时候都只是个人主义,更不是孱弱怕事。庄子提出死生一致,外物、外天下,怎么会贪生怕死畏畏缩缩了?只是在战国,实现理想无望,保全生命已经是不容易的。

“劝君莫谈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灰”,生命是最可贵的,不可随便成为他人的棋子。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经》,爱自己才能爱他人,然后才可能帮助国家治理,使得人民生活安乐,实现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社会理想。

综上所述,可见道家并不是一味地坚持出世,不参与社会事务,只是需要看机会与条件。

“内圣外王”是庄子首先提出的,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内圣外王之道失传,但仍应是道家的最高目标。清平之世,正是积极入世的好时机。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真正上等根器的人,一旦听闻“道”,便身体力行,勤勉求之;中等根器的人,一旦听闻“道”,心中还是会存有疑惑,将信将疑;下等根器的人,一旦听闻“道”,则嗤之以鼻,大笑之。若是这些人不笑,也不足以是真道。

道教将人分为“上、中、下”这三种根器,想要在这一世便有所得道,便要有所取舍,所以真正道教的传承往往更为艰难,非有缘、非有根器、非有德行,都很难收入门下。

东晋道教学者葛洪作为当时道教领袖,内擅丹道,外习医术,不仅对于道教学术的影响深远,而且学兼内外,在诸多领域颇有建树。他认为:“上士得道于三军,中士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

一个真正的上士,不但要内修道德于心,还要外修世情于身。不但要在心性、修为上有所成就,还要在必要时能够匡救天下,“勤职业,修心术”,这才是真正修道之人的准则,若是一心只知修道成仙,不理红尘世事,即便修有所成,也是虚的。

幽冥道人,给谢宝树看看病,诊断出了一系列的毛病。

谢宝树却只是摆了摆自己的手,他现在的身体好的很,能有什么病?这幽冥真人,怎么如此不讲理,上来就说自己有病。为了拜托他,谢宝树使出了浑身解数,却也没办法。

终于,幽冥真人微微一笑:“不逗你玩了。”

谢宝树问道:“刚才难道,一直都是在逗我玩?”

幽冥真人点点头:“难得看到刘太保的传人,怎么能不逗你玩玩呢。你小子,真是大胆,居然就这么明晃晃的,来到了两界山。生怕别人不知道你是刘看山的弟子一样,现在好了,等着被暗杀吧。”

谢宝树摊了摊手:“没办法,刘看山的传人,就是要这么嚣张。”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